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名家消化系统疾病效验方

 佛子中医精华馆 2020-07-22

一、消化系统疾病国医名家效验方 

(一)舒胃散

国医大师、南通市朱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朱良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验方——舒胃散

【组成】 生黄芪90克,莪术50克,潞党参、怀山药、蒲公英、枸杞子各90克,鸡内金、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克,炮穿山甲、木蝴蝶、凤凰衣各45克,甘草30克。

【功效】 益气消淤,养胃制肝,温脾化湿。

【主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溃疡病。

【制法】 共碾成细末,瓶装备用。

【用法】 每日3次,每次4克,饭前30分钟服用。

【加减】

(1)阴虚者,加北沙参、麦门冬各60克,生白芍90克。

(2)偏阳虚者,加高良姜、炒白术各60克,荜茇30克。

【赏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虚夹瘀、阴虚木横、阳虚夹湿等3型较为常见,用药上按型分别施治,各有侧重。方中刺猬皮、炮穿山甲,以软坚散结,化瘀消滞。舌质红,脉弦者,可再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黄芪配莪术,能益气化瘀,剂量宜视症情而增减,有祛瘀生新之功,坚持服用,病变往往可消弭于无形。疼痛甚者,应加用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失笑散,因其不只善于止痛,而且可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调和神经血管营养,从而促使肠化生和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朱老之经验,凡脘胀甚者,徐长卿必不可少,以其善于行气消胀,缓急止痛。至于凤凰衣、木蝴蝶二药,功擅养阴清肺,通常均用于久咳、咽痛、音哑,其实还有补虚、宽中、消除慢性炎症及促进食欲之功效。

(二)理气和胃茶

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治疗气郁型食管病变效验方——理气和胃茶

【组成】 橘皮3克,桔梗2克,木蝴蝶3克,厚朴花3克。

【功效】 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主治】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等食管病变,症见胸闷,频频嗳气,食物反流,情志不畅或烦恼、紧张后症状加重,苔薄白,脉细弦或正常者。

【用法】 水煎,或放入有盖杯中用沸水冲泡,含嗽后吞服。

【赏析】 本方以橘皮为主药,取其理气和胃作用;桔梗载药上行,木蝴蝶护膜,厚朴花理气解郁。煎汤代茶,或冲泡代茶饮用,可增强治疗食管病变的效果。徐老还自创糊剂卧位服药法,认为此法适用于食管有炎症(包括食管憩室炎)、溃疡患者,以使治疗性药物能在食管稍稍停留,对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徐老的糊剂卧位服药法是根据病症而处方,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第二煎各浓煎成150毫升左右。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匙。如无藕粉,可用山药粉、何首乌粉或米粉代替。充分调匀后,文火加热,边煮边搅,煮沸而呈薄糊状半流质药,盛于碗中,置于床边。患者解衣卧床,左侧卧、平卧、右侧卧、俯卧各咽药1~2匙,余下的药可以仰卧时吞服。服药毕,温水漱口吐出,卧于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时内不饮水,不进任何食物,若是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人在直立或坐位时所服药物会迅即经食管而入于胃中,所以改进为卧位服,加上粉糊的黏性,可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性黏,兼能“护膜”。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证兼瘀滞者,还可在药糊中调入参三七粉,每次1~1.5克,或云南白药每次0.5克。如诊断为食管憩室炎症,可按X线片上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室突向的一侧睡,腰臀部稍垫高。10~20分钟后转向对侧卧20分钟。此时抽出枕头,使头部位置低,20分钟后再加枕头。这样,可使药物先作用于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按上述方法服药,对食管炎症、溃疡等疾患,可以提高疗效,至于有的患者嫌药味较苦,可以放少量的糖调匀后服。但糖量不可多,特别是舌白、胸闷较著,有痰咳出者,最好不放白糖为好。

(三)行气拈痛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急性脘腹痛效验方——行气拈痛汤

【组成】 木香10克,炒白芍、延胡索各15克,枳壳、郁金、徐长卿各10克,炙甘草5克。

【功效】 行气拈痛。

【主治】 急性脘腹痛。可见于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痉挛疼痛。

【用法】 水煎服,每日1~2剂,分2~4次口服。

【加减】

(1)肝气郁结:见上腹部或右胁下胀痛,或痛及肩背,或胸、脘、腹痞闷,嗳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苔薄脉弦者,加八月札、九香虫各10克,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药力。

(2)血脉瘀滞:见脘腹疼痛较剧,或如针刺,舌有紫点或紫气,舌下经脉青紫粗大者(这是谢老判断血瘀证的经验之一),加五灵脂1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0克,以活血化瘀拈痛。

(3)中焦寒凝:见脘腹冷痛,受凉加重,热熨痛缓,苔白脉弦紧者,加干姜6克,乌药10克,吴茱萸3克,以温经散寒定痛。

(4)胃部郁热: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嘈杂吞酸,苔黄者,加川黄连3~5克,蒲公英、川楝子各10克,以清胃泻热止痛。

(5)腑气不通:见腹部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多日未解,口苦口臭,苔黄腻,脉弦紧者,加生大黄(分2次后下)10克,风化硝(冲服)10克,红藤30克。

(6)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或夹黏液及脓血,或伴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连5克,白头翁15克,藿香、佩兰各6克,去枳壳、郁金,以清肠化湿,缓急止痛。

(7)脾胃虚寒:见脘腹疼痛,时轻时重,喜暖喜按,空腹痛甚,食后缓解,大便溏不成形,形寒怕冷,神疲乏力,舌苔淡白,脉细者,加炙黄芪15克,党参10克,桂枝6克,以温健脾胃定痛。

(8)胃阴不足:见胃脘灼热疼痛,恶心嘈杂,消瘦口干者,加麦门冬、石斛、川楝子各10克,去枳壳、郁金、徐长卿,以滋阴养胃缓痛。

(9)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面积较大,反酸明显者,加海螵蛸15克,煅瓦楞子15克,川贝母、白及各10克,以护膜生肌止痛。

【赏析】 急性脘腹痛可因寒凝、血瘀、郁热、湿热、腑气不通、结石内阻等多种原因导致,气机郁滞、不通则痛是共同的病理变化。不论哪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脘腹疼痛,必须参合理气、行气、顺气的方药,使气机通畅,方可缓急止痛。本效验方之立方要点,在于调畅胃肠肝胆郁滞之气,使之“通则不痛”。本方以木香为主药。木香行气作用温和,作用部位广泛,总管一身上下内外诸痛,但以中焦脾胃气滞为主要适应证,为临床行气止痛的代表药,可用于各种气滞疼痛之症;白芍、炙甘草、延胡索为本方辅助药,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临床脘腹胁肋疼痛必用之品;白芍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镇痛作用更强;延胡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气中之血,为活血行气名药,气行血活,血脉流畅,气道通畅,则疼痛缓解,对于急性脘腹痛及胁痛、疝痛、痛经均适合。枳壳、郁金理气和中止痛,为本方佐药;徐长卿为使药,该药是一种尚待开发利用的镇痛良药,经谢老临床观察,徐长卿煎剂单独口服也有良好的缓急止痛效果。本方组成少而精,相辅相成,共奏缓急止痛功效。

(四)辛开苦降膏

湖北省黄石市中医院教授夏元清主任中医师治疗寒热错杂型胃痛效验方——辛开苦降膏

【组成】 黄连60克,黄芩150克,法半夏100克,干姜100克,吴茱萸30克,海螵蛸150克,白及150克,太子参300克,旋覆花(布包煎)150克,代赭石(先煎)300克,炙甘草90克,桃仁150克,蒲公英150克,枳壳100克,瓜蒌皮160克,补骨脂90克,大枣60克,砂仁30克,陈皮60克,鹿角胶(另烊)60克,东阿阿胶(另烊)60克。

【功效】 辛开苦降,和胃化痰,逐瘀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型胃痛,症见胃脘灼热,胀痛或刺痛,或胃脘嘈杂,痞满,口泛酸水,舌红苔白微厚,或黄微厚,脉弦。胃镜可见糜烂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等。有用西药制酸、杀菌、消炎不愈或愈后复发者。

