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华山脚下,春雨斜织,道路泥泞。 杜甫一身旧青袍,右手拄着一根树枝,弓着腰,正在爬一个斜坡。 坡很长,一直伸向远方,尽头只有一丝昏暗的天色。 杜甫推一推斗笠,向天空瞄了一眼,比刚才更暗了。这里人烟稀少,他心里有些打鼓。 他记忆中的开元盛世,是“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人们生活富足,出门不用担心拦路抢劫。 当下就难说了。 安禄山的叛军已经逼近洛阳城,天下大乱,安享了150年太平的大唐子民,哪见过这世道,无不仓惶逃难,饿殍遍野。想到这里,杜甫花白的胡子抖动了一下。 越是乱世,友情越是珍贵。 他决心继续往前走,因为一个老朋友,就住在这条小路的尽头。 二十年前他曾来过一次,今天走在这路上,两边景色并无太大变化,这种熟悉的感觉,让他心里有了一丝暖意。 杜甫唯一担心的是这位老朋友,他会不会搬了家?过得是不是像他一样落魄?甚至,还在不在世…… 他必须去看看。 关于这位老朋友,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得知他姓卫,在家族中排行老八。 卫八年轻时也曾三更灯火五更鸡,立志干一番大事。奈何世道沉沦,就做了一名处士,隐居山林,读书耕田。 此时的杜甫不会料到,千百年后,在他“光焰万丈长”的1400首诗集里,今天为朋友写的这首质朴的小诗,格外感人。 卫八处士也不会料到,他本该寂寂无闻的一生,将因为杜甫的到来而流传千年。 让我们记住这次会面的时间,安史之乱爆发四年后的759年,一个春日的黄昏。 这首诗,就叫《赠卫八处士》。 02 现代社会,即便通讯发达到朋友圈想删人,想退群,交通一日万里,我们仍然有一二朋友,相见却一直没机会。 古代可想而知,尤其战乱时期,亲友的一次分别,可能就是永别。 为什么送别诗一大堆呢?在一起的日子太珍贵了。就像杜甫说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可是今天,我们的老杜,竟然在黄昏时刻见到了老朋友,于是他上来就是一阵感叹: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参(shēn)指参星,现在的猎户座,方位在西;商是商星,现在叫天蝎座,方位在东。两个星座一个升起另一个落下,一个在天亮,一个在黑夜,永世不能相见。 杜甫是说,人生就像参商二星,见一面太难了。今天到底是个什么日子啊!咱俩竟然见着了。 就像是浩瀚而冰冷的夜空,两颗遥远而孤独的星,突然化身流星,冲向地球,略过华山之巅,在这间茅舍里相遇。 一切平息下来,化作摇曳的烛光。 世界温暖了。 然后,诗圣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见到多年未谋面的老朋友,先惊讶于对方的外貌变化,也一定会提起共同的老友。 杜甫继续写道: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杜甫是非常重情义的人,见卫八之前,他已经拜访了一些老朋友,可惜一半都已去世,他很悲伤,心如火焚。 庆幸的是卫八还健在,所以老杜既兴奋又感慨,谁能想到,二十年后我居然又到了你家。 二十年会改变什么呢? 当年的单身狗小卫,已经变成老卫了,孩子好几个。二十年前,杜甫二十八岁,正好是写《望岳》的年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热血还在年轻的身体里翻腾。 可以想象,当时的开元盛世,两个年轻人是何等雄心,何等快意,他们坚信自己是后浪,也立过乘风破浪的flag。 焉知二十年后,却被拍在沙滩上,匍匐,无声,最后化作泡沫。 当然这是后话。此时,四十八岁的杜甫是愉悦的,卫八一家也很高兴,对这个到访的故人格外热情: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父执是父亲的好友。卫八的孩子们,很尊敬这个落魄的叔叔,问杜甫的近况。话音未落,卫八又招呼儿子们赶紧拿酒去。 请注意,杜甫的语言非常精练。孩子们“问他来何方”,杜甫一定是说了,但他没有写进诗里,直接跨过去了,“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二十年啊,杜甫经历了多少事情,但他只字不提。 这是友情的诗,君子之交的诗,专门为卫八这位老朋友写的诗。