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夜晚倍感寂寞,酒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其中17个字超级经典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7-20

苏轼和弟弟苏辙,年龄只相差两岁,才华都属于同时代的翘楚,一起参加会试,两人同时进士及第,而且皆入选唐宋八大家,如此优秀的亲兄弟,几千年来都比较罕见。另外,从小时候开启,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就非常好,既是兄弟,也是知心朋友,虽然性格不尽相同,却愿意为彼此付出一切。

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等人弹劾苏轼,苏轼被关在御史台的监狱受审,史称“乌台诗案”。豁达开朗的苏轼,也经不起这种打击,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在等待与煎熬中产生悲观情绪,甚至觉得此次在劫难逃,给苏辙写下诀别诗,其中几句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简直太感人,祈求生生世世做兄弟,把兄弟情义写到极致。另一边,苏辙到处托人求情,为狱中的哥哥伸冤,只要朝廷能赦免哥哥苏轼,苏辙愿意放弃所有,包括他现有的职位,即使回家种地也无怨无悔。幸好王安石、曹太后纷纷站出来,替苏轼美言几句,宋神宗怒气渐消,把他贬到黄州,并未要他性命。

古代读书人,把功名看得很重,毕竟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才考取功名,谁也不舍得放弃。但是,对于苏辙来说,与兄弟感情相比,功名根本不值一提。他怀念以前的时光,兄弟二人一起读书,一起讨论诗词,未曾分开过。自从做官之后,苏轼基本在外地,而苏辙呆在京城的时间较多,想见一次面都困难。

熙宁九年,苏轼担任密州知州,密州就是现在的诸城,而苏辙在齐州,尽管同属山东,但两地相距两三百公里,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加上有公务在身,他们二人无法探望对方。这一年的中秋佳节,苏轼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更加想念亲人,尤其是弟弟苏辙。

倍感寂寞的苏轼,开始学习诗仙李白,举杯邀明月,把烈酒当凉水喝,希望自己酩酊大醉,然后倒头就睡,如此就能暂时忘记忧愁。只可惜,他的酒量太好,导致“举杯消愁愁更愁”,同时激发出创作灵感,挥笔写下一首千古佳作,也就是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几乎无人能够超越。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开篇提出疑问,月亮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举着酒杯质问上天,体现出苏轼对宇宙的思考,以及豪放浪漫的性情。接下来全凭想象,给人一种蒙太奇的感觉,估计喝酒太多,神志略显模糊,竟然想飞到广寒宫,跟嫦娥姐姐把酒言欢,搂着嫦娥跳舞,只是担心高出温度太低,冻感冒就不值得了。

下片回归现实,“照无眠”三个字耐人寻味,真的是月光太刺眼,让苏轼无法入睡吗?并非如此,之所以失眠,是因为心有所念,牵挂长达七年未见的弟弟。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短短17个字,称得上超级经典,道破世事无常的真相。

人生就像是月亮,残缺才是常态,要习惯悲欢离合。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存在各种遗憾,但不能因此自暴自弃。接受残缺的现实,并勇敢面对生活,离别后的相见,才更加值得珍惜和怀念。所以,苏轼笔锋一转,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

与中秋有关的诗词不胜枚举,但都不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所以就有人评价:“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你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