【制法】 上药先煎代赭石,再煎诸药,头煎至3煎各取汁,共文火熬稠,入鹿角胶、东阿阿胶、饴糖,熔化收膏。

【用法】 每日早晚各20~30克,沸水冲服。

【赏析】 本方乃张仲景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陷胸汤,以及朱丹溪《丹溪心法》左金丸化裁而来。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说:“半夏泻心汤主要是治疗心下痞,所谓泻心实际就是泻心下的痞,‘辛开苦降’就是从这里来的。其特点是胃中痞满,严重的痞满而硬。”(见《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说明半夏泻心汤的治疗症状主要有呕、肠鸣、心下痞。夏老认为心下即胃病主要的病位,由于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呕、肠鸣、心下痞。虽有上、中、下焦之症,但关键在中焦,其治从中,这也反映了中医的“重中”思想。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看,半夏泻心汤指征未提到痛,但夏元清多年临床经验是半夏泻心汤经过化裁可以治疗胃痛的,这种胃痛是由于脾寒胃热,升降失常,痰饮化热,瘀阻中焦而致。这种痛与胸部痞满硬痛不同,它范围小,仅限于胃,持续时间短,痞满硬痛四症未见同时出现。方中用半夏泻心汤:黄连、黄芩、干姜、半夏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太子参易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胃,扶正以祛邪。用旋覆代赭汤去生姜:旋覆花、人参(用太子参代)、半夏、代赭石、炙甘草、大枣,降逆化痰,益气和胃。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皮,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用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再加海螵蛸、白及、桃仁、枳壳,逐瘀生新;加蒲公英化热毒;加补骨脂、砂仁、陈皮健胃;加鹿角胶、东阿阿胶、饴糖养血收膏。诸药合用,辛开苦降,和胃化痰,逐瘀散结。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寒热多少,调整黄连、黄芩、干姜、半夏、吴茱萸用量,如疼痛严重,可加失笑散。

(五)半夏止吐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消化道呕吐效验方——半夏止吐汤

【组成】 姜半夏15克,陈皮6克,炒竹茹6克,茯苓10克,沉香曲6克,炙甘草1克。

【功效】 和胃降逆止吐。

【主治】 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呕吐。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因食滞停积:见吐出酸腐食物,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苔黄腻、脉滑者,加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谷芽、麦芽各10克,莱菔子10克,乌梅10克。

(2)因外感风寒:见恶寒、发热、胸闷、腹胀、苔薄白,脉浮者。加紫苏叶6克,藿香6克,厚朴6克,生姜10克。

(3)因外感暑湿:见胸闷脘痞、心烦、口渴、苔薄黄腻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川黄连3克,砂仁(后下)2克,鲜荷叶20克。

(4)因痰饮内停: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者,加白术10克,川厚朴6克,白豆蔻3克,丁香2克。

(5)因肝气犯胃:见吞酸、嗳气、脘胀胁痛、烦闷不舒、口干苦、舌边红、苔黄腻、脉弦者,加紫苏梗10克,佛手6克,川黄连3克,吴茱萸1克,柿蒂3克。

(6)因脾胃虚寒:见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四肢不温、脘腹冷感、呕吐清水及少量食物、时作时止、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滑、脉细者,去竹茹,加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6克,砂仁(2次后下)4克,山药10克。

(7)因胃阴不足:见口燥咽干、干呕、饥不欲食、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加北沙参10克,麦门冬10克,石斛10克,芦根30克,乌梅10克。

(8)因腑气不通:见腹胀较甚,或腹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6~10克。

【赏析】 呕吐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疾病。凡因感受外邪,食滞或痰饮内停,或情志失调、肝气犯胃发生呕吐的属于实证;如因热病之后,胃阴受伤或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而发生呕吐,则属虚证。谢老认为呕吐的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故谢老综合二陈汤、温胆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组方精华,逐渐改进而形成本效验方。姜半夏辛温性燥,为和胃止吐,燥湿化痰佳品,为君药。陈皮性温,燥湿、理气止呕;竹茹性凉,长于清胃热止呕吐,一温一凉,相辅相成,止吐效果更著,同为臣药。沉香曲为少量沉香加粮食发酵后制成,既可降逆止呕,且能助消化,与健脾和胃的茯苓同为使药。炙甘草和胃且矫味,但用量宜小,以免甘甜碍胃。六味合用,共奏和胃降逆止吐功效。适用于消化系统病变而以呕吐为主证者。

(六)理气消痞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胃胀效验方——理气消痞汤

【组成】 木香10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青皮、陈皮各6克,娑罗子6克,刀豆壳10克,沉香曲6克。

【功效】 理脾和胃,消痞宽胀。

【主治】 胃脘痞闷,发胀不适。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因肝胃不和:见胃痞满作胀,情志抑郁时则痞胀加剧,且伴脘痛嗳气,苔薄白,脉弦者,加柴胡6克,炒白芍10克,紫苏梗6克,金橘叶6克。

(2)因饮食积滞:见胃脘痞闷,胀满不适,泛腐吞酸,并伴疼痛,嗳气厌食,脉弦,舌苔厚腻者,加莱菔子10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谷芽、麦芽各10克。

(3)因脾胃虚弱:见胃脘痞胀不适,饮食稍多则加剧,食少,食入难化,或伴绵绵隐痛,泛吐清水,面色苍白无华,乏力神倦,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者,加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分2次后下)4克,扁豆衣10克。

【赏析】 胃胀即胃脘痞满,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胃内有过多气体,使上腹部痞闷,胀满不适,是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除了器质性疾病造成胃胀外,非器质性疾病因素也可令胃部功能紊乱而导致胃胀。一些人长期活动量太少,能量消耗少,消化功能减弱,常出现食后或少食即感胃胀;过度疲劳、失眠、精神紧张、情志抑郁也可使消化功能紊乱而食欲不振、食后胃胀等。中医学认为,形成胃脘痞胀不适的病机很多,多是肝胃不和、气机不畅;或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脾胃虚寒、升降失司;或食积不消、中焦郁滞等。尽管胃胀病机复杂,但以气滞为主要病理。本方立意为理气和胃,宽胀消痞。木香香气浓烈,行气消胀作用甚佳,长于行脾胃、大肠气滞,为本方君药;枳壳、郁金、青皮、陈皮均为行气和胃、消痞除满的佳品,因用后起协同作用,消胀作用更佳,同为臣药;娑罗子、刀豆壳疏肝气,消胃胀,为谢老喜用,系本方使药;沉香曲降气宽胀,价格不贵,为使药。综观全方,具有良好的理气和胃,消痞除胀功效,经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本效验方具有显著的促进胃动力作用。

(七)胃灵汤

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黄中柱治疗急慢性胃炎的效验方——胃灵汤

【组成】 党参15克,白术15克,佛手10克,白芍15克,白豆蔻6克,砂仁6克,茯苓10克,鸡内金10克,扁豆10克,乌药10克,陈皮6克,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6克。

【功效】 健脾和胃,疏肝理气,化湿止痛。

【主治】 各种急、慢性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脾胃虚弱:加山药10克,山楂10克。

(2)胃溃疡:加海螵蛸10克,白及10克,川贝母6克。

(3)腹胀:加苍术10克,莱菔子10克。

(4)偏寒:加高良姜10克,吴茱萸6克。

(5)大便秘结:加瓜蒌仁10克,大黄6克。

(6)腹泻:加赤石脂10克,莲子肉10克,木瓜10克。

【赏析】 黄老从医56年,擅治各种疑难急病。本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砂仁、白豆蔻、白芍消食和胃;扁豆、鸡内金、乌药化食止痛;佛手、陈皮、生姜、大枣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共同协调对症,组成胃灵汤,临床运用效果很好。

(八)醒脾开胃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食欲不振效验方——醒脾开胃汤

【组成】 砂仁(分2次后下)4克,陈皮6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炒谷芽、麦芽各10克,乌梅5克。

【功效】 醒脾开胃,增进食欲。

【主治】 食欲不振,食量减少。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因食滞胃脘:见食欲不振,胃脘胀闷,嗳气泛腐,恶心呕吐等症者,加炒鸡内金10克,莱菔子10克。

(2)因脾胃虚弱:见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四肢痿软,面色不华,舌淡脉缓无力者,加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莲子15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

(3)因胃阴不足:见食欲不振,饥不欲食,且脘中嘈杂作痞,口燥咽干,舌红少津,大便干结难出,小便短少,脉细小者,加石斛10克,鲜芦根30克,麦门冬10克。

(4)因肝胃不和:见食欲不振,胸脘胀满,烦躁不宁,胸胁胃脘疼痛,吞酸或泛吐酸水等症状,食欲不振随情绪变化而改变,苔薄黄,舌偏红,脉弦或细弦者,加佛手花5克,青皮、陈皮各6克,玫瑰花3克,绿梅花3克。

【赏析】 本方以砂仁为君药,砂仁不仅可行气、化湿、安胎,具有显著的醒脾开胃,促进食欲的功效,临床应用砂仁或噙服后咀嚼吞下,或泡水代茶饮用,均有良好的开胃口,增食量功效;陈皮为臣药,取其辛散苦降,理气和胃作用。近代研究已证实,陈皮水煎剂及所含挥发油对唾液淀粉酶和消化液的分泌有促进作用;焦山楂、焦神曲、炒谷芽、麦芽四味药为临床常用的消食积,开胃口良药,同为佐药;乌梅生津开胃,为使药。

(九)下气止噫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嗳气频作效验方——下气止噫汤

【组成】 娑罗子6克,刀豆壳10克,沉香曲5克,丁香3克,柿蒂5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炙甘草2克。

