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喊“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以及“请放他一马,在偷饭大学生面前,我们都有罪”等口号之前,请大家都先想一想,这件事中还有谁是受害者?外卖员因为遗失外卖而被罚的时候,又有谁来同情? 近日,南京一大学生因数十次偷外卖被刑拘的新闻刷爆网络。 而根据最新的警情通报显示,该名 “偷外卖”大学生有固定工作,因在租住小区订的外卖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多次偷他人外卖,并非像外界传言的“因饥饿偷外卖”。 但从一开始的舆论字眼“名牌大学生”、“三兄妹辍学供其上大学”、“考研”、“偷外卖”、“被刑拘”,从这些个标签我们足以窥见这件事的发展脉络。 首先吃瓜群众对此褒贬不一。看到大学毕业生因偷外卖而被刑拘,有人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曲”,要“人穷志坚”,“穷不是偷的理由”。有人说他很心酸,他觉得这位大学生只是因为穷的没得吃而走投无路了。 “一个人为钱犯罪,这个人有罪。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一个人为尊严犯罪,世人都有罪。无论任何原因,每个人都应当有免于饥饿的权利。对极端贫穷者的宽宥,也体现社会的良心。” 更有人,祭出了“偷面包坐牢的是《悲惨世界》”的雄文来表达自己对该大学生的慈悲、怜悯之心。 在一片“一个人为面包犯罪,这个社会有罪”的论述中,我隐隐约约发觉这样的结构式论述其实已经脱离了此次事件中偷外卖的事实基础,而变成了一场黑白不分、是非不明的舆论宣泄噱头。 吃瓜群众在流量写手们的噱头式文宣鼓动下,一边宣泄着由于社会不公而长期压抑的不满,顺带营造“我弱我有理,我穷我就可以为所欲为”的情绪,一边忽视了这样的宣泄对更为弱势者的漠视与伤害。 该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或小孩,他有劳动能力,更为了考研——学历深造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而选择了租房子备考、偷外卖糊口的方式。偷外卖被抓当天周某承认当天他偷走了两份外卖。而近两个月,他偷了多少外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自以为偷外卖无人追究,就成了习惯...... 他理所当然地习惯了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自私的行为其实是向更为弱势的人下手。特别值得在此次事件中讨论的是,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因为外卖多次被偷的丢件外卖员?外卖员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靠赚点单量来谋生,他们会因为丢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根据之前的一些网上公开资料显示,某些外卖平台对旗下外卖员会设定严苛的奖罚制度。比如未在规定时间内送餐,就要被扣20元;外卖员提前确认送达,罚500元;一般投诉罚200元,有时候也会罚500元,更有时甚至飙升到2000元。而外卖员一个月的底薪普遍三四千元,扣除丢件投诉等罚款后基本所剩无几。 周某偷的外卖,一份至少在十五块以上、二三十块甚至更高。而他偷外卖的次数有据可查的已经10多次了,那没有查到的呢?说到这里,在这件事的网络热议中有著名学者用小孩子因为贫困而偷盗的事情来为这个偷外卖的大学毕业生开脱,说社会要包容,说要给该大学生一条生路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10多次盗窃行为的背后,有多少外卖员因此要背锅受罚,甚至被开除呢? 小孩子心智不成熟、没有劳动能力,当然是值得包容和谅解以及引导教育,可问题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已经是成年人。一个成年人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而选择伤害比自己更为弱势的人,在我看来,他这种行为不但不值得同情,更应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其次,众多报道中都透露出了一个信息:即该大学生有其他三兄妹为了让他上大学都辍学了。 稍微有点社会经验、有思考和共情能力的人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可能都会对其他三兄妹辍学发出感叹。这三兄妹在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三个人还养活不了一个大学生?而对于辛苦支持他的家人,他的行为非但没有看出对家庭的一丝责任感,更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如果一个成年人——尤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特权的大学毕业生的故意犯罪行为还要求社会去包容,而社会上也出现大量人为了证明这个社会有罪,而将一个大学毕业生偷盗外卖的犯罪行为“善意”地理解为“他只是饿,只是走投无路,他偷盗是因为这个社会有罪,是因为世人都有罪”,而回避他个人选择问题和个人品格问题,那这个社会想必会培养出更多的巨婴,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当作理所当然地供自己使用、好逸恶劳、抽刀捅向比自己更为弱势的人群。 这个社会再怎么有罪,都不会断了一个有手有脚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寻找吃食的机会。如果连拥有了高等教育特权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以伤害底层的方式谋取自己所谓的“面包”,而更多的知识分子还陶醉在“ 一个人为面包犯罪,是这个社会有罪”抽象逻辑叙事里,那只能说明他们比这个社会病得更严重。 把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情感宣泄,强硬地套在这个事件里,对于改变这个社会现状其实没有任何有益的效果。如果每个遭受压迫、遭受苦难的人最后都选择了损人利己的方式,那第一个承受这种损人利己后果的一定是更为苦难,更为弱势的被压迫者,从来不会是制造更多问题的,大而化之的社会或者压迫者们。 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我们怎么样,我们的社会便怎么样。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社会,就需要为自己想要的社会去努力和拼搏,在直面和深究“社会罪恶”缘由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还有其他需要关注的受害者。 文中部分资料参考及来源: |
|
来自: 吕杨鹏 > 《20200720-20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