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稷山戏剧史略 :解放前的戏剧(一)// 稷山 张谦益

 后稷文苑 2020-07-22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抒怀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投稿邮箱:

653003869@qq.com

稷山文苑欢迎您 *

稷山戏剧史略

解放前的戏剧

(一)

 

稷山 张谦益

第一节:古代的戏剧

稷山县有悠久的戏剧历史。1973年发掘的马村金墓群和现保存完好的南阳法王庙舞台,就生动地说明这一点。

1973年至1977年在本县马村、化峪、苗圃三个地方发掘出宋砖墓十五座。其中几座墓内皆发现有杂剧演员砖雕和乐队砖雕。演员砖雕,一组四人或五人,个体较大,一般为30厘米左右,最高者达70厘米左右。造型精美,保存完整。与宋杂剧和金院本中的副净、副末、引戏、末泥、装弧等角色形象基本相同。据南宋吴自收《梦梁录》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浑,或添一人,名曰:装孤。稷山宋金墓中的演员砖雕,与这个记载完全吻合。其排列特点是:副净,副末各居于舞台中央,表现活跃,而其它角色,特别是末泥色则居于两边。有一组砖雕中的副净鼻梁、眼圈及下颚部皆涂白粉,眼睛上用上下斜抹了一道,类似于传统戏曲中的丑角化妆。说明它是以副净,副末为主角,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宋杂剧(或早期金院本)的表演形式。马村的六座墓内,有三组乐队砖雕。伴奏乐器为大鼓、腰鼓、拍板、笛子、觱篥等五种。有一组乐队,伴奏者为六人,左上角为大鼓,右上角为拍板,中间一笛一觱篥,前面左右两边有二腰鼓,演奏者一击一拍正在聚精会神地演奏,六人统一在一个画面,一个节奏之中。根据墓内的文字记载和铜钱等物鉴定,这批砖墓的年代,上限可早到北宋晚期,下限不过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这个墓群的发掘为研究戏剧历史(尤其是蒲剧演变史),提供了珍费的史料。并由此可以断定在北宋晚期以前,稷山一带的戏剧就己盛兴,且舞台和演出及乐器等均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

南阳村的法王庙舞台,据碑文载,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落成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历经四年之久,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该舞台长14.5米,宽14.3米,系重檐什字歇山项,上覆琉璃彩瓦,脊饰龙凤天马,四周斗拱重叠,前后雕花精湛,建筑艺术高超。法王庙碑文对于演出的情况记载为:庙内庙外两台戏,从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演出盛况,由此,可以断定在明成化年以前的民间戏剧已初具规模。

第二节:抗日战争以前的戏剧

抗日战争以前,稷山的戏班子大致是由这几方面组成:

①由一位较有名气的演员领衔(又叫班主),招收几名生旦净丑演员及文场(乐器)人员,即可成班,以班主的名字或艺名命名。

②由几名较有名气的演员共同组成,因按艺术高下规股分红,故又称股股班。

③子弟班乃是村中好戏者自行组合的班子,于农闲时演出,往往冠以xx村戏班子。

④有招收孩童,请师教练,搞科班的称为娃娃班。

以上各种戏班的组织,总负责人是班主;下有掌班,专管演剧业务;承事,管生活,管账,有责罚演员的权力;写头,下乡揽演。班主是艺人的主宰者,班内定有严厉的规矩,特别是娃娃班更是如此。当时学戏没有戏本子,老艺人又多半不通文墨,教戏都是口传口。当时江湖上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宁给二亩地,不教一句戏”,意思是说别人学走本事,自己就得打饭碗,因此任凭徒弟怎样尊敬师傅,他也不会好好教你。那时学戏先得讨学课,立文约。著名蒲剧演员吴永生在马家巷娃娃班学戏时,父亲给班主立了文约,内容是:“为了教子学艺情愿将孤子吴永生入娃娃戏班求师。三年之内,生死病亡,狼吃狗啃,寻死上吊,与班主无干,概不追究,恐后无凭,立此契约为据等等。”

