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着口罩去淘书

 星河岁月 2020-07-29
近来,疫情形势好转,便想出去转转,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顺便也去逛逛旧书市场,淘点儿书。

和犀牛书店小庄约了几次,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兴冲冲地前往。到了复兴坊门口,保安要求测体温、做登记方可进入。进得犀牛书店,空间似乎比以前大了些,看来小庄把书店整理过了。店内只有我一人,正好可以慢慢挑书,最后得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本《英雄与英雄崇拜》(曾虚白译)、北新书局出版的杨人楩编《高中外国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1954年版)、钱钟书的《石语》、暨南大学版《竹枝纪念诗》(丘良任编)、上海书店版《小小十年》影印本和《汪曾祺书信集》等书。想来自1月中旬去文庙后,竟有两个多月未淘书了,在犀牛书店小有收获,却也意犹未尽。

文庙也去过一次,但不见旧书市。听说有的书摊搬去了福佑路225号福佑商厦的地下二层,我便找了一个周日趁隙前往。穿过豫园,来到福佑商厦的地下二层,见到了多个以前在文庙的摊主。旧书区占了一个角落,有些不大起眼,再说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只以为地下室是以前藏宝楼搬过来的,主要卖古玩杂件。


戴着口罩在地下室逛书摊。文庙的几十家书摊,仅来了六七家,带的书也不多。我一边翻熟悉的摊主老陈带来的老影单,一边和他聊天。他说,这里人流量太少,字画、拍卖图录比书卖得还要好!另外还看到了老田和光明,他们带的书也不多。听光明说,上个星期才恢复营业,还没有宣传,所以来的人太少,书带多了也没有用。想想的确如此,文庙旧书市场毕竟有30年的历史,福佑商厦要成为文庙那等量级的旧书市场,不大容易。逛了才半个多小时,便匆匆地离开,唯一的收获是买到一本吴亮的《老上海:已逝的时光》精装本。

比起犀牛书店、文庙,以前不常去的灵石路聚奇城,目前已去过两次了。上个月去的时候,仅二楼开放,三楼地摊未开,晨间开市时间也延至上午8点以后。第一次去几无收获,仅在小郑处得几十张1950年、1951年的《文汇报》。第二次去得较早,聚奇城开市时间也提前到上午7点,我是8点前到的,总算是有所收获。得1940年《密勒氏评论报》一本。《密勒氏评论报》是1917年6月创刊于上海的一份“政治与财政之周刊”。另得夏衍根据鲁迅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同名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4年版。从老裴处得一套《本国史》(“中学各科要览”系列),上下二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小32开本横翻,尽管价有些高,还是拿下了。

另得些其他旧书,如在一书摊上看到几本上世纪50年代的画册。听摊主说,这是他前几天从愚园路附近收到的。我从中挑了本中苏友好协会编的《尤利乌斯·伏契克画传》精装本,是1955年出版的,封面是尤利乌斯·伏契克的大幅油画,甚是醒目。

今年注定不同寻常,戴着口罩去淘书,或许也会成为淘书记忆中珍贵的一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