【功效】 降气下气,止呃逆,止呕吐。

【主治】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嗳气、呃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肝气犯胃:见嗳气频作,情志不畅时则嗳气程度加剧,伴有胃痛、胃胀、反酸,苔薄白,脉弦者,加青皮、陈皮各6克,玳玳花3克。

(2)食滞内停:见嗳气频作,胃脘闷胀,泛腐吞酸,食欲不振,胃脘疼痛,舌苔厚腻,脉弦者,加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白豆蔻(后下)3克,青皮、陈皮各6克。

(3)脾胃虚弱:见嗳气时作时止,遇寒或饮食稍多则嗳气加剧,同时有胃脘隐痛、痞胀不适、泛吐清水、乏力神倦、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者,加太子参10克,木灵芝10克,扁豆10克,山药10克。

【赏析】 嗳气又称噫气,嗳气频作多见于胃黏膜有炎症或有幽门梗阻时,食物停留于胃中发酵并产生气体。当胃及肠道有某些疾病时,常常伴有嗳气症状,如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神经性胃炎,以及肠道、胆囊、肝脏、胰腺的一些疾病,出现胃肠内容物排空障碍、消化腺分泌障碍、肠壁吸收或消化障碍时,均可有嗳气频作的现象。本病症主要病机为气机上逆,胃的和降功能失调引起,降气和胃为其大法。本方娑罗子味甘,性温,长于降气和胃止噫,与擅长止呃逆、止呕吐、温中下气的刀豆壳及降气止呃的沉香曲配伍后,降胃气,止嗳气作用更为显著,同为君药;丁香、柿蒂自古便是降噫气、止呃逆佳药,为丁香柿蒂汤主药,二味同为臣药;枳实、郁金理气和胃,辅助君臣药止噫气,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十)建中理气护膜膏

国医大师,南通市朱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朱良春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气血瘀滞型)效验方——建中理气护膜膏

【组成】 炙黄芪500克,党参400克,干地黄400克,炒白术400克,茯苓400克,炒白芍300克,川桂枝200克,怀山药400克,枸杞子300克,鸡内金200克,莪术200克,生蒲黄250克,五灵脂250克,炮穿山甲200克,刺猬皮200克,高良姜200克,制香附200克,木蝴蝶150克,凤凰衣150克,徐长卿300克,陈皮150克,炙甘草150克,鹿角胶80克,饴糖500克,蜂蜜500克。

【功效】 健脾和胃,理气护膜。

【主治】 脾胃虚弱型、气血瘀滞型萎缩性胃炎。

【制法】 前22味药先用水浸泡3小时,然后煎取3次汁,去渣浓煎,加鹿角胶、饴糖、蜂蜜收膏。

【用法】 早晚各取1汤匙,开水冲服。如遇感冒不适,即暂停服用。

【赏析】 西医学的萎缩性胃炎,相似于中医学之胃痞。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膏粱厚味,煎炒炙熏,酗酒吸烟,加之工作节奏加速,或情志所伤,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紊乱,胃痞之发病率日见增加,应引起重视。萎缩性胃炎在整个病程中是错综复杂的,有时较单一,有时诸多症情同时出现,辨治贵在辨证明确,切中病机,切忌见病治病,就事论事。本方用药时,以“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为依据,各有侧重,虚实兼顾,力求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祛邪而不伤正,理气而不耗阴,一旦药中肯綮,则需坚持服药,不宜轻率更方。膏滋药,服用方便,易于坚持,可以巩固疗效,对诸多慢性病甚为适宜。本方以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扶正培本,化瘀散结、护膜理气,标本兼顾。其中凡是肠上皮化生者,必用炮穿山甲、刺猬皮,并以黄芪配莪术,益气化瘀;失笑散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散结止痛,而且能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调和营养神经血管,从而促使肠上皮化生和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凤凰衣、木蝴蝶二味有补虚、宽中、消除慢性炎症及促进食欲之功。徐长卿对脘胀有殊效。阴虚可加石斛,胃热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中医诊治应掌握“持重”和“应机”两个原则,所谓“持重”,就是辨证既明,用药宜专;所谓“应机”,就是症情既变,药亦随易,不可拘泥不变也。

(十一)健脾益气膏

南京市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金小晶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肝郁脾虚,气血瘀阻型)效验方——健脾益气膏

【组成】 潞党参300克,炙黄芪200克,炒白芍150克,炒白术150克,怀山药150克,炒扁豆150克,玄参120克,麦门冬12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0克,玉竹120克,半枝莲150克,黄芩120克,川芎120克,防风120克,川黄连60克,炒谷芽、炒麦芽各150克,神曲60克,炒山楂150克,炒莱菔子150克,炒枳壳90克,姜半夏120克,茯苓150克,陈皮60克,制黄精150克,山茱萸150克,全当归120克,西洋参60克,紫河车90克,大枣40克,龟版胶200克,鳖甲胶200克,饴糖150克。

【功效】 益气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 肝郁脾虚、气血瘀阻型萎缩性胃炎。

【制法】 按常规方法熬膏。

【用法】 每日早晚各服1匙,开水冲服。

【赏析】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其发病之根本,“肝为起病之源,脾为传病之所”,考虑肝胃木土相克,脾胃表里相关,肝与脾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其性疏泄条达,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发为此病。方中以潞党参、炙黄芪、大枣、炒白芍、炒白术、怀山药、炒扁豆、玄参、麦门冬、生地黄、玉竹健脾益气养阴为主,防风归肝入脾,助术芍理肝疏脾以散气滞,炒枳壳、姜半夏调理气机,半枝莲、黄芩等清热解毒之品以散气滞日久所成之血瘀,佐以消食健胃、利湿健脾之品,如炒谷芽、炒麦芽、山药、扁豆、神曲、山楂、鸡内金等,以制黄精、山茱萸、全当归、西洋参、紫河车、龟版胶、鳖甲胶补肾固本。治疗以疏肝健脾益气为基础,注重清热解毒化湿、活血化瘀,此即所谓“邪去则正安”。

(十二)蒲公英除嘈杂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胃脘嘈杂效验方——蒲公英除嘈杂汤

【组成】 蒲公英15克,川黄连3克,吴茱萸1克,石斛10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3克。

【功效】 清胃火,泻胃热,除嘈杂。

【主治】 多种胃病引起的胃脘嘈杂。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胃热:见胃脘嘈杂不安、口渴喜冷饮、口臭、心烦不寐,同时也可伴反酸嗳气、胃脘灼痛、舌红苔薄黄或腻,或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者,加白花蛇舌草15克,炒黄芩10克,莲心2克,陈皮6克。

(2)胃阴虚:见口干舌燥、胃中灼热隐痛、嘈杂不适、嗳气痞胀、泛吐酸水清涎、纳食少,舌质偏淡红、苔薄、脉细者,加北沙参10克,麦门冬10克,炒白芍10克,芦根15克。

【赏析】 嘈杂是一种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胃部常感难过不适或灼热不宁,难以说清道明的病症。谢老50年临床观察,嘈杂与胃热或阴虚内热、胃气郁滞有关,常因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故本效验方以蒲公英为君药,蒲公英为清胃火、泻胃热良药,《本草新编》认为“蒲公英乃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川黄连长于清胃火,与吴茱萸、青皮、陈皮合用,称左金丸,对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引起的脘腹疼痛,吞酸嘈杂,效果颇佳,二药为本方臣药;石斛养胃阴,海螵蛸制胃酸,除嘈杂,同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养胃,为使药。

(十三)香蒲饮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热型慢性胃炎效验方——香蒲饮

【组成】 木香10克,蒲公英15克,川黄连3~5克,炒黄芩10克,青皮、陈皮各6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清胃泄热,理气止痛。

【主治】 胃热型慢性胃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胃脘胀闷,嗳气明显者,加娑罗子6克,刀豆壳10克,沉香曲6克。

(2)胃脘疼痛剧烈者,加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白芍15克。

(3)胁肋胀痛者,加醋柴胡6克,白芍15克,八月札10克,九香虫10克。

(4)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3~5克,决明子20克。

(5)食欲不振者,加砂仁(分2次后下)4克,薄荷(分2次后下)10克,陈皮6克。

(6)肝郁化火,见性情急躁、口苦、舌红苔黄者,加夏枯草15克,决明子15克。

【赏析】 木香香气浓烈,擅长行脾胃、大肠气滞,有良好的行气止痛功效。蒲公英苦、甘,寒,长于清热解毒,治疗乳痈等阳证痈肿,又能清肝胆湿热,治疗黄疸。谢老喜用蒲公英清泄胃热,曾用单味干品30克煎剂或鲜品500克捣烂取汁加米汤冲服,治疗急慢性胃炎,均取得显效。此两味为本方君药;川黄连、炒黄芩协助蒲公英清胃热,同为臣药;青皮、陈皮、枳壳、郁金辅助木香行气止痛且能疏肝解郁,同为佐药;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为使药。九味药合用,组方简洁,配伍巧妙,共奏清胃泄热,理气定痛功效。经谢老长期观察,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食管炎发作期、活动期辨证属于胃热型或肝郁化火者均有明显疗效。

