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凡】诗词里的大暑风情与习俗

 西岳文化 2020-07-22

文/芜凡

诗词里的大暑风情与习俗

江边人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成的。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二候土润溽暑:天气开始闷热,土壤也很潮湿。溽是湿,大暑时,湿气浓重,湿热令人难忍。东汉刘熙的说:“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 ”

三候大雨时行:大暑时节,因湿气积聚而时常大雨滂沱,经常有大的雷雨。  大暑节气正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宋代诗人刘将孙的这首《满江红.南浦绿波》生动地描述了大暑时景象:低头看看这个世界,大暑时节没有多少清风,非常的炎热也。

左河水的《大暑》诗云:“曰盛三伏暑气熏,坐闲两厌是蝇蚊。”描述着大暑节间天气酷热,干旱少雨,人闲时坐着纳凉,对蝇蚊叮人感到很讨厌的情景。

“大暑运金气,荆场不知秋。”杜甫的这首《毒热寄简催评事十六弟》告知人们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暑气属金,金是克木的,树干看起来很茂盛,不知秋至其实秋天已经来了。

白居易的《夏日闲放》诗云:“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大暑到来,人们不愿意出门,同时这个时候也没有宾客来了。

江堤的《消暑诗》诗云:“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来无质堆纸上,巧借柳枝相形容。”描写暑热天在柳树下纳凉,清风拂面是种清凉舒服世界。

读着古人留下的这些避暑诗词,如临其璄,顿生丝丝凉意,夏日的暑气也仿佛随之而去。可相较于避暑消夏之惬意率性的表达,有的诗人则联想得更深一层……

《礼记.月令》中言“土润溽暑”,即土壤浸润,空气湿度大,温度高,是农作物疯长的时刻,大暑也成为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农家谚语有言:“不热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 高温与降雨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在江南一带有“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苗增一担”的说法。在这大暑炎热时节,滴雨似黄金。

大暑节气,我国有些地方也有些民间风俗习惯:

浙江台州沿海送“大暑船”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送“大暑船”时,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椒江人还有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大暑节气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有的地方有烧伏香习惯。烧伏香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治多种顽疾。还有一说,百姓在伏天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

从古至今,民间都有三伏天饮伏茶的习俗,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作用。

大暑节气,人们把生姜切片或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阳下晾晒,食用对身体健康有益。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如粵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是一种有神奇的消暑功效的甜品。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这天“喝暑羊肉汤”的习俗,如枣庄市不少市民就有这习惯。

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作者简介:江边人,笔名芜凡。已退休,喜欢阅读,常常在文字中游玩、取乐。有短短文字见于杂志、报纸、网络文学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