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传承人符少武口述洛书

 大美洛宁 2020-07-21

我是“河图洛书”传说代表性第六代传承人符少武。爷爷、老爷对洛书古碑的文化内涵了解的并不深,就知道洛书古碑是文物,传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本天书,它就是洛书。

父亲符建林出生于1928年,是洛宁县西长水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1948年20岁时,参加了解放战争,还在湖南、广西等地剿过匪。1951年10月入党。1952年复员后回到了家乡。当时,村里划分宅基地,两块石碑所在的院子被划给我符家。在那个年代,村里人不知道这两块破旧石碑的价值,也不明白“洛出书处”意味着什么。

虽然父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知道石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如果有文物价值就应属于国家。从此,父亲就开始义务守护这两块石碑。

1968年前后,省内一位文物专家李兴邦到我家考察时,认为这两块石碑有重大价值。石碑还被确认为“洛出书处”石碑,这让父亲受到很大的鼓舞。他每天都到石碑那里打扫卫生,常常打扫完回来刚进家门,还要回去再看一眼才放心。

为确保古碑完整,父亲历经四次劫难最终把古碑保存。1953年,村里要建桥,村干部找父亲商量,想用那两块石碑做桥板,被父亲严辞拒绝。建桥涉及全村人的利益,这么做很容易被扣上自私、不为大家着想的帽子。父亲找到村干部,竭力说明石碑看上去年头很久了,很可能是国家文物,毁了太可惜了,石碑这才逃过第一劫。1954年,村里又有人提出用石碑建桥,父亲“软磨硬泡”,硬是把来人磨得没了脾气,这才又逃过第二劫。1958年,村里“大炼钢铁”,有人又瞄上了石碑,认为可能是铁矿石。见情况不妙,父亲告诉大家自己曾在部队见过炼铁需要用含铁的石头,而石碑是沙石质地,不含铁,不能用于炼铁,这又逃过第三劫。他和家人用秸秆和柴草把石碑遮盖起来,将其伪装成柴火垛。最后总算逃过了第四劫。

家里我是老大,家中还有姐妹、三个弟弟。弟弟们文化程度不高。我高中文化程度,从小对父亲这种保护文物遗产的精神深受感染和启发。当父亲去世之时,已过六旬的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义务守碑“接力棒”,决心继续将他自己未实现的使命继承下去。我把这块汉魏古碑用玻璃密封且被铁栏紧围,上方建有防晒遮雨的石棉瓦棚。

从1962年护碑到2002年,父亲都是义务护碑。为研究洛书文化,促进招商引资,2000年父亲自费和我参加了李氏在甘肃陇西召开的国际研讨会,学习伏羲文化。敦煌文化研究所所长李正宇看到洛书资料和父亲保护文物的事迹后高度评价。那几年,每天都有专家学者领导参观,他都会热情接待,详尽解说。父亲年事己高,保护石碑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既感动又心疼。2010年,我不再出门打工,一边保护石碑传承河洛文化,一边在家照顾父亲。他将自己未实现的使命卸下来,嘱托我把洛书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2013年以后,政府为父亲每月补助300元保护资金。随后500元、800元、1000元、1200元都有过,现在政府每月发1500元,但这一切都是政府优待于他,他从来没向政府提出过分要求。

为更好地保护“洛书”碑,我还在空闲时间查阅“河图洛书”资料。凡是听说有关“洛书”的传说和古迹,我都前去考察,回来与父亲交流。此外,我还自学拓片技术,将洛宁境内与“洛书”相关的碑文制成拓片保存下来并进行研究。目前,我已经搜集洛书有关碑刻拓片近100多种。我每天也效法父亲到石碑那打扫卫生。

2008年,“洛出书处”两块石碑被认定为省级文物。2009年,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父亲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图洛书”传说)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年底,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河图洛书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类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7月份,文化部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推荐名单进行公示,为期20天,其中,河洛文化组成部分“河图洛书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还要把它往下传,究竟传给谁,就看两个儿子对民族文化热爱和重视程度如何?只要他们能牺牲出时间和精力就传授给他们。现在两个儿子都申报上了传承人了。

2013年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 《民生关注》及大象网、《河南好人》公益专题栏目深入挖掘洛宁丰厚的文化底蕴,把我们父子俩对洛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了30分钟专题报道。通过这几年向来自全国各地学者学习,我对洛书文化也更加产生兴趣,经常向他们了解洛书文化民间传说,也积累了一部分文化知识。