(十四)残胃饮

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治疗残胃炎效验方——残胃饮

【组成】 炒白术10克,炒枳壳6克,炒白芍、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刀豆壳各10克,柿蒂6克。

【功效】 益气和胃,疏利降逆,行气化瘀。

【主治】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手术后的残胃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兼湿盛者,加藿香、佩兰、制川厚朴。

(2)兼郁热者,加黄连、浙贝母、蒲公英。

(3)兼阴虚者,加麦门冬、石斛。

(4)兼食滞者,加炙鸡内金、焦六曲、麦芽。

(5)血瘀明显者,加紫丹参、桃仁、制大黄。

【赏析】 早期胃癌、消化性溃疡经久不愈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等疾患,经胃次全切除术后,不少患者遗留残胃炎症(包括吻合口炎症),发病率约为60%。由于胃大部切除后,失去正常的功能,胆液、十二脂肠液容易反流入残胃腔内,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因为残胃容量较小,患者的饮食均不同程度地减少,而且胃的磨化腐熟功能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亦减少,所以中虚气血不足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加以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不降而上逆,出现呕恶、嗳噫、吞酸。脾气不升而反降,浊阴填塞中焦,故见脘痛痞胀,便溏不实。胆胃通降失常,肝之“余气”胆液可以上逆入胃,可见口苦,甚则泛吐苦黄液。因此,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胆液逆入于胃,也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徐老临床辨治残胃炎以虚为本,以实为标。血瘀、气滞、湿浊、食滞均易形成,升降平衡遭受障碍,因而诸症丛生,不易速愈。白术甘苦,有补益脾胃,燥湿和中之功。白芍苦酸,入肝脾经,与白术同用,也能补益脾胃,而且缓急止痛,养血柔肝,使柴胡、香附等疏肝抑木之品不致有损胃气。枳壳下气行滞而消痞胀,与白术同用,寓通于补,通补兼施。五灵脂通利血络,散瘀定痛,与香附同用则气血兼行,通气滞而行瘀。石见穿清郁热而行瘀醒胃,刀豆壳、柿蒂和胃降逆下气。综合全方,具有益气和胃、疏利降逆(降胆)、行气化瘀的功用。经徐老临证观察,凡残胃炎症具有胃脘痞胀、隐痛、口苦、饮食减少、乏力等症状者,以“残胃饮”为主方,随症加减。1个月为1个疗程,可根据病情服用1~3个疗程。治疗效果以溃疡、慢性胃炎手术后的残胃炎较好。如因胃癌而切除胃之大部者,疗效不理想,因为已患恶性肿瘤,可能尚遗留病根,有的甚至潜在转移变病,已非单纯的残胃炎。

(十五)加味连苏饮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胃脘痛效验方——加味连苏饮

【组成】 紫苏叶5克,黄连3克,吴茱萸1克,白豆蔻2克,炒黄芩6克,炒白芍10克,青皮、陈皮各6克,炙甘草2克

【功效】 辛开苦降,理气和胃。

【主治】 胃脘疼痛,嗳气嘈杂,恶心呕吐。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赏析】 连苏饮系从薛生白《湿热病篇》第17条“湿热症,呕恶不止,昼夜不差……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演变而来。近代名医张简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吴茱萸、白豆蔻二味,广泛用于胃脘痛、呕吐、嘈杂、嗳气等多种胃病。南京市中医院濮青宇副院长与张氏弟子对此方运用得出神入化,收效甚佳。谢老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学习运用此方,更添加了五味中药,组成加味连苏饮。方中紫苏叶辛温,能通;黄连味苦,能降,为本方君药,起到辛开苦降,斡旋气机的功效,顺应了胃气下行之性;吴茱萸、白豆蔻温通相合,行气开胃,舒畅气机,为本方臣药;黄芩协助黄连苦降清胃,青皮、陈皮、白芍增加本方理气和胃、缓急止痛功效,同为佐药;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用量极轻,为名医张简斋先生一贯用药轻灵平和之风格,即“四两拨千斤”之意也。在临床上,可根据胃病的寒热不同而调整黄连与吴茱萸的药量比例,偏于胃热者黄连与吴茱萸用量为3∶1,偏于胃寒者可改为1∶3或1∶2。

(十六)健中理气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消化性溃疡效验方——建中理气汤

【组成】 炙黄芪15克,党参10克,木香10克,白芍15克,桂枝6克,陈皮6克,延胡索15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3克。

【功效】 补虚健中,温阳理气。

【主治】 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胃脘胀痛明显者,加青皮6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醋柴胡6克。

(2)嘈杂吐酸明显者,加瓦楞子15克,娑罗子10克,白及10克。

(3)胃脘冷痛,苔白者,加干姜10克,制附片6克。

(4)胃中停饮,泛吐清水冷涎,胃部有水声者,去党参,加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

(5)湿热蕴结,口苦,苔黄者,去党参,加川黄连3克,黄芩10克,生薏苡仁15克。

【赏析】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临床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多见,患者多在空腹时胃脘隐痛,进食后缓解,或有进食后痛甚者,但也多喜按喜温。谢老认为,本病以虚为本,中阳不振,胃失温煦,气机不畅,而作痛矣;中虚不运,又可造成湿浊、痰饮或食积等病理变化,而导致本病本虚标实之证。本效验方属于补虚温中理气之剂。炙黄芪、党参补元气健脾胃,为君药;木香、陈皮、桂枝,辛温与甘温合用,符合“寒者热之”的原则,起到理气温中作用,为本方臣药;白芍苦甘酸微寒,缓急止痛,且能抑制木香、桂枝之辛热。延胡索协助白芍止痛,海螵蛸制酸,促使溃疡愈合,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同为佐使药。本效验方是从汉代张仲景小建中汤化裁而来,药性甘温与辛温相结合,更加适合近代临床治疗消化道溃疡的需求。

(十七)溃疡止血汤(粉)

南京市中医院教授谢昌仁主任中医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验方——溃疡止血汤(粉)

1.溃疡止血汤

【组成】 炙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10克,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海螵蛸12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

【主治】 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呕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早晚频服。

【加减】

(1)若肝郁气滞,暴怒伤肝动血者,宜疏肝和血,加郁金6克,焦栀子6克,当归6克,赤芍10克,牡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气生血之品如生黄芪、太子参等。

(2)热郁气滞,和降失调,久病伤络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黄连3克,橘皮6克,姜半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

(3)胃阴亏虚,内热耗津伤络者,宜养胃阴,酌加沙参12克,麦门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黄芪、白术。

2.溃疡止血粉

【组成】 海螵蛸3份,白及2份,参三七粉1份。

【功效】 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主治】 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呕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用法】 溃疡止血粉以海螵蛸、白及、参三七粉按比例合制,共研极细末,每次5~10克,每日2~3次,温开水服下。

【赏析】 上消化道出血者,以脾胃虚寒证型为多,即所谓“阴络伤则血内溢”,脾胃络损,气不摄血而溢出。气与血密切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内经》早有所云,故治血当治气为其原则。《类证治裁·血证总论》即曰:“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越络。”“治血宜调气。”治气者,又有降气、清气、益气之别。此因脾胃虚寒,阴络损伤,治当益气。

溃疡止血汤,是以参、芪、术、草补脾益气,又取其甘温之性,祛脾胃之虚寒,得以温中摄血固脉,使血行经脉之中;伍当归、白芍、阿胶珠,气血双补,阳中有阴,和营血而能止痛;海螵蛸收敛止血,且能制酸止痛,《本草纲目》言其可治“唾血,下血”;血“见黑即止”,故用地榆炭、侧柏炭;更以龙骨、牡蛎收敛止血、益气固脱双重作用,防血随气脱之变。本方功能益气摄血,气血双调,固涩而能护膜,且能防止虚脱,临床治愈率颇高。

溃疡止血粉,溃疡止血粉中海螵蛸功可收敛止血、制酸止痛,对胃脘痛伴吞酸、嗳气、便血者颇有功效;白及收敛,药性黏涩,止血颇佳;参三七既止血,又可活血散瘀定痛,合而成方,收敛止血,生肌护膜,收效较佳。

