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务型语言教学七原则(1):脚手架原则(英语教学法原著选读60,在家教孩子可参考)

 昵称70926123 2020-07-21

下文选自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泰斗David Nunan的经典著作《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翻译、解读:武太白。

Principle 1: Scaffolding

· Lessons and materials should provide supporting frameworks within which the learning takes pla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learners should not be expected to produce language that has not been introduced either explicitly or implicitly.

A basic role for an educator is to provide a supporting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e learning can take place. 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case of analytical approaches such as TBLT in which the learners will encounter holistic ‘chunks’ of language that will often be beyond their current processing capacity. The ‘art’ of TBLT is knowing when to remove the scaffolding. If the scaffolding is removed prematurely, the learning process will ‘collapse’. If it is maintained too long, the learners will not develop the independence required for autonomous language use.

译文:

课程与材料应该对学习框架提供支持。在学习过程的开始阶段,不应当期望学生输出既没有明白介绍过、也没有无意中碰到过的语言内容。

教育者的一个基本角色就是提供一种支撑性框架,使学习得以发生。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这样的分析型方法来说,学生学习时会遇到整体性的语言“块”,超出他们现有的语言处理能力,这时前述支撑性框架就显得尤其重要。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了解什么时候撤除这种“脚手架”。如果撤除过早,学习过程会“崩塌”。如果一直不撤,学习者就无法形成“自主语言应用”所需的独立自主性。

------------------------

解读

“脚手架原则”,说得更简单些,就是“初学有困难,老师要帮忙”。事实上,“脚手架原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其他领域的教学中是经常用到的,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大人在后面抓着车坐垫防止孩子摔倒,这就是一种脚手架行为。对照上面的译文,在这个过程中大人什么时候撒手但跟着跑一段,什么时候彻底撒手、在远处参观欣赏孩子骑自行车,就是一种教学上的决断,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由于英语学习对中国孩子来说并非母语学习,并且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脚手架原则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场景不可谓不多,应用范围不可谓不宽,应用程度不可谓不深。David Nunan在一次演讲的PPT中给出了一个“脚手架原则”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例。首先是教学内容,也即需要应用“脚手架原则”的语言项目:

然后是练习开始,保留了绝大部分语言框架,只是去除了需要练习的部分,这样既能够聚焦新的语言项目,又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至于手足无措。简言之,下图中XXX部分是语言练习,其他部分就是给学生提供的“脚手架”:

有的老师会说,这有什么,我也会的呀!没错,我也没说您不会呀。那么,下一步“进一步撤除脚手架”,想必您也是会的了:

A: Is there a XXXXX in your picture?

B: No, XXX XXX. There’s a XXXXX.

A: Is there an XXXXX?

B: Yes, XXXX. It’s XXXXX XX XXXXX.

这个练习形式最终撤除所有的脚手架后应该是这样的:

A: Is XXXX a XXXXX XXXX your XXXX?

B: No, XXX XXX. There’s a XXXXX.

A: XXXX there an XXXXX?

B: Yes, XXXX. It’s XXXXX XX XXXXX.

总而言之,先给学生看到、听到完整的语言,然后在练习过程中先给出能够使练习正常进行下去的必要语言支持(“脚手架”),然后逐步减少所提供的语言支撑部分,直到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生成目标语言为止。

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往往急于求成,过早撤除脚手架,这会使得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语言学习的信心,这一点是需要朋友们谨记的。

------------------------

“脚手架原则”远不止上文这么简单。举个例子,现在很多英语教材的词汇练习部分会有词义配对的题型,比如:

1. forehead        A. a mark used to show that something is correct

2. slow               B. the part of the face above the eyebrows

3. tick                 C. at a low speed

这几道题难是不难,1-B、2-C、3-A,不过这种出题思路值得我们玩味:已经给了英文解释,只是要求配对,这显然是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词汇。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脚手架”行为。

------------------------

同样是语言练习,不同的练习形式难度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知识型、细节性问题要比思辨型、解释性问题容易些,也即“一加一等于几”要比“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一”容易;判断题、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等客观题型要比填空题、问答题、翻译题、写作题等主观题型容易些;“yes-no”问题要比“wh-”(即“特殊疑问句)问题容易些。在介绍完新语言项目、开始进行练习后,一般就要注意问题难度的安排,不能说先问几个思辨型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难倒了。就我所见,现在主流的英语课本、教材在这方面都是比较讲究的,对“脚手架原则”比较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多观察一下手边的各类英语教材,看看它们的练习设计是不是这样循序渐进的,它们在练习最初搭建的“脚手架”后面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撤除的。

不过,如果一套教材在教学、练习中如果不是按照上面的一般原则来安排语言难度和联系形式,那您要留心了!

在家里教孩子英语的家长朋友们,现在您对怎样帮助孩子练习新的语言知识、怎样安排练习是不是多了点了解?如果是这样,那我这些字码得也就不冤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