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渡阳河畔觅旧踪

 大美洛宁 2020-07-21

洛宁县城老城东大街,相当于现在拘留所附近的地方,原来有一座石牌坊,那牌坊光底座就有一人髙,牌坊上有许多非常精美的浮雕,整座牌坊气势宏伟、古色古香,横跨在老县城大街之上,人们在牌坊下穿梭来往。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每天都在石牌坊下经过,听老年人说,石牌坊是清朝时“張兵部"为怀念母亲而建的,是不是这样不得而知,但牌坊上确实有“倚门望儿归"等许多精美浮雕,可惜石牌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毁了。不过从此便知道清朝时期,洛宁有个“張兵部"很了不起,后来进一步知道,“张兵部"官至“兵部侍郞",其实明朝时,洛宁还有一个比“待郎"更高一级的大官,那就是“工部尚书"宋礼。
前几年,在杭州拱墅区参观“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看到馆内不但有宋礼的雕像,而且有他的生平事迹介绍:
"宋礼(1361一1422)字大本,河南洛宁人。明洪武中,授陕西按察佥事、礼部右侍郎,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九年命开会通河"。当时会通河河道淤塞,常为水患,宋礼率众疏浚河道、开河建闸、扩大水源、沟通南北大运河、发展漕运,造福民众,功勋卓著。
宋礼一生为官清廉,北京建设时,曾奉旨入川釆木,廉洁奉公,于1422年“卒于官",洪熙元年(1425)归葬祖茔(洛宁马村西北),《明史》赞其“一品高官无殓资,清风两袖垂后昆",敕封为“康惠公"、“宁漕公",后被尊为“河神",在汶上南旺建祠并塑神像供后人每年祭祀。
运河博物馆关于宋礼事迹的详细介绍,使人对这位尚书油然而生敬意,回到洛宁后,便专程到马村瞻仰宋尚书祠堂。

刚到马村村口,便见一巨大彩门横跨于路,“明工部尚书宋礼故里"几个大字闪闪发光,心想这次来对了,村里如此重视,祠堂一定保护得很好。
祠堂是一座占地五六分大的院落,院门楼上书写着“宁漕公祠",院内树木森然成荫,正殿里供奉着宋尚书的画像和牌位,余香尚存。时间的烙印使殿宇门窗油漆斑驳,窗棂几处断断续续,殿前古碑显示着古代的印记,两旁及侧殿推积着许多杂物,祠堂内沒有宋尙书生平政绩的介绍,更沒有现代光电设施营造氛围,显得冷清幽静。
返回时路经郭村,遥望不远处一座形似荞麦仁的山头,突兀高耸,当地人称为荞麦仁山,又叫柏山,那便是隋炀帝陵了。那荞麦仁山是不是隋炀帝陵,学术界尚有争论,因为南方杨州炀帝陵已被发掘证实,前几年有学者发文论述隋炀帝陵经唐太宗迁葬于洛宁是历史的事实。无论如何,荞麦仁山既称隋炀帝陵,一定是有依据的,论证真伪是考古专家的事,我们只把这里当作一个景点吧,据说这里原有一座圣水寺,建筑精美,香客云集,渡阳河波光粼粼,荞麦山柏林森森、绿草茵茵,与炀帝陵相映生辉,确是一处美景。不过目前圣水寺已不复存在,只有隋炀帝陵依然髙耸于锦阳川。
郭村对河的大宋村,居民多是金姓和程姓,便又到大宋金氏家庙看看,金氏家庙多年失修,破败不堪,但院内两方古碑仍嵌于墙内,保存完好,其中清朝的“太学生金凤鸣敬设祖祠及祭田碑"上有“念渡阳河每年搭桥无资,又入岗地八分"的记载,如今,通往郭村的“渡阳河同心桥",桥面宽阔、沟通南北,已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以完成古人夙愿,造福今人啦。
丈庄村的“二程夫子祠"和“程家大院"大名鼎鼎,是一定要游览的。“二程夫子祠"是明初为伊川先贤程颢、程颐两夫子讲学而建,清顺治、康熙、乾隆时期屡次重修,奉祀二夫子及复制御书“学达性天"牌匾于祠内,近代,程氏后裔又集资重修,但至今已殿顶破损,岌岌可危。
“程家大院"相传是清代总兵程福亮府邸,北靠崤山、南依渡阳河,建制宏伟,砖雕精美,十足明清建筑特色,然而沧桑巨变,至今多数已破损,仅有少数门楼房屋保持原貌。院内一座十几米高的“绣楼",非常显眼,一砖到顶,外观雄伟高大。沿楼外台阶而上,过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门洞,便进入“绣楼"内部,里边光线昏暗,需要半天适应,才能看清,楼内采光全凭几个又深又小的洞洞,作为窗口放光线入内,靠边有木楼梯可上更高一层,层间楼梯上部木盖合上时,各层自成独立空间,我上到二层时,见里边都是碎砖土块,也就没再往上去。看这楼修建的坚固程度和仅有的几个洞窗,说是明清时期用来抵御敌寇入侵、供内部人避难的“炮楼"还差不多,若是“绣楼",很难想象当时程家的绣女们,在这样光线昏暗的高楼内,又没有电灯,是如何绘画绣花,度过花季年华的。
游览之时,恰逢洛阳一行六七个人慕名来到程家大院观光,他们推心置腹地说:“很有价值,可惜多年失修,若能好好整修一下,还是很不错的。”
近日听闻,经洛阳市批准,县里将在渡阳河修建“渡阳湖",建成一个集休闲、购物、旅游为一体的景点,高兴之余,我想,若能将渡阳河畔“程家大院"、“隋炀帝陵"、“宋礼祠堂"、“宋尚书墓"进一步修葺,连同宜阳三乡的"李贺故里"、“汉光武庙"、“五花寺塔"连成一条旅游线路,配上“渡阳湖",一定能吸引不少的游客,届时渡阳河畔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景点秀美,定会成为洛宁东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金玉国作品集锦
洛宁概况三字经
由“青出于蓝"想到的
殷殷寻根情——山东即墨金氏洛阳洛宁寻亲记

作者简介:金玉国,男,县城人,大专学历,194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洛宁县"教坛明星",曾在《洛阳日报》发表《特殊考场》等,《我的老师》获洛阳日报征文二等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