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的高级状态是“宁静圆融”,来学习《中庸》的七大情绪控制法

 石头永宁 2020-07-22

在这段日子,【成年人崩溃的瞬间】话题屡屡上了热搜。

在南京地铁站,一名成年男子因为陪客户醉酒躺在墙角。被巡警发现后他崩溃大哭,面对赶来接他的妻子,这名汉子像孩子一样扎进妻子的怀里“宝宝,对不起,我真没用,我对不起你”。

安徽合肥,一辆白色轿车停在主干道上,交警上前准备询问时,该车女司机突然崩溃且不停地哭泣:“我怎么办!我导航都不会用。”原来,这名女子连续加班了两周,好不容易早点下班,在路上被堵又处理不好导航,才导致瞬间情绪崩溃。

人越长大,便越不再轻易掉眼泪,也不再像个小孩子一样用波动的情绪表达诉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压抑情绪,将脆弱的一面暂存在心底,希望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但在这些重重压力中,有些平常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若触及到某一个情绪的爆发点,则可能就是成年人崩溃的瞬间…

成年人的生活里好像总写满了“不易”二字,与快乐轻松却少有缘分。

来自家庭、事业、婚姻、人际的压力,使得每个人都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马达,从不得停歇,等你感受到身心不协调时候,往往崩溃情绪已经来临,更何谈快乐生活。

最近,编者还看到一条信息,是一个母亲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她说自己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情绪十分焦虑,更忍不住打骂孩子,却又在事后后悔不已。她很困惑也很崩溃,为何作为一名母亲会失败如此?

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如果身体走得太快,灵魂就会跟不上。身体的疲劳往往来自内心的不安宁,这些崩溃情绪,往往与生活中心境的无法协调统一有关。当你无法很好处理生活的麻烦,并无法妥善处理与亲友间利益矛盾,或无法平衡欲望与拥有的物质间的平衡,那么你就已无法在生活里找到自己。

当你无暇倾听内心的需求与声音,生活的快乐和幸福都在逐一远去。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身心协调,快乐生活?

试着来了解一下我们中国古老的“中庸之道”。

生活的高级状态是“宁静圆融”,来学习《中庸》的七大情绪控制法

近年来一提到“中庸”一词,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中庸”就是毫无个性,甚至是无能的代名词。然“中庸”之道,并不是印象中的“折中、平庸、调和”,而是一种不偏不倚的生活规范。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

《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需修养仁义礼智勇。《中庸》认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点就懂得了如何修身、修道了,那将自然会管理人、管理国家和谐天下了。

《中庸》认为,教育就是起唤醒人性和良知的作用。所谓中庸,就是在现有的外部环境下,得到的最适宜、最得当、无过且不及的表达与表现。

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位交流的母亲,若她能首先接纳并观察孩子当下的学习进度,客观认知孩子目前学习水平,懂得孩子的困难点,做出合适的引导与表达,便不会有“孩子一有不会就忍不住发脾气”的做法。

没错,关于诸多修心话题内的【情绪控制法】都会涉及到我们中国古老的“中庸之道”的层面 。

当你把生活的一切事情梳理好,美好情绪自然顺流如水地到来。中庸之道,至少为我们提供了通往人生幸福的七大境界,快来看看你做到了几点?

生活的高级状态是“宁静圆融”,来学习《中庸》的七大情绪控制法

【善于纳言】

不懂得听取别人建议的管理者是很难进步的,但是众口七嘴八舌,又各自立场不同,该如何进行建议的采纳收集?

【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浅显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缺点,宣扬人家的好处。两个方面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生活里,我们既不能忽略别人的意见,也不能太盲目听从别人意见,在广泛征集、问询同时要把过于偏颇的地方去掉,采纳最中正合理的部分,这就是关于“纳言”的中庸之道。

【正解强者】

我们总希望做生活里的强者,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强者呢?拥有财富地位的人就算真正的强者吗?

孔子他这样回答——

【原文】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泄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译文】用宽容温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对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了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勇武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

不偏不倚,面对权势财富保持自我,面对潦倒困境笃定于心,便已然是一名生活的强者。

【情绪稳定】

成年人的“崩溃”其实是一种积压情绪的抒发,不管是爆发还是隐忍,对身体都十分不好。所以,做到从事物的根源层面来控制情绪,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庸》里孔子这样讲道——

【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不管是喜怒哀乐情绪如何表达,我们都需要有度,也可以被称作情绪控制。

很多人误把“情绪控制”当做“没有情绪”,这是不对的,一味隐忍并非正确处理方式,

在情绪彻底爆发之前与信任的朋友们去聊天、开解、抒发,也许能够很好地疏导很多问题,从而避免在情绪恶化后会做出令人匪夷所思又十分后悔的事情。这条于人于己都适用。

还有一句谚语说,悲伤住在快乐的旁边,快乐时候,若你笑的太大声就会吵醒悲伤。所以,不管是快乐和悲伤都要有度,不然难免发生“乐极生悲”的事情来。只有“中和”才能万物和谐生长。

【凡事筹谋】

很多人因生活事务繁杂而压力重生,亦有很多人因为突发情况手足无措,失了方寸。关于这个问题,《中庸》里孔子这样讲——

【原文】“凡是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讲话之前预先想好,讲起话来就不会中断。办事之前预先想好,做起来就不会遭受挫折。行动之前预先想好,行动起来就不会抱愧。实行道德之前预先想好,实行起来就不会行不通。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凡是未雨绸缪总能保证生活、事业更顺利一些。

【君子慎独】

有人说,一个人的品性不要单看他在人前是什么样子,更要看他自己独处时候是如何要求自己的。在无人监管之处,我们的德性才能真正经得住考验。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藏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道不远人】

自己不想做不愿意接纳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都不愿意吃的菜,就别逼着别人下咽。在下面这句话里,孔子着重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原文】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孔子说:“道并不远离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远离他人,那就不算是道了。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安分守己】

有时候,人们的痛苦来自于无尽的欲望,当实力才华撑不起野心,你需要做的恰恰是认清事实,踏实积累,一切都会顺其自然地好起来。

【原文】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怨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靶子,应该到自己身上去找原因。”

总的来看,我们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即为:追求中常之道,保持内外协调,不走极端,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稳健笃实的性格。而显而易见的事情是,这种性格更容易迎来生活的安定幸福。真正懂得了《中庸》里的这些道理且能真正实践的话,我们哪里又会痛苦缠身、不得解脱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