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宁雷氏起源、迁徙和发展

 大美洛宁 2020-07-21

一、《雷氏祖茔墓表》原文

《雷氏祖茔墓表》加标点横排版

雷氏祖茔墓表
我族望出豫章,大明时,自山西洪洞迁河南永宁坡头村。
始祖 讳 汉忠、汉臣,乃冯翊啇音,方雷氏后。黄帝子元枵母家,古诸侯国。
忠,世笃忠义,代有伟人,忠勇则雍邱伏弩,道学则庐山面目,阐经则九经辑义,德政则浙人堕泪,孝行则师范一乡。三代而后,不可枚举。试观居永以来,兄弟二人,分为南北两门,瓜瓞绵绵,历十数传,而家声不坠。谨厚者永世德,阔达者绳祖武;宾饮擅书升之秀,学署植桃李之荫;折冲伟抱,功媲郑国;以及登甲第,列胶庠,并郎官,成均者。与夫文武衣冠之盛,若非祖宗之培养,何克有此?不宁惟是!
至若康熙十五年,吴逆叛,洛西震动,族之应募助剿者百余人,而族 祖冲霓,更以阵亡,此又光荣青史,世裕后昆者也。迄今皇恩褒嘉,敕赐世袭骑尉职,族众免其差役。世泽绵于洛右,忠孝启乎后人。勒之贞珉,表诸墓圹,祖功宗德,庶万代如见云。
         邑 庠 生 务 滋 敬 篆 
裔 孙 府 增 生 时 行 参 阅
         监 生 天 德 谨 书
嘉庆拾柒年岁次壬申癸夘月吉日合族裔孙仝立
洛宁雷氏起源、迁徙和发展
在坡头村雷氏祖茔香堂里,有一通《雷氏祖茔 墓表》。这是我族先辈保留下来的唯一的一通记录雷氏先祖重要历史文献的石刻。篇幅虽短,但内容丰富,用典很多,文字精炼。就我个人而言,一时不能全部理解,仅将一点看法写在下面,以起抛砖作用。
《墓表》分三部分内容:一、记录了雷氏先祖起源、迁徙和发展的历史。 二、列举了历史上雷氏先祖在各个方面的突出事迹,以彰显雷氏名门望族的聪明才智和荣誉。三、记载了清朝康熙十五年,雷氏坡头十世祖冲霓的忠义事迹,以及由此而受到清朝皇帝的褒奖。
其一、关于雷氏的起源,《墓表》第一句就说【我族望出豫章】,
豫章在今江西省南昌地区。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说的是豫章的历史沿革。“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四句说的是豫章的地理位置,往天上看,豫章的上空是二十八宿的翼星和轸星,地面上连接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条江为衣襟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湖北、湖南和广东,以五个湖为飘带连接着富饶的江苏、浙江和福建。我们的先祖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我们平时吟咏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是两个典故,“物华天宝”,讲的就是我们雷氏先祖雷焕的故事。见于《晋书》记载,雷焕是西晋时鄱阳人,通晓纬象,通过夜间观星象,望牛斗间有紫气,测知丰城(在南昌市南边,古属豫章)有宝剑。别人不信,司空张华即补雷焕为丰城令,后掘地果然得龙泉、太阿二宝剑,被传为佳话。物有精华,天有珍宝,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典故留传至今。从此以后,雷焕的子孙就在豫章发展成名门望族。雷焕的后裔中有一支迁徙到冯翊(即今陕西省韩城以南,渭河以北,白水以东,黄河以西地区。)后来在冯翊又发展成一大望族。
于是,雷氏就以豫章、冯翊为郡号(堂号)。所以,《雷氏祖茔墓表》开首就说:【我族望出豫章,大明时,自山西洪洞迁河南永宁坡头村。】而坡头【始祖讳汉忠、汉臣,乃冯翊啇音,方雷氏后。】是从冯翊迁到洪洞的。啇(di当根讲)音(当姓氏讲),再往上追溯,雷氏的根是方雷氏,炎帝的子孙。【黄帝子元枵母家,古诸侯国】 这一典故出自《通志·氏族略》:“雷氏,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宣枵,盖古诸侯之国。”《史记·五帝本记》云:“黄帝次妃方雷氏女。”《史记》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也有记载:“方雷氏,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玄嚣即元枵。关于元枵即青阳氏,《通志·氏族略》也有记载:“黄帝之子元枵,亦为少昊氏,曰少昊挚,亦为青阳氏”。这个典故说的是:方雷氏的女儿是黄帝的第二个妃子,生子元枵。也就是说,黄帝之子元枵的母家是方雷氏,在古代也是诸侯国。
