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行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ráo)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kǎ)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 🔹 鱼际(荥yíng穴) 【出处】《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仰掌,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1.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症; 2.小儿疳积。 【应用】 鱼际穴有清热利咽,止咳平喘,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失音、咽喉肿痛、咳嗽、咳血、发热、支气管炎、头痛、眩晕、胃出血、汗不出、风寒、脑贫血等。 此穴为肺经荥穴,五行属性属火。“荥主身热”,故此穴具有清肺泻火,清宣肺气的作用,可治疗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嗽气喘、胸闷胸痛;肺热灼络之咯血;热郁咽喉之肿痛;热邪壅滞,肺金不呜之失音等。因此穴位于手掌部,有循经远治的作用,可疏经通络,治肘臂挛痛;亦有近治作用,可治手指挛痛,指麻瘫痪。 鱼际穴能调理声带,所以对音哑、失声等有较好疗效。经常按摩该穴可以预防感冒,缓解口舌干燥、声音嘶哑的症状。 失音配伍穴位:哑门穴、天鼎穴、扶突穴、鱼际穴; 咽喉肿痛配伍穴位:合谷穴、少商穴、人迎穴、鱼际穴; 咳嗽配伍穴位:孔最穴、尺泽穴、鱼际穴; 支气管炎配伍穴位:鱼际穴、膻中穴、丰隆穴。 按摩方法:以一手拇指指端垂直按揉另一手的鱼际穴,以感觉酸痛明显而能够耐受为度,按压2分钟,左右交替,早晚各一次。按揉时,要使力度深达皮下组织,不可在皮肤表面按揉。有清热利咽、散发脾热的作用。 艾炷灸1~3壮;或艾条温和灸5~20分钟,每天一次,可缓解治疗牙痛。 注意:不宜瘢痕灸。 【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医宗金鉴》:惟牙痛可灸。 《针灸甲乙经》: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 《针灸甲乙经》:寒厥及热烦心,少气不足以息,阴湿痒,腹痛不可以食饮,肘挛支满,喉中焦干渴,鱼际主之。痉,上气,鱼际主之。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短气心痹,悲怒逆气,怒,狂易,鱼际主之。胃逆,霍乱,鱼际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产后宜勤挤乳,不宜令汁蓄积,蓄积不去,便结不复出,恶汁于内,引热温壮结坚,牵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妒乳,非痈也。急灸两手鱼际各二十七壮。断痈状也。 《针灸大成》:主酒病,恶风寒,虚热,舌上黄,身热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目眩,心烦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鼓颔,咳引尻痛,溺血呕血,心痹悲恐,乳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