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喧哗与骚动

 造就Talk 2020-07-21

感谢热爱思考的你,打开我们这次流行文化专题。

2018年12月23日,我们在线下做了一场新的尝试,开启了一个鲜少涉及的话题——流行文化,也在舞美上以碎屏的形式做了一个全新的尝试。

从反馈来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也是一次有趣的尝试,我们也想完整地与造就所有的线上读者,分享我们从策划到制作的全部思路:

为什么我们想要办这样一场活动?

为什么主题是“喧哗与骚动”?

通过这样的6场talk,我们想激发大家的哪些讨论与思索?

以下为造就学者的特约主持人吴海云博士当天的开场发言,以上的一些问题,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今天的主题内容是流行文化,我是一位文化研究的博士,我研究的就是流行文化。但是作为一个博士,每当我跟别人介绍我专业的时候,总是有点不太好意思的感觉。

为什么?我举个例子,今年「造就学者」一路走来,我们涉及的专业包括生命科学、天文、医学、工程,一个个都非常高大上,让人肃然起敬、不明觉厉。相比之下,流行文化,就显得好像有点low。似乎没有什么正儿八经做学问的必要。

更奇葩的是,许多专业在成立时,都是为了研究它的对象的。而文化研究这个专业在成立的时候,就是为了批判它所研究的对象的。

比如这一位本雅明,他算是我们学科的祖师爷。他说:大众文化是用一种机械复制技术生产出来的,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是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的消逝。不是什么好话对吧。

再来看这一位叫阿多诺的,也是另一位祖师爷。

他说,各种流行文化产品,看起来虽然有所区别。这个是音乐,这个是电影,这个是电视。看起来不太一样,但实际上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而它们的作用也大同小异,就是让人变得容易满足,容易迟钝。

久而久之,就丧失了人类最宝贵的东西——自由的精神和创造的能力。

下一位,这个人可能比较有名,叫马尔库塞。他说,在发达工业社会,工业化、商业化让艺术成为了一种压抑人性的工具,让人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尼尔·波兹曼说得最狠。他说,文化产业让一切都娱乐化了,让人成为娱乐的附庸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在这些学者看来,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可能就是一场喧哗与骚动。就像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的引言:人生如同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在把大众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批判的同时,学者们对于它所承载的具体内容也非常看不过去。比如说劳拉·穆尔,她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了赤裸裸的男权意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直男癌。她说,影片中的那些美丽女人,其实只是一种被物化、被凝视的符号。这些符号,和女性的现实并没有任何关系。而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那种欲望或快感。

萨义德是我本人心目中的一个学术男神。他说,在西方,那些关于东方的文化文本中的东方,并不是真的东方。而只是西方想要占领、想要控制、征服、奴役的对象。

然而,我们在今天必须要说一个“然而”。大众文化自诞生之初,一路走到今天,一路被骂到今天,非但没有枯萎,反而越来越强盛。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它的种类越来越多,市场价值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曾经,学者们在批判大众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文化经常被拿出来做比对,叫高雅文化,或古典文化。学者们说,你看高雅文化怎么怎么好,大众文化怎么怎么low。

而今天,高雅文化、古典文化,往往要借助大众文化传媒才能有效地普及和传播。

曾经,学者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大众文化压抑或扭曲了人的天性。但今天,我们的许多情感、许多情绪甚至许多表情,只有大众文化的符号才能够准确地表达。

女权主义者一直怒斥好莱坞电影中对于女性的物化。而今天,男人也成为了某种被欲望观看的对象。

其实,我们现在回过头再去看,当初对于大众文化的一些批判,至少有一些是站不住脚的。大众文化并非千篇一律的复制品,相反,它完全可以体现出人类在艺术上最天才最杰出的创造力。

流行文化并非没有精神,相反,它可以把传统的和现代的精神融为一体,打造出足以传世的新经典。

没错,流行文化也许是浅薄的,但这就好像我们去说一朵花是浅薄的,但它同时也是美丽、灿烂的。

所以我想,是时候正视流行文化了。

其实所谓流行文化,它就是我们今天的文化;它的毛病,是今天这个时代的毛病;它的好处,也是今天这个时代的好处;它的喧哗,应和着我们的骚动。它之所以存在,如此强盛地存在,是因为我们需要它,非常迫切地需要它。

而我们为什么需要它,这是下面的六场talk将要回答的问题。

刘梦霏:关于游戏的定义,你所以为的可能都是偏见

我们所有人其实都是玩家。Homo Ludens,就是作为一个物种来说,我们天生就是游戏的人,在游戏当中形成了人类文明社会的一切重要制度。

整个社会虽然在非常有效率地运转,但是你作为个人的意义变得非常微弱。而我们的生物基础——作为狩猎采集人的生物基础,让我们习惯于看到自己行为的直接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游戏其实就是修复我们在工业社会下被阻断、被强行拉长的意义链最有效的渠道。在游戏里,你的一切行为都是即时反馈的,影响和意义是及时可见的。

不管在什么样的游戏里,我们真正追求的不仅是简单的娱乐消遣和个人冲动的发泄,而是这种意义:在一个社群里面我既能影响到他人,又能影响到环境,同时我们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真的造成改变的人。

朱丽丽:当代粉丝的权力上升了,为什么流行文化产品的品质没有随着上升?

什么造就了粉丝的狂热?

