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测有效,如何防止被电商掏空钱包 | 双十一必读

 造就Talk 2020-07-21

就在九年前,双十一还是一个单纯的光棍节,如今早就成了全民忙着买买买的电商狂欢,即使是真的单身人士,也已经习惯化悲痛为力量,把精力全花在购物车上了。

其实,先人为造出一个节日然后买买买,这也不是国人的专利。美国就一直有Cyber Monday的概念,指的是感恩节假期之后的第一个上班日的网购促销活动。当然,人家在防剁手方面也比我们有更多成功经验。

女人们应该看看这一篇冷静下,而那些准备阻止自家媳妇开启双十一模式的男士,也不妨先学习下大洋彼岸的成功经验,毕竟留给你们删除购物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选对时间

如果你刚刚辛苦工作了一天,或者赶着去做另外的事情,那你最好不要去购物。在缺乏自控力或者难以作出理性决定的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但有些人在压力下不是做得更好吗?“错,”伦敦大学学院消费心理学家迪米特里奥斯·蒂维利克斯(Dimitrios Tsivrikos)说,“当我们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减少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但这并不能提高作出正确决定的效率。”

别被控制

零售商有很多精明的策略来攻陷我们的钱包。他们知道,声音、文字、颜色、海报等等因素都可以极大地影响消费者行为。在零售领域,利用这些因素创建诱人的购物环境被称为“氛围营造”,而且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所以,一切都是设计好了的。

例如,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瑞典研究人员在一家电子产品商店里播放背景音乐,然后在购物者离开商店时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人员发现,总的来看,在播放音乐的时候,购物者停留的时间更长,花掉的钱更多。

但这个结论还不够全面:在没有音乐的时候,女性比男性停留的时间更长,花掉的钱更多。

不要盲目地往购物车里囤货

蒂维利克斯说:“人是竞争性动物。我们喜欢争夺资源。抢购的人一多就会形成竞争性环境,促使人们买买买。他们想确保自己没有错过任何好东西,而不是理性地评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他指出。

画面上的门道

页面上的宣传海报是为了吸引眼球,而不是传达我们需要知道的所有信息。

发表于2015年1月的眼球追踪研究揭示了我们的目光会首先落在饼干或巧克力包装的什么位置。我们的眼球运动轨迹是从最大到最小的设计元素,从左边到右边。所以在导购页面上通常会把商品展示和折扣信息放在左面。

多看评论

我们觉得,网上的评论将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定。大约半数消费者在购物的时候,会看网上的评论。

但不要被水军忽悠了。除了看好评外,更重要的是别忘记看看差评内容。

多逛多看

换一家店就有可能碰到更划算的东西。但多逛多看还有另一个原因:学会如何购物。

蒂维利克斯说:“我们逛不同的零售商、商店和网站就等于是在学习,把自己训练成更出色的消费者和更优秀的观察者。我们识破零售商的花招,知道如何避免上当。”

不要跟小伙伴一道抢购

有证据显示,如果结伴购物,人们会作出更冲动的购买决定,这一点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通用的。小伙伴挑了一件商品,你可能看着也觉得好,于是也罢它加到购物车里,接着你买一件,对方也买一件……

如果别人都购物车满满,惟独你没有收获,就会让你感觉很孤立、很扫兴。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觉得有压力就是了。

多做计算

折扣是为了迷惑我们。如果有两瓶护手霜,其中一瓶带有规格为正装一半的赠品,号称免费多得一半,另一瓶则是打6.7折。买哪瓶更划算?其实,算下来都是一样的。

但2012年发表于《营销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面对同样的情况时,近四分之三的人会选择有赠品的那一瓶。

“消费者最不乐意计算百分比折扣,”蒂维利克斯说,“我们越是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而不是动手算一算,作出正确决定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请使用手机上的计算器,或者跟身边的人多商量,不要凭自己的直觉和数学能力行事。

远离电脑和手机

最后,如果你是那种购物时无论如何也管不住自己的人,购物节大甩卖的时候你最好还是不要上网了。

发表于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并非必需的商品促销时,冲动型购物者的购买欲望比常人要强烈得多。虽然对照组的购物者也觉得打折商品比非打折商品更加诱人,但眼花缭乱的折扣和“最后一件”的宣传会对冲动型购物者产生更大的影响。

研究人员认为,冲动型购物者产生购物欲望是由于他们担心错过好东西,并且认为从商店购买东西会使自己感觉更好。

翻译:于波

来源:Sciencefocu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