(十八)大黄乌及胶囊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效验方——大黄乌及胶囊

【组成】 生大黄30克,海螵蛸30克,白及20克。

【功效】 清胃泻火,收敛止血。

【主治】 上消化道出血。

【制法】 将3味中药各研极细粉,混匀后过100目筛去渣,装入胶囊中,瓶装备用。

【用法】 每次4~6粒(每粒含生药0.5克),每4~6小时1次,用凉开水或冰开水送服。

【赏析】 生大黄性味苦寒入血分,清胃泻火,可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呕血、衄血,或因瘀滞,血不归经而致的出血均有效。经笔者临床观察,对一般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黑便(上消化道出血)运用单味生大黄粉2~3克,吞服即可收效。生大黄为本效验方君药;海螵蛸为性味咸、涩,微温,味涩收敛,咸能入血,有收敛止血功效,为临床治疗肺胃出血的常用药,为本方臣药;白及质黏而涩,乃收敛止血要药,与海螵蛸配伍制成散剂,即古方乌及散,为胃痛反酸呕血的重要方剂,白及为佐使药。3味配合,共奏清胃泻火、收敛止血功效。

(十九)疏肝和胃健脾膏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单兆伟教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验方——疏肝和胃健脾膏

【组成】 柴胡50克,黄芩100克,法半夏60克,党参150克,甘草50克,白芍150克,炒枳实100克,煅海螵蛸150克,白及100克,木蝴蝶20克,大贝母60克,大枣150克,阿胶150克,蜂蜜150克。

【功效】 疏肝和胃,健脾制酸。

【主治】 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

【制法】 按传统方法熬膏。

【用法】 早晚空腹各服1匙。

【加减】

(1)反酸烧心明显者,加煅瓦楞子150克。

(2)胀满嗳气明显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各150克,鸡内金100克。

(3)大便干结不畅者,加莱菔子150克,杏仁100克。

(4)咽部不适或咳嗽者,加桔梗60克,藏青果100克。

【赏析】 反流性食管炎病程多较长,病情多较缠绵难愈,久病多虚,久病又易影响肝气的条达,肝失条达,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横逆犯胃,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胃郁热,临床可见泛酸,反胃,烧心,呕吐,便秘,胸胁胀满等,胃液反流可致食管黏膜受损,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又肝主疏泄,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从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出现胆汁上逆或消化不良之象,临床症见口苦,纳差,嗳气,恶心,腹胀,腹泻等,胆汁合并胃液反流,进一步加重了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肝郁脾虚、胃失和降及食管黏膜损害之象,故单兆伟教授认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应将疏肝和胃,健脾制酸法贯穿病程始终。有气虚、阴虚、痰阻、湿停、血瘀等兼证时,则兼以益气、养阴、化痰、祛湿、活血等法。本效验方由小柴胡汤、四逆散及制酸护膜药加减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伤寒论》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小柴胡汤主之;101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多有反酸,烧心,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等,加之小柴胡汤有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功,故选用小柴胡汤疏利三焦,调达上下,疏肝泄热,和降胃气;合用四逆散是加强其疏肝柔肝、和胃消痞之功;煅海螵蛸既可制酸护膜,又可收敛止血、敛疮生肌,可促进食管黏膜修复,预防食管黏膜破裂出血,合上白及、大贝母、木蝴蝶则敛疮生肌,促进食管黏膜修复之力更强;加上阿胶则既可补肝柔肝,又有益于收膏,蜂蜜既可润肠通便,又能矫味。诸药相合,共奏疏肝和胃、健脾制酸之功。

(二十)复方蛇舌草煎剂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癌前病变效验方——复方蛇舌草煎剂

【组成】 白花蛇舌草20~30克,半枝莲20克,蒲公英15克,木灵芝15克,生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

【功效】 清热解毒,扶正健脾,逆转癌前病变。

【主治】 胃癌前病变。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胃脘灼热,口苦、嘈杂者,加川黄连3克,炒黄芩10克。

(2)脘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5克,炒白芍15克。

(3)脘胀明显者,加枳壳10克,郁金10克,沉香曲6克。

(4)泛吐酸水者,加海螵蛸20克,煅瓦楞子20克。

(5)脘闷、恶心、便溏、苔黄腻者,加苍术10克,藿香6克,佩兰6克。

(6)神疲乏力,便溏不成形者,加苍术、白术各15克,山药15克,厚朴6克。

(7)脘嘈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者,加麦门冬10克,石斛10克,乌梅6克。

【赏析】 白花蛇舌草有较强的清热解毒利湿作用,近代药理研究证实,白花蛇舌草高浓度对白血病、艾氏腹水癌、吉田肉瘤等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补虚抗癌药,普遍认为白花蛇舌草有广谱抗癌作用。近代药理还证实,白花蛇舌草可清除幽门螺杆菌(Hp),逆转肠上皮化生,抗诱变,增强机体免疫力。白花蛇舌草为本效验方君药。半枝莲与蒲公英清热解毒,防癌抗癌,也可清除Hp感染,逆转肠上皮化生,治疗不典型增生。为本效验方臣药,两者相须为用,效果倍增;木灵芝、生薏苡仁、茯苓均为扶正健脾、防癌抗癌、防诱变妙药,为本方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养胃,为本方使药。经长期临床观察,本方灵活加减后,对胃癌前病变有良好的控制病情,逆转病理变化的作用。

(二十一)蛇舌草清幽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胃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效验方——蛇舌草清幽汤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20克,川黄连5克,蒲公英15克,木香10克,青皮、陈皮各6克,炒黄芩6克,炒白芍10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3克。

【功效】 清胃泻热,清除幽门螺杆菌。

【主治】 胃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赏析】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是单独存在的“胃病”,而是其他胃病产生与存在的病因之一。目前已发现并且证实,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的发生都有密切的关系。过去只认为溃疡病患者的胃酸较高是发病的因素,现在已经知道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产生多种毒素,对胃黏膜起毒性和破坏作用。本效验方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为君药,取其清热解毒、防癌功效,经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此两药有清除幽门螺杆菌,防止胃恶变的作用;川黄连、炒黄芩、蒲公英清泻胃热,同为臣药;木香、青皮、陈皮理气止痛,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海螵蛸护膜制酸,同为佐使药。共奏清胃泻热、清除幽门螺杆菌功效。

本效验方适用于慢性胃病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脘灼热疼痛,或反吐酸水,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症患者。

(二十二)苍术黄连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苍术黄连汤

【组成】 苍术10克,黄连5克,蒲公英15克,藿香6克,佩兰6克,扁豆衣10克,马齿苋15克,青皮、陈皮各6克,茯苓10克,炙甘草2克。

【功效】 清胃泻热,化湿和胃,清除幽门螺杆菌。

【主治】 湿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赏析】 本方苍术为健脾胃,化湿浊良药,黄连长于清泻胃热,两药同用,清胃化湿功能得以增强,为本方君药;蒲公英、马齿苋,协助黄连清胃热,藿香、佩兰、青皮、陈皮、茯苓、扁豆衣协助苍术化湿和胃,同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诸药,系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清胃泻热、化湿和胃、清除幽门螺杆菌功效。

本效验方适用于慢性胃病见胃脘痞闷灼热,呕恶纳呆,反酸嗳气,身肢困重,大便溏,舌苔厚腻且黄等症患者。

(二十三)山药白术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虚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山药白术汤

【组成】 山药、天门冬各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扁豆10克,莲子15克,青皮、陈皮各6克,川黄连3克,连翘10克,枳壳6克,郁金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益气健脾,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除幽门螺杆菌。

【主治】 脾虚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赏析】 山药甘平质润,专于滋补脾胃,与白术合用,补脾气作用更佳,同为本方君药;茯苓、莲子、青皮、陈皮协助山药、白术调理补益脾胃,为臣药;川黄连、连翘,清热化湿,清除幽门螺杆菌;枳壳、郁金理气和胃,同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和胃,调和诸药,为本方使药。诸药合同,共奏益气健脾和胃为主,清热化湿为辅的功效。

本效验方适用于慢性胃病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常因病久体虚、脾胃虚弱而运化失司,或兼夹湿,或兼气滞,症见泛吐清水,面色无华,乏力神倦,四肢痿软,胃脘隐痛或牵引两胁,呕恶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或白或腻,脉濡弱等症的患者。

(二十四)天冬乌梅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阴虚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效验方——天冬乌梅汤

【组成】 天门冬、麦门冬各10克,沙参10克,石斛10克,乌梅6克,黄连3克,荷叶20克,玉竹10克,全瓜蒌20克,金银花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滋阴养胃,清除幽门螺杆菌。

【主治】 阴虚型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赏析】 天门冬、麦门冬、沙参、石斛为滋阴养胃常见药物,且滋补而不滋腻碍胃,为本方君药;玉竹、乌梅协助君药养阴生津,阴虚易生内热,故用金银花、黄连、荷叶兼清胃热,且能清除幽门螺杆菌,以上5味同为臣药;全瓜蒌润肠通便,炙甘草和胃矫味,同为佐使药。本方具有滋阴养胃,清除幽门螺杆菌功效。

本效验方适用于慢性胃病伴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脘隐隐灼痛,或见嘈杂,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等症。

