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新用户8926AVU2 2023-11-02 发布于北京

2018年10月11日媒体报道一条消息:享誉国际的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于去世,享年80岁。许多中国人未必熟悉这个法国人的名字,但是他在北京城市中心留下的一个建筑作品,“国家大剧院”,在中国却是人尽皆知。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外景

时间回到1979年,小泽征尔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访华演出。据传说,小泽征尔在北京勘察了不少场地,竟然找不到一座能符合演出要求的音乐厅,最后走上月坛北街的红塔礼堂舞台,吼了一声,听着回声徐徐传来,认为这里还不错,遂决定在此首演。这个礼堂规模不大,此前一年为了迎接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曾经做过音质改善和调试工作,后来另一位大师梅纽因访华首演也是选在这里。八十年代,我有时会去那里听中央乐团的“星期音乐会”。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入口

九十年代以后,北京的音乐厅多了起来,我也渐渐从李心草领衔的中央乐团转粉到余隆创立的中国爱乐乐团,便常去中山公园里的“中山音乐堂”和六部口的“北京音乐厅”。这些剧院经过多年的升级改造,音响效果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受制于周边的环境限制,很难进一步扩展规模。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1958周总理审查清华建筑系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

其实早在大跃进的火热年代,政府曾经就有兴建“国家大剧院”的计划。1958年中央领导提出在首都要搞“十大建筑”,向建国十周年献礼。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在人民大会堂西边再搞一座国家大剧院,并且划定了拆迁场地。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1958清华蒋南翔、刘仙洲张维等校长审查国家大剧院模型

北京建筑设计院和清华大学各自集中了精兵强将,以大跃进式的高昂热情投入战斗,希冀一举拿下这个宏伟的项目。清华大学为此调集了以建筑系为主的三百余名师生,展开大兵团作战,提出的响亮口号是:“高质量、高艺术、高速度;超前人、超国际水平;在天安门前放共产主义建筑卫星!“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方案

当年的规划要求是只要一座大剧场,不像现在的一群剧场,但这座剧场的规模要赶英超美,搞成世界第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剧场在苏联,观众席2700个,因此方案确定的规模是3000座席。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两家提交的设计方案看,基本上是人民大会堂的一个翻版,都是罗马柱抱厦的苏式建筑风格。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清华大学李道增团队的国家大剧院设计图

当时为建人民大会堂进行的拆迁工作十分艰巨,国家甚至动员当时的建设工程部等部委腾出一些办公楼来安置拆迁户,但是北京市实在没有能力再安置拆迁的居民,国家大剧院只得缓建,以保人民大会堂工程。六十年代初“大跃进”导致的经济灾难开始浮现,加上随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乃至“文革”最终爆发,此项目被彻底搁置下来。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清华大学李道增团队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模型

九十年代末期,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聚集了大量的财富,中央领导人又特别喜好文艺,便决定重新启动国家大剧院建设。1997年10月北京市受中央委托邀请了五个国内著名的设计单位进行方案竞赛。第二年又决定进行国际招标,共有10个国家的40多个设计单位提交了69个设计方案。经过两轮投标,最后只剩下三家中方、三家外方设计机构,上面要求中、外设计单位配对组合,合作提交下一轮方案。清华大学找到安德鲁的法国机场设计公司希望合作,双方在具体商议过程中,清华大学拿出上面的这个设计方案,希望安德鲁能考虑整合容纳他们的方案,结果遭到断然拒绝。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保罗·安德鲁创作国家大剧院的手稿

作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法国人保罗·安德鲁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优秀的建筑是属于全人类的,坚决反对以加入中国元素为名修改自己的设计,双方不欢而散,合作告吹。最终他的“玻璃蛋”方案获胜,1999年7月22日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采用这一方案。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2004年4月,国家大剧院开始安装壳体屋面

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2007年9月建成,2007年9月25日进行试演、投入使用,2007年12月22日正式投入运营。占地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总造价30.67亿元。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外景

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内部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以及其它功能厅等。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入口大厅

从面向长安街的北门进入后,是一座下潜式的大厅,有通道与地铁站相连。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通道

经过安检区后是一条通向内部剧场的宽敞通道。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雕塑作品展

通道两侧是画廊、艺术展厅,经常有绘画、雕塑等展览。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雕塑作品展

进入大剧院展览的艺术品,大多具有相当不错的水准。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核心大厅

通道的末端是大剧院的圆形核心大厅,体量非常巨大。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核心大厅

有扶梯通往不同的剧场,大厅底层有音乐书店、咖啡厅等设施,看起来很像是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保罗·安德鲁29岁时因设计法国戴高乐机场T1航站楼而成名,从那以后的40年间,他担纲了世界各地多处机场的设计。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核心大厅

中心大厅的巨大穹顶造型和厚重的色彩,令人在视觉上感觉有些压抑。老实说,也许是个人的偏好,在我的印象中剧院和音乐厅应该是一个令人感觉温暖的场所,如果空间太过巨大空旷,就失去了这样的亲切感觉。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贝多芬

大厅的走廊上陈设着一些著名音乐家的塑像。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巴赫

不论是巴赫还是贝多芬,看见他们有助于缓解压抑的心情。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大剧院音乐厅

大剧院的“音乐厅”与中山音乐堂和北京音乐厅格局完全不同,演出场地设在剧场中央,座席环绕四周拉近了观众与乐手之间的距离。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大剧院音乐厅

从我在现场感受到的演出效果看,声音非常自然清晰,没有扩音设备痕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胡绍学,当年作为学生参加了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他后来回忆说:“其实现在看来,60年代那个设计如果真的盖起来,到现在也肯定报废了。因为真正的歌剧演出是不能用麦克风的,要欣赏演员的真声,在声学上的要求很高”。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保罗·安德鲁

国家大剧院工程上马后,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一直充满了争议,除了造型大胆突兀,争议最大的是安全性问题,蛋壳倒扣在巨大的水池中,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如果水池发生泄漏淹没了剧院,或者如果发生了火灾,人们该如何逃生?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保罗·安德鲁

2004年5月23日,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巴黎戴高乐机场2E候机厅天花板坍塌,造成四人死亡。9月28日,另一个安德鲁设计的候机厅迪拜国际机场第三候机厅于建设中坍塌。后来,有关单位不得不修改大剧院的原设计方案,以解决建筑的安全性问题。

北京记事|国家大剧院背后的故事

国家大剧院外长安街景

国家大剧院不论从规模还是从设施到档次和先进性上来说,实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北京原有的几座音乐厅都无法与之相比。但是追求高大上的一个后果就是失去了许多便利。首先是大剧院敏感的位置,使驾车者感觉极为不便,坐公交车就更加不便,周边找不到公交车站,而且长安街从府右街到大剧院之间的人行道经常封路断行,去看一场演出成了一件不轻松的事情。

越排场漂亮,越不方便亲切,这成了当今城市建设的通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