洛河是黄河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向东流入河南境,经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至巩义入黄河。洛河水与黄河在洛汭交汇处撞击形成的漩涡才正式诞生太极阴阳鱼。太极是中国道教最经典的图腾,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其最原始的形态便是由黑白二鱼构成,两者各主阴阳,暗藏了相互相生,相辅相成,阴阳调和,化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双鱼首尾相接,所阐述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概念,也尽显道家文化精髓。太极图表达的“阴阳之道”,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命题。

太极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鱼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由图形上看,由黑白两个鱼形图案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喻示着阴阳(按现在的哲学名词,“阴阳”可以理解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转化又相互对立的基本道理,由鱼尾至鱼头,是阴或阳由弱小到壮大的一个过程,鱼眼(黑鱼中的白点或白鱼中的黑点)代表着,呈旋转对称的(鱼头衔鱼尾)的图形表示阴阳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阳盛极而阴生,阴盛极而阳生。同时黑白分明又表示阴阳之间是相互克制的。阴阳共同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表示阴阳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即现代哲学中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表示法。过去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都是这个道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时时共存,这是太极拳的原理。实际打拳中常说的,出拳但留三分力,就是避免出现阴极,阳极这样的极端情况。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千百年来,人们在论及中华文化的起源和代表性文化符号时,总是离不开“河图洛书”。相传,上古时期,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演成八卦。也就是说八卦的形成源于河图和洛书,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所发明。《明一统志》记载说,“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见神龟丹甲青文而出”。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结构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前人指出,洛书数字本太一下九宫而来,以四十五数演星斗之象。

洛书用九个数字,排列组合为一个正方形。其纵、横、斜每条直线上的3个数字之和均等于15。9个自然数的组合,形成了华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九宫图,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魔方,这使洛书十五之数更为人们所推崇。这也是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国泰民安、社稷昌盛之目的。

取其法天则地、阴阳调和、吉祥亨通之义的结果,都城制度也以河洛数理为规范。例如,洛阳东周王城南北七里、东西八里,汉魏洛阳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它们的长宽之和皆为十五里。西汉长安城和隋唐洛阳城都是“经纬各长十五里”的方形结构。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的南北长皆为十五里。其奇妙结构和无穷变化令中外数学家为之叹服。

相传伏羲根据河图洛书的数位图案推演出来易经八卦。洛书九宫数,以1、3、7、9为奇数,亦称阳数,2、4、6、8为偶数,亦称阴数。阳数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气;阴数为辅,位居四隅,代表地气;五居中,属土气,为五行生数之祖,位居中宫,寄旺四隅。基于洛书的格局而得太极图即阴阳鱼,它是反映我国传统哲学中辩证思想的一种象征性符号。

《辞海》在解释“河图洛书”一词时又说:“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后汉书·五行志》载:“禹治洪水,得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又《汉孔安国传》载:“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大禹依此治水成功,之后划定九州,指导人类的生产生活,又依此定出治国九章大法。

《尚书》中讲到大禹治水后,定九州,规定了各处应缴纳的税赋,就是向当时定都在中原的夏王朝进贡。而“九”在河洛中又是最大的数目, 没有比 “九”再大了。 所以天下大山定为 “五岳” ,大地定为 “九州”,均与此二数所含的蕴意有关。以后历代帝王封建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都与九、五这两个有着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的数字密不可分。如皇帝身上所穿龙袍必为九条莽龙绣之, 皇室所用织物 都为黄色(五,其地为中,其色为黄);天安门的城门为五个门洞; 相传太和殿开始也是九间开,五进深,后因被李自成起义所毁,到清时由于找不到长的金丝楠木为梁, 只好缩短距离改成十一开间, 但仍为五进深;颐和园的九龙壁,由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塑成……

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表述符号。它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八卦就像八只无限无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装进去了,八卦互相搭配又变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基于当今社会人事物繁多,八卦在中医里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部位的总称。

明代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曾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到永宁研讨洛书,题石壁诗《游龟窝至此偶成》摩崖石刻。明代贵州僧侣文人“广德空石胡梦豸”、“朝城静峰张梦麟”,曾结伴到永宁研究洛书,各作诗一首刻在同一石碑上(诗中言及“石岭剑横侧榻迥”和“河图洛书迹尚留;一为朝城静峰张梦麟所题,诗中写道“森森松柏翳翠岭”及“神女古碑字尚留”。古碑由河南府吏张子镛立,年代无见。)呈“一碑二诗”。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南国文化人从广东骑马游龟窝可见当时洛书很有名气。

