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若悟369 2023-10-31 发布于安徽

坐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一座金光闪闪的半椭圆形建筑,它就是饱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一度被人们戏称为“巨蛋”。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2000年4月1日,国家大剧院在一片锣鼓声中破土动工,就在开工仪式的前几分钟,突然接到上级指示,“暂缓开工”。

2001年12月13日,又经过一年多的争论和反复修改,国家大剧院第二次正式开工,为了不出现“节外生枝”,这一次开工没有举行任何开工仪式,而是选在半夜一点钟开工,第二天早上,当市民看到大剧院工地川流不息的工程车辆,才知道国家大剧院工程开工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国家级大工程选在半夜开工,多少还是让人感到意外。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这个约180亩的地块长期以来被三米多高的围墙围的严严实实,这一围就是近五十年,外地人一直以为里8面可能是军事设施,不敢问不敢打听,实际上里面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

早在五十年,毛主席就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地址选在人民大会堂西侧,但由于当时急需建设北京火车站、钓鱼台国宾馆等“十大建筑”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国家大剧院因项目投资太大被暂时耽搁下来了。

1959年,“十大建筑”后,周恩来总理指示当时的国家城市建设部部长万里,尽快拿出国家大剧院的工程预算和设计图纸,但由于项目投资巨大,当时国家还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拿不出钱来,只能下马缓建。

1963年,国家经济有所好转,周总理又委托当时的国家建设工程部部长赖际发,要求对大剧院项目进行前期立项调查,赖际发调查后向总理汇报:“大剧院还是缓建为宜”,直到1975年,周总理在病榻上将大剧院项目托付给了当时重新主政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一年后,周恩来总理带着遗憾离世了。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有人提出把国家大剧院地块改建成全国人大办公大楼;也有人提出改建成大饭店,平时对外开放,“两会”时接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但大多数人认为还是建国家大剧院。

从1983年开始,每年“两会”都有“代表”和“委员”提出上马国家大剧院的提案,但始终石沉大海。

1990年,文化部再次提出兴建国家大剧院并成立了筹备办公室。

1996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吴祖强给江泽民主席写了一封信,建议兴建国家大剧院。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有计划的建设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

1997年3月吴祖强联合文艺界39位知名艺术家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案。

1997年10月,中央政治局委托北京市筹建国家大剧院。

1998年1月,由建设部、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组建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

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涝灾害,使国家大剧院项目再次面临重新选择;曾主持设计“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大师张开济教授呼吁暂缓建设国家大剧院,把项目资金用于救灾;中科院院士何祚麻也认为,国家大剧院规模过大,呼吁推迟兴建。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名誉院长、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坚决反对,他认为,“国家大剧院是中央的决定,表明了一个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而且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不能因为一时困难就再次搁浅”。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1998年3月14日,国家大剧院项目招标工作正式开始,当时并没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而是开了一个发布会,邀请了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设计所参加,第一轮有69个方案参与竞标。

1998年8月,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了由国内外36家单位设计的69个竞标作品的模型,由8位国内专家3位国外专家组成了专家评审委员会选出了5个方案,但上级部门对评选结果并不满意。又重新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第二次评选,从14个方案中选出了3个,分别是英国方案、法国方案和清华大学方案。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英国方案:英国著名建筑师塔瑞.法若通过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一种美轮美奂的空间,一条200米长的坡道横穿整个休闲大厅,力图展示出人生舞台的效果,入口的大窗将观众与外界隔离开来,与人民大会堂的关系采用对比手法,虚与实、轻与重结合。

法国方案: 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的方案是上面是半椭圆形、下面是方形的建筑,第二轮竞标开始前,发现自己的方案更像一个巨型大墓,中标的希望不大,回到法国后,又重新修改,去掉底部方形结构,让椭圆形的穹顶建筑坐落在水池中央,給人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修改过的方案展示后,评委们惊叹不已。

清华大学方案: 采用了九宫格结构,留出了大面积室外空间,颜色采用中国红和棂花窗,延续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了部分评委的高度赞赏,但国外评委坚决反对,方案出台后,曾被拿到全国两会上征求意见,67%的人赞成,25%的人反对,还有一部分人没表态,其中文艺界的人全部赞成,建筑界的人,一半赞成一半反对,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吴祖强认为:方案新鲜,富于想象力,能体现艺术特色。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出乎预料的是,经过国家大剧院领导小组、专家组、业主委员会综合评审后,大多数人支持法国方案,最终决定采用保罗.安德鲁的半椭圆形穹顶方案。

保罗.安德鲁: 1938年生,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理工大学道路桥梁学院,1968年获得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国家建筑师职称,多次获得法国建筑大奖,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法国巴黎机场公司首席建筑设计师,曾因设计了法国戴高乐机场、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和日本关西机场以及大阪海洋博物馆等而闻名于世,更是因为设计了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体育馆而被中国建筑界所熟知。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2000年6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科院院士何祚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良镛院士、建设部高级顾问、工程院院士周干峙等49名院士联名上书,批评保罗.安德鲁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建议中央缓建国家大剧院,要求对设计方案开展公开讨论。

