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说过用友了,实际上这是一家我比较熟悉的公司:用友及其下属企业的高管,我基本上都采访过,而且我还有几位朋友在用友工作,因此往往能先人一步拿到些许价值信息。 开启云计算时代后,诸多软件公司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譬如甲骨文、SAP,以及国内的用友。新的时代,软件应用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广大客户需要软件企业转型,从他们以往熟悉的服务器应用模式,转换成云服务的新模式。 这显然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却绝对是一段令软件企业不怎么舒服的经历。以用友为例,2011年至2014年,四年里公司影业收入也只是从41.07亿元,增加到43.74亿元,收入从5.37亿元,上升到5.5亿元,企业的发展似乎被冻结在一条水平线上。 于是有人认为,用友这样的老牌软件企业看来玩不转新时代了。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个人观察与分析中,我得到的结论不是这样。由于日常跟踪用友,经常采访这家公司的高管和员工,因此我对它的一举一动都非常留意。 我注意到,首先是用友的高层在发生一些细微和有趣的变化,譬如王文京。以前的他,虽不是那种“千言不如一默”的类型,但确实不怎么喜欢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公之于众,而现在他开始乐于和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 大致是前年的样子,在一次采访中,就“数据驱动的企业”,王文京谈了很久。可能是担心某些记者跟不上他的思维,王文京经常中断自己的讲述,停下来就具体的内容进行更充分的阐释,直到所有人最终都能领悟。 那次的采访,令我依稀看到了未来企业的雏形,真的是收获颇丰。很快,王文京的思维深度,从“数据驱动的企业”升级到“企业互联网”,这就让“未来企业”真的呼之欲出了。面对互联网的新一波大潮,60后的王文京就像个90后一样思维敏锐,并且乐于分享。 王文京对互联网的思考和践行,不仅用之于用友,同样也回馈到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上。今年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文京提交的三个议案之中,就有一则《实施“企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与其后国家发布的互联网+战略,丝丝入扣。 一定程度上,王文京和他的用友甚至是赶在国家发布“互联网+”战略之前,就先知先觉地开始了“企业互联网”的试水。而在今年,用友的动作明显加速。 首先是1月底的更名,“用友软件”变成了“用友网络”。接下来,用友以超越互联网的速度,迅速收购了上海秉钧网络,上演了一起“史上最快上市公司并购案”。7月,投入10亿元成立了旗下第一家独立互联网公司“用友超客”。 在这一年里,用友网络与百度、滴滴打车、阿里巴巴等公司相继达成合作。外界分析认为,用友与诸多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意味着用友的互联网化迈入一个新的里程,对于互联网的产业生态,用友拥有了清晰和深刻的认知。 摩根大通在日前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透露了它眼中未来中国的五个科技趋势,其中之一就是以用友为代表的软件企业向云服务转型的明显变化。摩根大通认同这样的变革,不过它也希望云服务企业找寻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因为当前大多数用户仍然是免费的。 看起来,用友的企业互联网布局已经基本成型。或许对于明年,我们真的能够有所期待了。 点按☝图识别关注!名称:胖头陀 ID:it-observer 本账号长期提供本人原创文章,分享在科技、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偶得。 欢迎各路好友、同行讨论和转发。其他公众号转载,无需支付报酬,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