关于雷姓的起源,除了“方雷氏”说,还有多种说法。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黄帝时有一位大臣叫“雷”,是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长子,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因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黄帝便把他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方雷国,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复姓方雷。后来灭国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单姓方,一支单姓雷。这就是雷姓的最早起源,史称雷姓正宗。(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在今湖南省东部与江西省交界处的酃县,1994年报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 其二是“名医”说,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时有位大臣叫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经常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黄帝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也以此自豪,便以雷公的名字为姓,即雷氏。《帝王世纪》说:“黄帝臣雷公究息脉廉详炮炙主药性”。刘恕《外记》记载:“黄帝命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素问·著至教书论》也记载:“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姓苑》也有记载:“古有雷国,黄帝以臣雷公是也,因以为氏”。第三种说法,即古代历史上羌族的姓氏。据《姓氏考略》记载,东汉末年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有
潳山蛮和南安羌改为雷姓。由此可知,早在一千八百年以前,居住在我国南方的蛮族和西北一带的羌族,就有了以雷为姓的人。后来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北方中原的雷姓也就不分彼此了。到底哪种说法正确?这三者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雷”和“雷公”是不是一个人?有待学者继续考证。
《墓表》的第二部分,列举了历史上在各个方面有突出成就的雷氏名人,对于了解雷氏的发展历史有一定帮助,这里逐句解说:
【忠,世笃忠义】 忠:即雷氏坡头始祖汉忠、汉臣,他们所代表的雷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很重视和讲究忠义的。
【代有伟人】世代都有伟人,或是做出突出成就的人。
【忠勇则雍邱伏弩】见《新唐书》卷197《忠义传·许远传附雷万春传》。雷万春,唐代涿州人,和南霁云是结拜弟兄。当安禄山造反时,特的从京城赶赴雍邱投奔张巡,为巡麾下郎将。令狐潮围雍邱,万春立城头观察敌情,伏弩发六矢著面,万春不动。潮疑刻木人,谍得其实,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知君之令严矣”。后协助张巡、许远保卫睢阳,以不足七千兵力,对抗尹子奇十三万大军,这样固守数月,城中粮草至尽,英勇就义。故又有“忠播睢阳”之说。
【道学则庐山面目】雷次宗,字仲伦,南北朝时人。隐退不受征辟,后征至都下,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生徒百余人。久之,还庐山,筑室于钟山西岩,谓之招隐馆。
【阐经则九经辑义】雷光霆,元朝分宁人,家居教授,学士程巨夫、詹天游皆其徒也。尝注《九经辑义》五十卷。学者称“龙光先生”。
【德政则浙人堕泪】雷潈,宋代长沙人,光宗时知宜章,有善政,
民立祠祀之。
【孝行则师范一乡】雷境,字彦达,建安人。幼孤,家贫,事母至孝。永乐年间,以孝荐至京师,固辞而归,乡人从之,受学者众。
【三代而后,不可枚举】夏商周三代之后,雷氏的众多名人,难以一一列举。
【试观居永以来,兄弟二人,分为南北两门,瓜瓞绵绵,历十数传,而家声不坠】自从迁到洛宁以来,传了十几代人,而一直保持着我们雷氏传统家风和望族声誉。
【谨厚者永世德】为人谦虚谨慎、忠厚有为的人,永远会受到别人的尊敬。
【阔达者绳祖武】阔达者:指有作为的人;绳:指木匠的墨线、盖房子用的绳线,这里指沿着、遵循;祖:指祖宗、长辈;武:指足迹、业迹。有作为的人总是遵循祖宗的教诲,继承先人的事业,发扬先人的优良传统。典故见《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宾饮擅书升之秀】宾饮:指宾客、朋友交往;书升:即书生、学者的风度。我们的先祖,在当时社会,与之交往的人,大多都是饱学之士、社会名流。
【学署植桃李之荫】学署即学堂、学校。植,种植、栽培。《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荫,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正因为我们先祖重视教育,有这么好的家族环境,家教、家风惠及子孙后代,所以代代都有优秀人士。
    【折冲伟抱】冲:古代的一种战车;折冲:阻止敌人的战车,并使敌人的战车后退,克敌制胜。伟抱,伟大的抱负,即忠勇报国。