(二十五)香苏和胃汤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兼职教授何镔主任中医师治疗肝胃不和型效验方 ——香苏和胃汤

【组成】 香附、紫苏梗、藿香梗、白术、枳壳、香橼皮、柴胡、延胡索、川楝子、决明子、乳香、九香虫、山楂、神曲各10克。

【功效】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 用于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所致胃脘胀痛,胁肋疼痛,腹胀嗳气,嘈杂恶心,纳食减少等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胃脘疼痛者,加木香、佛手温中止痛。

(2)口苦胃脘灼热者,加炒黄芩、蒲公英、半枝莲消食和中。

(3)胁肋刺痛,舌暗脉涩者,加川芎、紫丹参活血止痛。

(4)大便溏泄肠鸣腹痛者,去决明子,加山药、仙鹤草、炒枳壳健脾止泻,理气止痛。

【赏析】 该效验方以疏肝理气为中心,重点突出在疏肝和胃,疏肝健脾。方中香附为君药,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宽中化滞之作用,紫苏梗、藿香梗、柴胡,疏肝调气、行气助运、畅中化浊;白术、炒枳壳,益气健脾、消胀助运,而固其本之用,此为张元素“枳术丸”,具有“养正积自除”之意;香橼皮、郁金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助君药理气健脾;延胡索、川楝子为古方金铃子散,理气止痛、条达气机共为臣药;莱菔子“下气宽中,消臌胀,攻肠胃积滞,治痞块,止腹痛”(《滇南本草》),《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决明子,《本草正义》云:“决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肾,以镇潜补阴之义,是培本之正治”,两者同用,调畅气机,消胀除满,下气通便;乳香、九香虫化瘀通络而止痛,山楂、神曲健脾化滞消食共为佐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条畅气机,导降胃气,解郁化滞,健脾助运,和胃消痞,消胀止痛之功。综观全方,用药无大苦大寒损阳之嫌,又无攻下泻火之弊,药虽偏温,但温而不燥,无耗竭伤阴之作用,还具有健脾通降,化滞消食,抑酸助消化等作用。

(二十六)柴芩护膜汤

安徽省天长市中医院兼职教授何镔主任中医师治疗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效验方——柴芩护膜汤

【组成】 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克,木蝴蝶、藿香梗、紫苏梗各6克,白芍、白术各10克,枳壳、贝母各6克,白及、白茯苓、紫丹参、太子参各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疏肝理气,降逆清胃,制酸护膜。

【主治】 肝脾不调,肝胃气滞型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症见胃脘嘈杂,胸胁灼痛,反酸呕吐,胃脘疼痛,腹胀纳差,舌红脉弦。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呕恶,泛吐清水、痰涎者,加姜半夏、砂仁。

(2)呕吐胆汁,呕吐苦水,口苦舌红者,加淡竹茹、胆南星。

(3)胸闷气短,苔白腻者,加全瓜蒌、薤白头。

(4)口干饮水,咽燥心烦者,加麦门冬、莲子心。

(5)胸脘疼痛者,加炒延胡索、白芷。

【赏析】 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清热化湿,柴胡轻清升散,黄芩苦寒清降,一升一降,条畅气机,共为君药,法半夏和中降逆,清痞化痰,白芍养肝柔肝,藿香梗、紫苏梗宣肺开郁、降逆理气、芳香开胃,合为臣药;贝母、白及、木蝴蝶,护膜敛疮,生肌止血,促进黏膜修复,亦为臣药;太子参、白术、茯苓、枳壳,益气健脾,和胃化痰为佐药;丹参活血养血为佐药;甘草泻火调中,调和诸药之性为使药。诸药配伍,燥润相济,升降同调,标本兼顾,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制酸护膜之功。

(二十七)健脾止泻膏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徐进康教授治疗慢性泄泻(肝郁脾虚型)效验方——健脾止泻膏

【组成】 炒党参150克,炙黄芪150克,制黄精100克,炒白术100克,云茯苓150克,炒山药150克,薏苡仁150克,炒扁豆100克,春砂仁30克,肉豆蔻60克,煨木香100克,紫苏叶100克,制香附100克,焦枳壳100克,徐长卿100克,制川厚朴60克,台乌药100克,炒陈皮60克,炒白芍150克,炒防风100克,补骨脂100克,淡吴茱萸30克,益智仁100克,菟丝子100克,芡实100克,川百合100克,合欢皮100克,夜交藤150克,熟酸枣仁60克,绿梅花60克,川芎60克,马齿苋100克,炒地榆100克,谷芽、麦芽各150克,炙鸡内金30克,脱力草150克,炙甘草30克,阿胶400克,冰糖500克,大枣30枚。

【功效】 疏肝健脾。

【主治】 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

【制法】 按常规方法熬膏,熬至滴水成珠为度。

【用法】 每日早晚各服1汤匙。

【赏析】 冬令为潜藏封蛰之时,制此膏方着重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功能。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之法则,取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之意以益气健脾,滋培后天,补定中州;以痛泻要方扶土抑木;大便久泄,气虚及阳,脾肾阳虚,病延难愈,故以四神丸加减温肾助阳;脾胃不和则夜寐不安,故方中加用川百合、合欢皮、夜交藤、熟酸枣仁等以宁心安神;另外,此型慢性泄泻往往便中伴有黏液,徐老认为有一分黏液,便有一分湿热,故常加马齿苋、地榆、脱力草等以清肠化湿;维护中州,膏方投以清香之品如薏苡仁、砂仁、肉豆蔻、麦芽、谷芽等醒脾开胃。综观全方用药,病证结合,轻灵平和,补而不腻,温而不燥。

(二十八)久泻膏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张继泽教授治疗慢性泄泻效验方——久泻膏

【组成】 太子参150克,潞党参200克,炒白术150克,煨木香150克,炒建曲150克,炮姜50克,白芷150克,浙贝母150克,延胡索150克,炒薏苡仁200克,乌药50克,芍药150克,石榴皮150克,乌梅50克,赤石脂150克,醋柴胡50克,川楝子150克,炒扁豆150克,冬瓜子150克,肉桂30克,煨肉果50克,煨诃子肉150克,益智仁150克,菟丝子150克,补骨脂150克,紫河车100克,阿胶120克,西洋参100克,生晒参150克,冰糖500克,大枣300克,桂圆肉100克,莲子300克。

【功效】 疏肝健脾,益肾止泻。

【主治】 脾肾两虚型慢性泄泻。

【制法】 按常规方法熬制成膏。

【用法】 每日2次,每次1匙,温开水送服。

【加减】

(1)湿重者,炒白术改炒苍术,加川厚朴、陈皮、法半夏以加强化湿。

(2)腹胀明显者,加用大腹皮、香橼皮,严重时加用三棱、槟榔、炒莱菔子以理气破气。

(3)大便带泡沫者,重用防风以祛风。

(4)肛坠明显者,醋柴胡改炒柴胡,重用葛根、升麻、桔梗以升提脾气。

(5)每日腹泻3次以上且无腹痛者,用收敛之剂,如煨肉果、煨诃子肉、石榴皮、炒薏苡仁、乌梅炭、怀山药。

(6)大便黏液严重者,重用败酱草、红藤、虎杖、炮姜;大便如带血或红色黏液时,还需加白头翁、马齿苋、炒蒲黄、地榆炭等以凉血止血。

(7)腰背、下肢恶寒明显者,加用熟附片、肉桂。

(8)大便呈现稀水样者,加泽泻、生薏苡仁、车前草,利小便以实大便。

【赏析】 慢性泄泻是指长期反复发作的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甚或泻出如水而言。泻分暴久,证有虚实,发生泄泻的关键总在脾胃功能障碍。张老在脾虚湿胜导致泄泻这一传统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对于久泄而言,其证多属虚实兼夹、寒热互见,而肝脾不调、肝郁脾虚乃是本证发生的主要病机。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本证近年发病人数明显增多,且以中青年多见。张老以整体观念分析其原因,认为与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饮食结构和生活规律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此膏方以疏肝、健脾、化湿、益肾、止泻为其治疗大法,再加以分证加减。

(二十九)清肠止泻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湿热型腹泻效验方——清肠止泻汤

【组成】 木香10克,白头翁10~15克,川黄连3~5克,炒黄芩10克,马齿苋15克,炒白芍10~15克,槐花10克,地榆炭10克,苍术、白术各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清肠化湿,行气止痛。

【主治】 大肠湿热型急慢性腹泻。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湿重于热,下痢白多赤少,脘痞苔腻者,加厚朴10克,藿香6克。

(2)热重于湿,下痢红多白少,苔黄腻者,加金银花15克,赤芍10克,秦皮10克。

(3)兼夹积滞,腹胀满痛,痢下不爽,腐臭难闻者,加莱菔子10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