清代雍正二年的一块碑文是浙江嘉善人沈育任永宁县令时立的,当时请河南府知府是云南人张汉书写了碑文“洛出书处”四个大字。在汉魏古碑西侧3.18米处的古井旁有一堵墙同样用玻璃密封且有铁栏保护,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碑文清晰显示,该石碑系清雍正二年腊月河南府尹张汉手书、永宁县令沈育所立。这块碑顶部为半圆形,碑额刻有圭首图案。石质是砂石,年深日久风化严重,这个图当中的方形线条已经脱落了。好像是洛书的图样,正面的碑文只剩下一个"洛"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洛书”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一画开天地,一点定九州。”在这块汉魏古碑上端,刻有一个直径为33厘米的半圆,半圆内有一个下底52厘米、上底26厘米,高26厘米,腰长31厘米的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内接一个边长为26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两侧各是一个勾长13厘米、股长28厘米、弦长31厘米的全等直角三角形;正方形被分为两个面积全等的矩形;以正方形的上边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底,与碑额的圆形外边构成三个弧形。而这些半圆、弧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全等直角三角形都是数学几何的平面图。

近年来,对这块汉魏遗物,专家们莫衷一是。都说这块碑这么出名,究竟出自何人所写?围绕这个焦点问题,十几位专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块碑是曹植写的。其中有四点依据:其一,曹植是三国曹魏时期曹操的儿子;其二,从时代变迁来说,洛水离不开水,洛书灵龟负书,龟离不开水。曹植命里正缺水,曹植在写《洛神赋》时有意把“雒”中的“佳”字去掉,也就是“洛”应该是从那个字变迁而来的;其三,曹操是三国第一智者,一代名士,在文学上也有非凡的造诣。“雒”字和这个“洛”字接近;其四,千里洛河流经陕西洛南县,经过二省七县,在巩义注入黄河,千里洛河唯一的洛神庙,背后有大庙宇。清代中后期发起整修,使这座清代建筑,成为当地又一人文历史见证。

2005年初,由全国政协港澳委员会、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洛书出自洛宁县西长水村。出席会议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程有为说,从古代文献、现存碑刻以及历代流传的诗文看,“洛书出洛宁”之说比较可靠。另外,从地理位置上看,洛宁西长水村距孟津“河出图处”80公里,同属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带,它和孟津的“河出图”共同构成了流传千年的远古传说。

2016年5月,中央电视台《发现》栏目深入到传说的发生地点寻找河图洛书踪迹,通过中国天文考古学的知识,解读河图洛书的原始本义,随后该台播出《天书秘境》节目。农历的中国小年,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备受全球瞩目的纳斯达克圆柱形电子显示屏上,以洛书为元素构成的黄色巨人LOGO全球亮相,于“故宫红”背景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作为中华文化之根,“洛书”魅力无穷。它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受到自然科学界及人文科学界的重视,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及专家学者研究兴趣。近年来,随着以寻根祭祖和文化溯源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来探访、拜谒“洛出书处”石碑,感受华夏文明的神秘和厚重。2017年9月20日至23日,安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2017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来自海峡两岸、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台湾、澳门、韩国8个国家的多名易学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围绕“弘扬周易文化,提高科学素质”这一主题进行探讨。通过寻祖探源,大家一致认为洛书是《周易》的根,“洛出书处”及“洛书”已成为洛宁的名片。

洛书文化博大精深,成为组合数学的鼻祖。它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哲学的精髓,可以看做是中国先人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所探索、总结的规律,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天文、时令、建筑、医学等自然科学多个领域。“洛书”的产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初基,是中华民族原始文明的渊源,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指出:洛书图“可能作为我们‘地球文明’和另一个星球交流的媒介”。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价值。

古碑之所以珍贵,就在于其本身无可替代的价值所在。古碑不仅可以传承千年完整保存下来,而且古碑本身所赋有的文化底蕴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人们保护一块纪念碑,实际上是在守护着伟大精神家园,这个家园,当然也有自己一部分。我想,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城市也好,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记忆。从政府到民间,都应有守护我们精神文化家园的自觉。政府层面也好,个人层面也好,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把守护精神家园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上来。首先要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优势,媒体要加大对文化建设舆论宣传力度,提升广大群众对洛书文化的认同感和认知度,将文化意识渗透进民众的行为习惯,凝聚成社会的共识。其次对于社会各界传承文化,政府应积极支持,从经济上讲,当地政府长水乡应该把有关洛书这一块再进一步丰富。

洛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中华文化的骄傲,也是洛宁人的骄傲。我们要珍惜这份民族遗产,继承好这份民族遗产,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切文化遗产,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唱响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把这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愿洛书这朵光耀千秋的奇葩在海内外传人共同的培育和浇灌下开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洛宁城事/雷冰)  

洛宁城事媒体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