事实上,从既有的这个粉丝研究来看,我个人觉得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荷尔蒙。大多数的粉丝都集中在青少年,而大多数的粉丝的性别会集中于女性。

这个其实向我们昭示说,是社会上那些边缘的、不被重视的非主流部分,更需要通过粉丝文化找到集体的力量和话语感。

其次,跟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变迁,很多原有的社会结构松散了、消失了,可能你跟你公司的人毫不认识,你只是上班而已。

粉丝文化,其实是原子化社会的一个必然的出口。

在这么孤独的社会中,我们非亲非故,仅仅通过一种兴趣连接起来,我们有共同的爱、依恋、喜欢,我们投射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我们藉由对这样一个人物的共同喜欢,形塑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我们觉得我们是一类人。

我们可以抱团取暖,它既像我们的树洞,也像我们的聚集地。

林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会对虚拟的二次元世界投入真爱?

倘若视听媒介能够成功地营造出良好的“代入感”,倘若漫画的读者、动画的观众、游戏的玩家能够真诚地代入其间,那么,这样一种“羁绊”,所可能达到的情感强度,将是我们这些身处于“后现代状况”的二次元爱好者们,在庸常凡俗、机械重复的三次元生活中极难体验到的。

更进一步说,一些优秀的二次元作品的世界观设定与情节设计,还会让很多对我来说失落已久的超越性价值和超越性表述,在作品的叙事框架和情感结构内部,至少暂时得以自圆其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观察和理解的话,如果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对我们来说不再具有真理性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已经避无可避地置身于某种“真实的废墟”之间,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将二次元的爱好,理解为一种代偿性的精神追求,或者说,理解为一种对于“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世界的沉浸式体验呢?

沈奕斐:为什么爱看韩剧的人,更难收获爱情与婚姻?

其实韩国的爱情剧,提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你会发现它有个问题——烂尾。

它经常结不了好尾吧,为什么?

我自己的研究是发现,韩剧提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它却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最后韩剧的结尾,总是两个相爱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爱情能不能去解决韩剧提出的这些问题?

爱情能不能去解决我们女性要被尊重的问题,我们要被倾听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你知道我的困苦的问题,我在社会生活里受到的压力问题?

爱情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它需要社会支持和文化改变。所以韩剧最后用爱情的最后的happy ending来解决问题。你就会觉得,不满意了。

杨柳:中产阶级的这种神话,是可以轻易幻灭掉的,一瞬间

其实中产阶级在本质上,就具有一种自恋主义的人格倾向。

因为这个阶层,他是最怕沦落到底层,他也最难进入到上层。他们有一种先天的焦虑,决定了他们要一种强烈的社会认同感与社会地位感。

他们会不断地打造自我的价值,让自我觉得:我适合,我可以,我是厉害的,我是得到认同的。这个偏好,有时候会造成一个过于自我认同之后的自恋文化。

为什么会产生享乐主义的伦理呢?

中产阶级,往往是依附于现代的大企业制度和庞大机构而生存的,他们也有很多的管理规则和组织的纪律性。当这种平时工作中的条框越明确、越具体、越限制的时候,他们在私下里越渴望一种灵魂的自由和精神的补偿。

但是他们往往找错了方向,他们很可能找到了一个东西,叫作身体工业。

身体的美丽健康与否,代表的不只是肉体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负载了一个人生活层次、社会地位、审美取向、消费能力的内涵,身体的完美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关系着阶级身份的高贵与否。

陈楸帆:为什么是科幻,而不是言情、武侠,能消解我们的焦虑?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文类,它为什么跟言情、武侠或现实主义不一样?它有什么样的特质能够来处理人类文明的这种焦虑?

在科技的概念不断冲刷我们的认知的当下,科幻小说是一种能从更大的密度、更强的能量、更全面全息的角度,去描摹、再现我们复杂的现实场景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最大的现实主义。

我们通过塑造这样一些乌托邦/反乌托邦的世界,去塑造很多太空歌剧、赛博朋克、后人类时代等这样一些他者世界;我们对现实进行一种否定,我们让读者在阅读这样一些故事的过程中,更加清楚地看到我们自己精神、意识形态上这种被囚禁的状态。就这样,我们保留了“在真实社会里面的一块文学想象性的飞地”。

这种对未知的恐惧、对变化的焦虑,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也在作为整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而科幻小说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去体验这无数种可能性,去理解并感受超出日常经验之外的人类境况,由此,我们得到了超越此身此世的生命,我们作为人类个体的焦虑,也被更为宏大的时空尺度、超越人类中心的多元视角所冲淡、摊薄、中和了。

这六场演讲,如果你全部认真看完,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与体验。与此同时,我们也想借此提出一些问题,供大家思考:


1.我们对于流行文化的需求,究竟是被塑造出来的,还是我们真实的需要?


2.流行文化的泛滥,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怎样的未来?

3.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这个,流行文化在我们心中所激起的那种情感,不管这种情感是来自舞台上那个闪闪发亮的明星,还是来自韩剧里那些高富帅的霸道总裁,抑或是来自二次元世界里的某个萌系角色,那种情感会不会对你在现实生活中的亲密关系造成某种阻力?沉溺于这种情感久了,你会不会越来越难以接受现实生活中那些千疮百孔的感情?

思索带来快感。希望认真看完这6场talk的你,能够获得全新的知识与视角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更鼓励大家不局限于我们所提供的视角,在思索中重新升级、更新。

文字 | 李莹;校对 | 慕名而来

互动话题:

你会如何回答文章末尾的三个问题呢?

每周评论区,被zan最多的评论者将获得造就送出的礼品一份

加入社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