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大剧院,从立项到完工用了49年,多名院士曾联名上书要求关停

 翰林冷知识 2020-07-21

建筑

大剧院

2007年冬至,夜晚,北京城。

冬至,在好多老百姓眼里有特殊的含义,在这一天会吃的比较隆重。

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有一场隆重的演出,就在国家大剧院里。这是它的第一次演出,标志着国家大剧院开始正式运营了。

很多人以为大剧院是为了举办08年奥运会而建,鸟巢、水立方、央视大楼(大裤衩),当时一批新颖潮范的建筑拔地而起。

不过,国家大剧院和鸟巢不同,它并不是为了奥运会而建,从它第一次立项到正式运营,经历了风风雨雨的49年。

1958年,国庆十周年的筹备项目中,有"十周年十大建筑"的立项,国家大剧院便是十大建筑之一,选址就定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西侧。

很快,清华大学就完成了设计草案。不过,当时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而且为了建造人民大会堂,拆迁工作、资金耗费等进行得十分艰巨,实在没有能力再建大剧院,计划便由此搁置。

▲国家大剧院平面图

这一搁置,便是四十年。尽管每年的两会上,都有文艺界代表提出建造大剧院,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真正施行。

直到1996年10月,大剧院的建设才被正式明确下来。第二年,经过专家学者们的分析,决定选址不变,还是最初定的人民大会堂的西侧。

▲大剧院背面

1997年10月,大剧院项目方邀请了五个国内顶级的设计单位竞标。就在差不多确定最终方案,只等着下午宣布时,收到国家最高层通知,要"面向世界",进行国际招标,以前的方案全部推翻。

1998年,国际招标流程如期进行,通过两轮严格的选拔,共有10个国家的40多个设计单位,提交了69个设计方案,最终定下了三套方案。里面就有今天的建成方案。

▲大剧院内部

经过国家最高层开会决定,选出了最终方案,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不过,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在人民大会堂的旁边,多出这么一个很像是"天外来客"的建筑,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多名院士与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个方案。

为了慎重起见,有关单位组织了规模庞大的论证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40多位顶级建筑师、技术专家和艺术委员会专家被邀请,会上争论异常激烈。

▲国家大剧院钢结构

建筑专家支持和反对人数正好半对半;技术专家中大部分人支持;艺术委员会的专家则是全票通过。

知道结果后,最高层再次开会讨论,终于确定了大剧院的最终方案。

一个建筑工程,能让国家最高层开两次会讨论是否可行,这还是第一次。

▲内部剧场

建造过程更是困难重重,国家大剧院有一个略为尴尬的定位,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又不能夺走故宫和人民大会堂的风采。

以高度为例,人民大会堂的高度是46.5米,国家大剧院不能比它高。所以,最终的建成高度是46.285米。这对于一个国家级别的剧院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悉尼歌剧院的高度67米;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而奥地利国家歌剧院,光是舞台的高度就有53米。

于是只能深挖地下空间,当大剧院建成时,是北京最深的建筑物。

在克服了各种技术难点之后,2007年9月,国家大剧院正式竣工。

但是,刚一建成,就被骂得不行。

首先是它前卫的造型,如同鸡蛋的结构,四周是人工湖,一到冬天,湖水遇冷变成水蒸气,景观如同"水煮蛋"一般。

更有好事者,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词改了一下: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蛋……

▲保罗·安德鲁

从风格上,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理念是文脉割裂,被人们骂成不伦不类。碰巧当时,他设计的戴高乐机场航站楼坍塌,更让大家质疑工程的质量。

巨蛋的表面如何清洁、安全通道在水下是不是真的安全、人工湖冬天能不能溜冰……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问题被纷纷提出。

直到今日,关于国家大剧院的争议也没有停止。建筑的好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剧院不管是文脉割裂也好,建筑继承也罢,它的赞同与反对,都将和它一起,载入史册。

冷翰

出品

谢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