2000年6月19日,沈勃等108位建筑学家联名上书国家有关部门,指出保罗.安德鲁的“水煮蛋”方案与整个天安门广场的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破坏了原有民族建筑风格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有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和建筑学家强烈反对一个建筑设计,这在中国建筑史上还是第一次,国家大剧院项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国家大剧院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与建设时期、地处位置和投资过大有关。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建设时期: 如果国家大剧院项目在改革开放之前上马,也不会允许外国建筑设计师参与,也就不会产生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五十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没有国外参与,也没有多大争议,人民大会堂至今来看并不落后。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设计市场对外开放,大型建筑项目大多采取国内外招标,当中外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必然产生碰撞。

所处位置: 国家大剧院地处天安门广场附近,天安门广场是我国政治中心,周边环境需要严肃庄重,不能太随意超前,不能搞成游乐场或闹市区。如果国家大剧院建在远离天安门广场五公里以外,也不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即使在西方国家首都中心区,如美国华盛顿中心区、法国巴黎中心区、英国伦敦中心区,还是以传统建筑文化为主,并没有过于超前的、标新立异的、概念性建筑。

投资过大: 保罗.安德鲁方案的椭圆形外壳要用三万平方米的钛合金材料,造价高达3~4亿元,该方案自报建筑面积是11.7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但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核算,该方案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总投资高达50亿元,比世界规模最大的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18000个席位 1.68亿美元)造价还高三倍,而我们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不符合中国国情,每年仅电费就要5000万元以上。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彭培根认为:“城市风格需要民族的灵魂,北京的城市文脉正在消失,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城市文脉所剩无几,如果古城中心再来一个“未来派”建筑,那就雪上加霜了,尤其是北京市这几年正在大力恢复历史文物建筑,我们应该配合”

何祚麻院士认为:“安德鲁方案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天安门广场一带,政治氛围浓烈,周边建筑大气磅礴,传统文化气息很浓,如果让一个所谓的带有明显浪漫色彩、造型前卫的建筑出现在这里,显得过于轻浮。伟大的建筑应该不露痕迹地融入周边环境,这是建筑方案的起码要求”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建设部设计院总工程师、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主任周庆琳认为: “在中国,今不如古的思想根深蒂固,建筑上的复古主义盛行,给现代建筑戴上一个“大屋顶”的帽子,用现代技术材料做老祖宗时代的东西,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大屋顶、琉璃瓦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当时技术条件决定的,现在早已不是木结构时代了,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专家组外籍评委、西班牙建筑设计师鲍菲尔说:“如果选不到一个历史延伸得好的方案,宁可选一个现代的,如果选不到一个结合好的,宁可要一个前卫的”。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专家组外籍评委、加拿大建筑设计师埃利克森说:“类似、相似是一种协调,而与环境彻底的不同,采用对比的手法也是一种协调”。

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认为:“保罗.安德鲁方案形象上的创新,打破了人们的想象,'湖中仙阁’非常有创意,总体规划和局部设计都比其它方案有所突破,能根据天安门广场独特的地域环境提出了大胆构想,把人民大会堂西侧和历史博物馆东侧的绿化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花园,向南延伸到前门,改善了天安门广场大面积花岗岩的枯燥状况”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保罗.安德鲁说:“在大剧院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时,我们特别注意空间丰富多变的尺度处理,建筑的外壳设计算不上技术突破,但它是一个巨大且充满活力的覆盖物,身处其中,景观会不断变化。

国家大剧院方案经过艰难的一年多修改和争论,最终决定总建筑面积为14.95万平方米(实际为16.5万平方米),总投资控制在26亿元(实际造价30.67亿元),内部设有一座2500个席位的歌剧院,一座2000个席位的音乐厅,一座1200个席位的戏剧院和一座500个席位的小剧场。

按照规定,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建筑物高度不能超过人民大会堂(46.5米),所以,国家大剧院高度为46.3米,由于高度受到了限制,使得内部空间不够,只能向地下要空间,所以,65%的建筑空间在地下,增加了难度和成本。

需要挖一个二百多米长,一百五十米宽、三十多米深的深坑,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在人民大会堂附近挖这么大的深坑,无疑会对人民大会堂地基构成威胁,所以在施工前,需要在东侧(人民大会堂一侧)浇筑一道一百多米长四十多米深的防护墙。

命运多舛的国家大剧院

建设部设计院总建筑师、大剧院业主委员会主任周庆琳承认,国家大剧院施工有三个难点: 一是外壳安装,由于大剧院的外形如蛋状,需要几十米高钢架支撑,在外壳受力设计和安装运输会遇到很多困难。二是难在地下施工,大剧院地下面积比地上面积大得多,地下除了人行通道外还有1000多个停车位,上面是水面,需要做防水处理。三是难在施工协调,大剧院工程由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控股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等三家施工单位承建,三方的施工进度和施工关系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就在国家大剧院工程紧锣密鼓施工的时候,2004年5月23日,由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法国戴高乐机场出现重大事故,候机厅的登机廊桥坍塌,几十名旅客被埋在废墟中,事故发生后,保罗.安德鲁被要求回国配合调查。这一事故给正在施工的国家大剧院蒙上了一层阴影,国家大剧院业主委员会要求对大剧院的整个设计方案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估。

国家大剧院经过一波三折,总算于2007年9月正式完工并交付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