分享

旧书店的故事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20


旧书店,大抵总是个寂寞而热闹的所在。说它寂寞,因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已少有人有时间和心情花上一两个小时泡在书店里,更遑论是些蓬头垢面的旧书了。说它热闹,只因一些名字仍固执的在爱书者口耳间或网路上流传,也总是有些传奇的故事在这里发生。

说起上海最负盛名的旧书摊所在,应该首推周日的文庙书市了。余生也晚,未能亲见其鼎盛的时代,只听说民国末年还有人在文庙以一百大洋买到真正的宋版书。如今的文庙,仍是个熙熙攘攘的所在。但在一些有了点年龄与阅历的书迷口里,已是没落久了。每个周日的早上六点多,花上一元钱门票,便能见到那么多拎着大包小袋的买书人和五花八门的各类书刊。不多的一些好书,常在书市开张后的半个小时后就被富有经验的买家捡走。而更有经验的买家,不惜熬夜或起个大早,在凌晨三、四点涌到文庙前面的那条小巷里,去赶传说中的鬼市。夏日还好,要是在冬夜,凛冽的寒风中,看到一些花白头发,哆嗦着打开手电筒,半蹲在地上,吃力的辨识着书籍的内容与版次,是能让人心酸的。

而说到日常营业的旧书店,最老牌的是新文化服务社。总店窝在瑞金二路的一条小弄堂里。在福建路上还有家分店。新文化以各类老期刊杂志闻名,书并不多,而价格不菲,大概是门面成本也比较高。一些民国商务的小册子在这里也都是数十上百一本。情况与之相似的还有上海书城后面的一家旧书店。这个经济萧条的年代里估计生意也比较难做了。

福州路是书迷们必逛的地方。有几家特价书店,偶尔能淘到些有趣的书。XXXXXX四楼的淘古斋走的是高端路线。清末甚至民初的线装书动辄几千,甚至数万。价格定得比拍卖会上还高。也许老板是本着半年不开张,开张吃半年的经营模式操作的,我去看过数次,发现看热闹的人不少,还真没见过掏钱的。

复旦边上的旧书店去过两家。古月名气比较大,在孔网上好像是上海首家五星。实体店地方不大,陈列出来的书应该是老板精选的。价格也偏高.但能见到不少好书。国权路靠近四平路还有家专卖外文二手书的小店,比较便宜,但最大的问题是上架的图书居然没有分类,看了让人眼晕,去它的网站订书会好很多。

下面说说买旧书人吧。不用引经据典,数数指头就知道大概有以下几类。其一,喜藏书的,最好善本孤本,此非财力雄厚者不能办也。中国民间收藏善本书第一人,好像是叫韦力(待百度),据说多年前就是一跨国销售企业的中国区总裁,年薪在500万以上。昔人诗云:黄金脱手了无余,换得陶南镇库书。岂虚哉?其二,爱读书的,买旧书多半是为了自读,若是心力有余,也讲究下版次。光顾旧书店的绝大部分是这类。其三,好贩书的。很注重版次品相。偶尔能在废品店见到珍本,便大喜过望,以为奇货可居。若有文史大家或书藏家不幸辞世,常能见到此辈登门收购其藏书。书于之,但能生利而已。

前年秋日,我在当时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网络贸易的某旧书店淘得一套一版一印的《新五代史》。有权德舆先生的藏书印和上古的赠书章,七十年代的书,除书页自然泛黄外,并无任何笔划折痕。后来查了一下,权先生为中华和上古标点过不少古籍。斯人一逝,藏书也就随着散落了。这是藏书者们最感伤却又无法避免的宿命。而又有那执著的藏书家,留给子孙的遗训是藏书一本也不能卖,但亦多像《老残游记》里提到的那样,被后人束之高阁,空饱蠹鱼罢了。一念至此,不禁慨然叹道:散尽黄金为书痴,得失甘苦寸心知。临终只忆题书扉,但愿相逢无别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