【功媲郑国】郑国:人名,战国时期韩国人,为秦国开凿了一条郑国渠,长三百多里,可灌溉农田四百多万亩,使关中成为粮仓。在这里比喻,十世祖冲霓,以自己的牺牲,为我们雷氏子孙也修了一条“幸福渠”,即:“世袭骑尉职,族众免其差役”。世泽绵于洛右,其功可与郑国相比。
【以及登甲第,列胶庠,并郎官,成均者】登甲第:是指中举人、中进士。列胶庠:胶,指太学,即现在的大学;庠,指县学、小学。郎官:汉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隋唐以后,六部皆设郎中,遂为诸司之长。成均者:都有成就。句谓雷氏家族重视教育,在国子监、府、州、县学校里,雷氏子弟皆蜚声庠序。自从迁到洛宁以来,在祖宗的教育培养下,雷氏子孙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与夫文武衣冠之盛,若非祖宗之培养,何克有此?不宁惟是!】与夫,同欤夫,感叹词。在古代,衣冠代表一个人的身份和级别。我们雷氏家族,不论是从文、行武、执教,代代都有杰出人才,兴旺发达,而且长盛不衰。如果没有祖宗的培养,哪里能够取得这么多优异成就?没有别的道理,只有这一条道理! 
第三部分主要讲十世祖冲霓的忠义事迹和清朝皇帝的褒奖。
【至若康熙十五年,吴逆叛,洛西震动】吴三桂是个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原是明崇祯帝的重臣,镇守山海关,在崇祯十七年,因李自成打进北京,吴看到明朝大势已去,便投降了清军,让出山海关。因吴投清有功,清朝皇帝便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之孙耿精忠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三藩”。到康熙十二年,康熙帝要统一政令,知道“三藩”是最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告老还乡,康熙帝下诏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暴跳如雷,于是在云南起兵叛乱。吴在西南一带势力十分强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一路打到湖南,次年吴三桂又联络广东平南王、福建靖南王一起反叛。紧接着,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的提督和奉旨移驻河南洛宁屯田的福建延平副总兵张开也响应叛乱。康熙帝一面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可喜、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康熙十四年七月,张开在洛宁首先投降,次年王辅臣在陕西投降,紧接着耿精忠在福建投降,康熙十六年,尚可喜在广东缴械。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后不久暴病死亡。到康熙二十年,清军分三路进攻云南,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持续了八年的叛乱,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族之应募助剿者百余人,而族祖冲霓,更以阵亡,此又光荣青史,世裕后昆者也】由于张开在洛宁叛乱,在这危急时刻,河南府通判任进孝号召各村出人抗敌。坡头雷氏子弟百余人积极响应,十世祖冲霓在平叛中牺牲,为雷氏家族增添了光辉。世裕后昆:有两层意思,一是先烈们的忠义事迹,永远激励着后人;二是先烈们的牺牲,为后世子孙带来的福祉。
【迄今皇恩褒嘉, 勅赐世袭骑尉职,族众免其差役。】皇帝颁旨褒扬嘉奖至今蒙受,敕赐冲霓子孙世袭武官“恩骑尉”之职,并免除雷氏家族一切差役。
【世泽绵于洛右,忠孝启乎后人】洛右:洛阳的西部,此指洛宁。
【勒之贞珉 表诸墓圹 祖功宗德 庶万代如见云】把祖宗们的光荣事迹刻在象玉一样的石头上,树立在祖宗的墓前,使后世万代子孙都能知道祖功宗德。看到这通碑,如同亲身聆听先祖们的谆谆教诲。
关于十世祖冲霓的忠义事迹,民国六年《洛宁县志》有这样记载:康熙十四年,张开在洛宁响应吴三桂作乱,都御史佟凤彩命河南府通判任进孝同守备郭永固讨之,守备营于北,通判营于南。在这危急时刻,雷冲霓率子弟百余人,协助通判任进孝守南营。是年七月,暴雨数日不止,营内积水尺余,是夜五更,张兵劫营,冲霓救通判脱险后,单枪匹马,复入中军大营,大呼“杀贼”!应枪而毙者八人。终因寡不敌众,贼四面环刺之,身被百枪。比晓守备带救兵赶到,合嵩县长枪手来援者,并力奋击,贼披靡大败,遂乞降。都御史闻冲霓烈死,给银三十两安葬,命僧道修斋以荐者三日。
冲霓牺牲以后,大清皇帝颁旨褒奖,敕赐冲霓子孙世袭武官“恩骑尉”之职,并免除雷氏家族一切差役。从《洛宁县志》和家谱上记载看,这一职位有文献记载的世袭了六代人,一直到第十九世天福。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职位自然就不存在。还有一点,墓表碑刻和《皇帝圣旨》记载事情发生在康熙十五年,而《洛宁县志》和《河南府志》都记载是康熙十四年,不知谁误?以前坡头村沟门口大路边有一通龟子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十世祖冲霓的事迹和皇帝颁奖的经过。这通碑一直保存到1971年我离开家乡时还在,现在已不知去向,碑上的文字现在已无人记得。