这个相遇的雨夜,杜甫一如既往,心里没有自己,只有朋友。 同样的场景,我们可以拿白居易做个对比。 白居易一生仰慕杜甫,拼命学杜甫,继承老杜衣钵,开创大名鼎鼎的《新乐府》,但杜诗的精炼他没学到家。 比如刚刚说的这四句,是个对话场景,白居易在《琵琶行》里也遇到过: 《琵琶行》前半部分写琵琶女的音乐多么动人,遭遇多么不幸,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收尾。 如果后半部分,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开始直接跟上,全诗会干净利索,紧凑精炼。 可老白偏不。他非要在中间给自己加一段戏:“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吧啦吧啦,絮絮叨叨。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这段很多余,至少是可以压缩的。 杜甫就不这么写,自己的经历不重要,跟老朋友相聚才重要。 他接着写道: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间:[jiàn],掺杂。 屋内准备酒,屋外准备吃的。这时天已经黑了,雨还在下,卫八家人剪了韭菜,蒸了黄粱饭,这是掺杂了黄米的杂粮饭。 饭菜如此简单,可见卫八家很清贫。然而,这或许是他们拿得出的最好的食物。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聊这二十年里的经历,杜甫的齐鲁之旅,科举落榜,与李白、高适的友谊,在长安做京漂时的“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自己小儿子的饿死...... 当然,还可能会聊到杨贵妃兄妹们的熊掌鹿唇、骆驼肉和水晶盘,只是吃这些的权贵们,都随着马嵬坡事变一起埋入黄土了。 这些不忍卒读的经历,令卫八感慨万分,他不知该怎样安慰这个远道而来的落魄故人,只能一杯接一杯劝酒,连碰十杯。 可是他们都很清醒: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故意”是故交的情意。杜甫情深意长,几乎每首写朋友的诗,都不忘表达情感,永远记得对方的好,哪怕这个好只是一餐黄粱几杯浊酒。 快乐是短暂的。诗的结尾,杜甫回过神,明天分别后又要远隔山岳,世事难料,不知道我们这辈子还能不能再见一面。 03 杜甫的情感世界,博爱、深情这些词都不能尽道,甚至梁启超说的“情圣”,我觉得都无法描述。我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它,但一直没有找到。 只能打个比方吧,或许不太恰当: 杜甫对世界、对亲朋、对陌生人的情感,就像贾宝玉对女孩们的呵护、怜悯和包容,那种情感力是常人无法理解的,所以大家说他们呆傻、迂腐。 这样的情感力,能捕捉到很细微的人生世事的变化,像通灵一般,有预感。 你看杜甫安史之乱前的很多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完全是大厦将倾前的前奏。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也是同样的谶语和预言。 这顿饭后,二人分开。当年冬天,杜甫为了避难开始成都之行,一直到十年后客死他乡,他与卫八终究未能再见上一面。 发现没有,杜甫是“晚节渐于诗律细”,四十八岁时,诗歌早已炉火纯青。 但在这首诗里,没有技法,没有煽情,不炫文采,也没有大事件,通篇文字就像那顿韭菜黄粱饭一样简朴,但能把人看哭。 当然,少年人无感是正常的,杜甫的诗,需要年龄打底。 明朝一个叫钟惺的大咖,评论这首诗,是“如道家常,欲歌欲哭”,又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这就是杜甫。无招胜有招,情感到了,一碗白开水也能把你喝哭。 千载之下,不知道杜甫和卫八后来会怎么想起对方,卫八的孩子们老年以后,会怎么给下一代讲述这次会面。 但我一直觉得,远在成都的杜甫,一天比一天潦倒的杜甫,一定会在某个春天的雨夜,想起这顿春韭黄粱饭。 他甚至还给卫八写过信,诉说自己在巴蜀的境遇,并相约战乱结束后回到洛阳,再次“重上君子堂”。 如果真有这封信,我觉得李商隐已经替他写了,就是《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