(4)腹痛明显者,加川楝子10克,延胡索15克,炒白芍15克。

(5)腹泻日久,大便稀薄,乏力肢冷者,加制附子6克,肉桂(后下)3克。

【赏析】 木香行气止痛,健脾和胃,可解除胃肠痉挛,为胃肠气滞的首选中药。白头翁擅长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药理研究证实,白头翁对痢疾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两药一偏重理气,一侧重止泻,相须为用,同为君药;黄连、黄芩、马齿苋清肠泻热、止泻止痢,协助白头翁止泻;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辅助木香化湿,槐花、地榆炭,凉血止血,清肠止泻,同为臣药。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为佐使之药。本效验方对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病表现为大肠湿热证者收效甚捷。

(三十)苍白术助运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虚型腹泻——苍白术助运汤

【组成】 苍术、白术各10~20克,山药10~15克,炒薏苡仁10~15克,厚朴6~10克,茯苓10克,防风炭10克,木香10克,青皮、陈皮各6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健脾助运,燥湿止泻。

【主治】 脾虚湿困型慢性腹泻。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形寒怕冷,腹胀腹痛者,加炮姜6克,制附片6克,延胡索10克。

(2)饮食停滞,脘胀嗳腐口臭者,加莱菔子10克,鸡内金6克。

(3)面肢水肿者,加猪苓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

(4)便前腹痛,胸闷者,加青皮6克,柴胡10克。

(5)久泻肛门下坠,或脱肛者,加升麻10克,炙黄芪15克。

【赏析】 苍术、白术均可健脾燥湿,但苍术偏于燥湿,白术偏于健脾,两者合用,为本效验方君药,健脾燥湿并进;山药、炒薏苡仁、茯苓、厚朴,辅助君药健脾燥湿。木香、青皮、陈皮行脾胃之气,调理、改善肠道功能,缓解腹痛,防风制成炭之后,专于祛风止泻,焦山楂、焦神曲助消化,止腹泻,同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缓急止痛,为本方使药。慢性腹泻以脾虚型最为多见,谢老认为,脾虚在健运而不在补益,临床中很少运用参芪一类的补脾气方药,而喜用健脾助运药物,收效甚显。本效验方适用于消化不良、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疾病,慢性活动期出现脾土虚弱,运化吸收功能性障碍导致的慢性腹泻患者,以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夹有不消化食物,排便次数增多,吃荤菜后加重,面色无华,食少神疲,腹胀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者。

(三十一)补骨脂止泻汤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效验方——补骨脂止泻汤

【组成】 补骨脂10克,苍术、白术各15克,肉豆蔻6克,吴茱萸3克,熟附片6克,木香10克,防风炭10克,焦山楂、焦神曲各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温补脾肾,燥湿止泻。

【主治】 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偏于肾阳虚者,加肉桂(后下)3克,熟附子(先煎30分钟)增至10克~15克。

(2)偏于脾阳虚者,加干姜10克,肉桂(后下)3克。

(3)湿盛脾运失健者,加山药15克,炒薏苡仁15克,厚朴10克。

(4)气滞腹胀者,加枳壳6克,郁金10克。

(5)滑泄不止者,加诃子10克,五倍子10克,罂粟壳6克。

(6)气虚下陷脱肛者,加炙黄芪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

【赏析】 本效验方是根据《证治准绳》四神丸化裁而成。补骨脂擅于温补肾阳,止泻缩尿,为中医治疗五更泄泻必用之药;苍术、白术乃健脾燥湿首选药物。三者合用,对脾肾阳虚导致的腹泻日久不愈,五更泄泻,颇为合拍,为本方君药;肉豆蔻、吴茱萸、附片协作补骨脂温肾,木香、防风炭协助苍术、白术理气燥湿止泻,同为本方臣药;焦山楂、焦神曲消导助运止泻,为佐药;炙甘草健脾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重点在温补脾肾,燥湿止泻,对伴有面色淡白,形寒肢冷,面肢水肿,腰膝冷痛,或阳痿、带下清稀的脾肾阳虚型久泻、五更泻收效甚佳。谢老常将此方加减运用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肠结核、肠癌等疾病。

(三十二)溃结灌肠液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验方——溃结灌肠液

【组成】 金银花30克,地榆30克,白及10克,复方珠黄散5克。

【功效】 清肠泻热,护膜生肌,促使溃疡愈合。

【主治】 溃疡性结肠炎,对大肠湿热型患者尤佳。

【制法】 先将地榆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后加入金银花,再浸泡15分钟。煎煮2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次0.5小时,混合后待完全沉淀,浓缩滤汁(约150毫升,冷藏沉淀极少);白及用水适量,浸泡1小时,煎煮3次,每次30分钟,用纱布过滤成白及胶:取复方珠黄散置乳钵中,加适量甘油(约10毫升),研磨均匀后加入白及胶,充分研匀,再加地榆金银花浓缩液和防腐剂(苯甲酸钠2.5克),研磨均匀,使全量为500毫升,分装于250毫升瓶中备用。

【灌肠法】

(1)灌肠方法

①直肠推注法。嘱患者右侧卧,将臀部垫高30厘米,将溃结灌肠液加温后吸入50毫升注射器或灌肠器中,下接导尿管或肛管,将管头插入肛门20厘米,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将药液缓慢推入肠道,留置1~2分钟后缓慢拔出导尿管或肛管,保持10分钟,然后再平卧、左侧卧及右仰卧,以使药液进入直结肠部位。本方法适用于乙状结肠以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尤其适宜门诊患者在家庭中使用。

②直肠点滴法。将药液经直肠匀速滴入结肠,也是药到病所的一种给药方法。该方法在药物剂型、药物组成等方面和直肠推注法均一致,但在其给药的速度和保留药物的时间方面,优于直肠推注法,适用于急性活动期、病情较重的患者,对保留灌肠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尤其适宜。取灌肠筒或250毫升玻璃瓶,放入加温后的药液150~200毫升,将一端接上输液导管,操作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侧卧位,然后把输液管的另一端缓慢插入直肠,一般深度15~30厘米,点滴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0~60滴,温度、疗程同直肠推注法。

③直肠气药法。本方法又称直肠气药灌注法,运用适当的气压,将药液灌注至结肠各个部位,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结肠黏膜表面,起到治疗作用。该疗法能将药液布满整个结肠,治疗范围广,药物留置时间长,对全结肠溃疡的患者尤其适宜,弥补了传统灌肠方法的不足。

(2)灌肠操作须知

①灌肠次数。少数全结肠溃疡患者每天早晚2次保留灌肠,其余均为每晚保留灌肠1次,经观察,每晚临睡前灌肠1次比较方便,患者乐于接受,且不影响正常休息或工作。

②灌肠液温度。以39℃~40℃保留时间最长,腹部不适反应最轻;37℃~38℃次之;36℃以下保留时间较短。

③保留灌肠前准备。经观察,排空大便再保留灌肠者,疗效明显提高。若晚间不排便者需做清洁灌肠后再做药物保留灌肠。

④灌肠液剂量。经观察,每次灌药125~175毫升者保留时间较长。

【加减】

(1)大肠湿热型:加白头翁、槐花各30克,秦皮15克。浓煎2次,取浓缩液50毫升,加入溃结灌肠液中。

(2)脾虚湿盛型:加苍术、白术各30克,蒲公英30克,葛根炭15克。浓煎2次,取浓缩液50毫升,加入溃结灌肠液中。

(3)脾肾阳虚型:加补骨脂10克,肉豆蔻6克,苍术、白术各20克。浓煎2次,取浓缩液50毫升,加入溃结灌肠液中。

【赏析】 金银花为本效验方君药,金银花可清热解毒,其性味甘寒,且能清肠凉血,用于热毒下痢、便下脓血也有良好疗效;地榆炭清热凉血止血,为臣药;白及护膜、生肌、止血,促使溃疡愈合;复方珠黄散清热凉血,护膜生肌长肉,同为佐使药。4味合用,共奏清肠泻热、护膜生肌功效,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排黏液脓血便、鲜血便。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使药液均匀分布于充血水肿和糜烂、溃破的溃疡结肠黏膜上,药液直达病所。

(三十三)仙桔汤

国医大师、南通市朱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朱良春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效验方——仙桔汤

【组成】 仙鹤草30克,桔梗8克,乌梅炭5克,白槿花(即木槿花)、炒白术各9克,广木香5克,炒白芍9克,秦艽10克,炒槟榔1.2克,甘草4克。

【功效】 升清降浊,补脾敛阴,清化止泻。

【主治】 慢性痢疾、结肠炎属脾虚夹湿热型慢性泄泻。症见腹胀乏力,舌尖红,苔白腻,脉濡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1)失禁不固者,加诃子肉12克,或石榴皮10克。