关于雷氏的迁徙、分布情况,据传说:自从第八世炎帝神农氏榆惘的长子“雷”被封在方山,建立方雷国,就以“方雷”为姓氏,以“方山”为自己的繁衍和起源地。
至于方山的具体位置,也有多种说法。古代名“方山”者,全国就有20处之多,仅河南省就有5处,各有传说。但多数人公认的是位于河南省中北部,包括巩义、荥阳、伊川、偃师、密县、登封境内的嵩山一带。后来灭国后,雷姓就离开中原,往南方迁徙。
至汉代,雷姓已迁居于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南等地。例如东汉时江西鄱阳人雷义(方雷氏第五十九世),与同郡人陈重,友好情笃,刺史举雷义为茂才,雷义要把“茂才”让给陈重;太守举陈重为孝廉,陈重要把“孝廉”让给雷义。互相谦让,被誉为交友的典范。后来雷义和陈重一同被皇帝选为尚书郎。故雷氏就有【谦让堂】和【并郎官】之说。魏晋南北朝至五代,雷氏在各地都有新的发展,从《方雷氏族谱》上看,自方雷氏到豫章雷焕,已发展到六十四代。西晋以后,雷焕的后裔又从豫章开始往周边迁徙。迁往江西各地、福建、湖南、湖北的最多;到唐初,雷焕的第十三代孙天本在京城长安做官,这样天本的后裔就定居到西安,随着改朝换代,天本的后裔又迁居到陕西合阳,在冯翊一带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到天本的第十二代(雷焕二十五代)雷德骧最为著名。德骧字善行、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进士,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受诏,曾任北宋开国殿中侍御史、右谏议大夫、大理寺丞等职,累赠至太师、太傅。宋太祖赵匡胤还亲自为德骧公的家谱作序。德骧公的后裔,其次子有终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驻晋南盐池管理盐政,有终弟有伦、有庆在此协助帮办。有终调离以后,有伦、有庆留在盐池边行政,其子孙从此驻于此,后又扩展到晋中洪洞地区,这就是我们洛宁雷氏的洪洞先祖。
迁徙到南方和岭南的雷氏,有一部分融入到苗、瑶、彝、畲、傣、黎、布依、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中。在瑶族、畲族中,雷氏都是大姓。例如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的瑶族谱牒资料中,都记有盘瑶十二姓中的雷姓。当然,因北方历代战乱多患,致使其士族更多的在南方蕃衍。至明初,全国又有八处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其中较大的有两处,一是洪洞迁民,二是麻城迁民。雷氏被作为迁民之一,从洪洞迁往全国十多个省。湖南、湖北麻城的移民主要是迁往四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总之,历史上雷姓是以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山西、四川、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的分布最为集中。
2004年冬天,家父(北门十九世)文照,曾专程到广西贺州拜会过瑶皇后裔,受到瑶皇后裔的盛情招待,称是自家人。并拿出珍藏了1160多年,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制作的瑶族十二姓氏青铜印。另外还有一方宋代(年号不祥)制作的瑶族十二姓氏青铜印。两方《瑶皇正印》大小相同,分别用小篆和楷书镌刻着瑶族十二个姓氏。这十二个姓氏是:盘、沈、鲍、黄、李、邓、赵、胡、周、雷、唐、庞。

关于雷姓的起源、迁徙、分布和发展,还有待后人继续考证研究。
就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只能理解到这种程度。正确与否?留待后人评说。不过我们现在仍在继续学习、考证,不断完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期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篇碑文的重视。希望后世再续家谱时,能对此碑文作出更好的解释,“使老者知其源,少者闻其傳。
北门二十世学林
注:【】内的文字,是《墓表》原文,原文无标点,标点是作者加的。

雷学林作品集锦
洪洞及“洪洞迁民”
关于冲霓后人承袭恩骑尉年代的探讨

作者简介:雷学林:坡头人,1972年在广西柳州钢铁厂参加工作,做政工宣传。1981年调到洛阳石油部一公司,2011年退休。业余时间寄情于洛宁雷氏文化研究。于2013年出版“洛宁雷氏宗谱”。

洛宁城事媒体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