(2)腹痛甚者,倍白芍。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升麻。

(4)无木槿花,可代以藿香、紫苏各6克,地锦草20克。

【赏析】 本方选仙鹤草为主药。乃因仙鹤草涩中有补,轻灵止泻,止中寓通,强身强心,补脾健胃,对慢性泻痢虚实夹杂者有标本同治之功。伍桔梗辛苦甘平,以其辛制其肝,开其肺,以其涩去其脱,除其滑。盖肺气开则腑气通,故能治腹痛、下痢、久泻。古有《药性论》《本草经疏》《重庆堂随笔》等均载桔梗治下痢。清代温病家柳宝诒最喜用桔梗伍枳壳治泻痢而多方不离,以其疏畅气机,斡旋气化之用;更重于桔梗升挺肺气和排脓排痰之功。朱老妙伍少量槟榔,一升一降,清升浊路则枢机运转如常,深得王孟英调正气、化枢机之旨。久泻或久痢多清气下流,清浊相混,运传失常,槟榔本为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但槟榔多服则泻气,较枳壳、青皮尤甚,故朱老用量为1.2克,有久病用小方、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之用药特色,对久泻久痢腹痛较甚,多有著效。白槿花轻清滑利,能利能辟,拨动气机,上清肺热,下利水道,消积导滞,凉血和营,消肿排脓,止泻止痢,对清化下焦湿热颇有速效,故有消炎、退热、抗菌、通淋、止泻、止痢等功。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且泄木制肝,缓急止痛,固脱止滑;秦艽有抗菌、消炎、镇痛和类激素之作用,能斡旋脾胃,拨动气机,助桔梗升提,大有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乃与败毒散用防风、羌、独等异曲同工耳。且能祛风、通络、理湿、清热、利尿,宣通诸腑,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一药多功,颇合慢性肠炎脾虚湿热型之病机,诸药共奏升清降浊、通塞互用、气营兼调、补脾敛阴、清化止泻之功。既无参芪之峻补,亦无芩连之苦降,更无硝黄之攻伐,对久病正虚,攻不胜力,清不耐清,补不能补之久泻、便溏,夹有黏液,纳呆肠鸣,腹胀乏力,舌尖红,苔白腻,脉濡细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慢性痢疾,疗效确切。

(三十四)地榆白及灌肠液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单兆伟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验方——地榆白及灌肠液

【组成】 地榆30克,白及10克,石菖蒲20克。

【功效】 清肠化湿,护膜生肌,凉血止血。

【主治】 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制法】 加水浓煎成200毫升。

【用法】 患者采取左侧卧位,臀部垫高20厘米,对灌肠液缓慢推注入肛门内。

【加减】 如有脓血便者,加云南白药1克,锡类散1克,黄柏20克,败酱草30克。

【赏析】 地榆清肠凉血止血,白及护膜、生肌,且能止血,辅以石菖蒲清化湿热。有脓血者加入云南白药、锡类散、黄柏、败酱草可增强清肠化湿,护膜生肌,愈合溃疡,凉血止血功效。单老主张内服辨证中药,结合保留灌肠,可增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三十五)补运健脾汤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虚湿盛型肠病效验方——补运健脾汤

【组成】 太子参10克,炒白术10克,炒山药15克,炒薏苡仁15克,云茯苓12克,炒建曲12克,煨葛根10克,炙甘草3克。

【功效】 益气健脾,化湿止泻。

【主治】 炎症性肠病属于脾虚湿盛证。也可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胆囊术后综合征等属于脾虚湿盛型病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2次,每次150毫升。

【加减】 脾虚湿盛型炎症性肠病,也会兼夹气滞、食积等之不同,日久又可化热伤阴,脾阳虚弱,肾阳不足等,故应综合辨证,药随证转,灵活变通。

(1)饮食不化,不思饮食,肠鸣腹痛,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等消食开胃,健脾止泻。

(2)胃脘胀满痞闷,恶心呕吐,肠鸣下痢,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滑等寒热错杂者,则合散结消痞、和胃降逆之半夏泻心汤加减。

(3)胁肋疼痛,情志不舒则泄泻加重,肝郁脾虚者,可合疏肝健脾之痛泻要方化裁。

(4)肠鸣腹痛,里急后重者,加煨木香、黄连以清化湿热,理气止泻;大便夹黏液者,加马齿苋、仙鹤草清利肠道湿热;湿热较重,血败肉腐,大便夹有脓血者,可加凤尾草、败酱草、白头翁、地榆、蒲公英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

(5)肛门坠胀,大便不尽感等中虚气陷证,加黄芪、荷叶、升麻,合补中益气汤之义。

(6)四肢不温,畏寒喜暖,泻下清水等脾阳不足者,加干姜、桂枝等温补脾阳。

(7)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五更泄泻等肾阳虚衰者,加补骨脂、附子、炮姜、五味子等合四神丸之意温肾壮阳,涩肠止泻;久泻滑脱不尽,又可酌加石榴皮、诃子肉、罂粟壳等以涩肠止泻,罂粟壳用量宜轻,每剂5克,连用不可超过2周。

【赏析】 本方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炎症性肠病。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饮食难消,清浊不分,故见饮食不化,肠鸣,泄泻,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湿困中焦,气机阻滞,故见嗳气,脘腹胀满等;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机体失于濡养,故见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舌淡,苔白腻,脉细或濡等皆为脾虚湿盛之象。方中太子参、炒白术、炒山药为君,益气健脾,扶正固本。炒薏苡仁、云茯苓、炒建曲为臣,燥湿运脾止泻,使补而不滞;《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煨葛根为使,使清气升而浊气降。药用炒过之品,补气健运脾胃、燥湿止泻之力尤增,使脾气充足而其功可用,湿气去而泄泻自止。此方化裁于名方参苓白术散。全方仅8味,共奏补运脾胃、燥湿止泻之功。

(三十六)润肠合剂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谢英彪主任中医师治疗虚性便秘效验方——润肠合剂

【组成】 何首乌(生)500克,当归750克,火麻仁(生,打碎)750克,生大黄100克。

【功效】 滋阴养血,润肠通便,软化血管,降脂降压。

【主治】 中老年人虚性便秘、习惯性便秘、妇女产后便秘、长期卧床者便秘。对便秘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尤为适宜。

【制法】 先将何首乌、当归、火麻仁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上清液浓缩至950毫升左右;生大黄先用冷水浸泡5分钟,用浸泡液煎煮生大黄,煮沸3分钟后取汁滤过,取上清液100毫升对入前3味的上清液中,共计1050毫升,加防腐剂及蔗糖适量,搅拌,静置,取上清液1000毫升,分装于250毫升瓶中备用。

【用法】 口服,每次20~30毫升,每日2次。孕妇慎用。

【赏析】 方中何首乌为主药,该药性味甘、苦、涩,为中医惯用的养血滋阴,补益肝肾要药,何首乌生用,功专润燥通便,对阴血虚弱、大肠津亏引起的大便燥结有特殊功效。近代研究还发现,何首乌具有调血脂、降血压、防治动脉硬化等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冠心病。实验研究证实,何首乌含蒽醌衍生物,以大黄酚及大黄素为最多,其次是大黄酸、大黄泻素甲醚等成分,大部分呈游离状态存在。生何首乌中的结合蒽醌衍生物含量较制何首乌高,可促进肠管蠕动,具有缓泻作用。若炮制成制何首乌,糖含量增加,结合蒽醌衍生物含量降低,游离蒽醌衍生物含量显著增加,使具有致泻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水解成了无致泻作用的游离蒽醌衍生物,这是本方采用生何首乌而不用制何首乌的用意所在;当归味甘质润,为临床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良药,有“血中圣药”的美称,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功效,尤其适宜于久病体弱、老年人及产后因血虚而致大便秘结。当归含有维生素B12及叶酸类物质,有抗恶性贫血作用,并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预防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药理作用,所以对便秘合并冠心病、心肌损害、贫血的患者更为适宜;火麻仁生用,质润多脂,为润肠通便常用药,对老年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所引起的肠燥便秘,用之无不奏效。近代药理发现,火麻仁含胡芦巴碱、异壳氨酸三甲胺乙内酯、脂肪油等成分。油中含火麻酚,本品能刺激肠黏膜,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减少大肠吸收水分,所以有缓泻作用。火麻仁果皮中可能含有麻醉性树脂成分,加工火麻仁时应将果皮除净,以防中毒。以上两味为本方的辅助药。生大黄为苦寒攻下要药,有较强的泻下攻下作用,善治积滞便秘诸症,因能清热泻火,所以对热结便秘尤为适宜。大黄主含蒽醌衍生物(包括大黄泻素、大黄酚、大黄酸、芦荟大黄素等),能刺激大肠,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但久煎后有效成分大多破坏,泻下力大为减弱,这是本方另煎少煎的原因。中医汤剂使用大黄一般为5~10克,本方每人每天仅用4克,分2次后下,每次仅为2克。经临床观察,小剂量大黄不仅缓泻,增强润肠通便药效果,微苦还可健胃,增进食欲,且无伤正之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