登台演戏,更有一套讲究。开戏了,后台坐箱不能乱坐。最大的箱子经常空着,里面放着戏祖“唐王”,上面谁也不能坐。“唐王”是用布做的,唱戏时常抢在前台饰婴儿。俗话说:前台是娃,后面是爷爷(音yaya呀呀)。还有讲究的是,没穿箱的要给穿箱的让座,徒弟要给师傅让座。化妆时镜子如果立放着,表示有人化妆尚未完毕,不要去用;化完妆要把镜子放平让别人化妆。演完戏卸装,挂胡子要有顺序,黑三须——苍三须——白三须,接着才是大净用的张口,三花脸用的吊打;最后才是两撮毛,一撮毛。帽子要自左至右顺着挂,不能口对口。帽子对挂迷信说法是对剧团不利。

当时的演戏,有什么“平台戏”、“高台戏”、“挂灯戏”、“跑台戏”,此外还有“对台戏”。“平台戏”每天三开演;“高台戏”每天四开演;“挂灯戏”就是从甲地演完连夜赶到乙地,挂灯演出直至天明。“跑台戏”就是在村里搭一个戏台,村外再搭一个戏台,演戏中间听得炮声一响,演员拿上各自的道具往村外舞台上跑,观众也涌向村外看戏,特演上一阵又一声炮响,再一齐跑回村内来。“对台戏”就是搭两个或三个台同时演出,看谁压倒谁,为了压倒对方,有的班子专演反戏,你《过五关》,我就演《走麦城》;你演《诸葛亮》,我就演《五丈原》。你压我,我压你,总而言之,艺人们疲于奔命,被搞得筋疲力尽!对台戏更有之两个戏班赤博上阵,拳脚交加。其实两家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互相斗段只不过是为了争一顿好饭吃。因为庙里立下规定:胜者四碟八碗,败者生葱冷馍。

抗日战争以前稷山南阳村的姚科儿与县城两关XXX,马家巷XXX,姚家庄XXX,于1933年合办了一个娃娃班,招收的全是八、九岁的小孩。姚科儿到过很多大地方,本人对满戏也相当热爱,且吸收各剧种特点,亲自任教员。蒲剧著名演员吴永生曾在此学过艺。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姚科儿将戏班托付给一个姓卫的人,一年后,姓卫的将一些娃娃卖掉,其余的演员因兵荒马乱也四处流散,娃娃班因此而结束。

在稷山活跃的外地戏班有:丧家犬(艺名)戏班、八条棍戏班、杨老头(登云)戏班、麦根子(艺名)戏班、海戏班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太杜村教书出身且爱好拳术的杨克珍,办起了太杜村娃娃班,招收了八至十五岁的娃娃三、四十人,招聘了几位老师,小旦胡朗儿(西段村),正旦吉涤,二花脸吴文虎(涧东村)等。每天给娃娃班教唱腔、动作,几位老师边教戏,边排戏,三个月后,在太杜村演了第一场。以后又在新绛一带演出过。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吃瓜》、《断桥》、《送女》、《朝金顶》。1936年因战乱而停办,有些演员加入了陈捷第领导的抗日队伍,1938年在敌人进入我稷王山抗日根据地的战斗中,陈捷第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二花脸吴文虎和娃娃班演员三旦等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个剧团虽然活跃时间不长,但为抗日根据地输入了力量。

几乎在同一时期,县城里的高龙也组织了个杂戏班。先后请来的师傅有:老少迷(艺名))来娃、冉娃、选娃等人,这些师傅一边教戏,一边演戏,每三个月排一茬戏。在1934年至1937年内,主要演员有:

须生:顺太、任四衣、万盛、丁门、任勒儿

小旦:文龙、三姑娘

青衣:任水山

生角:任林儿、鲍儿、李龙儿

花脸:功因

老旦:林桂芳小名(艺名少建)

演出的剧目有:

《凤台关》、《假金牌》、《雁塔寺》、《汴梁图》、《玉虎坠》《美人图》、《富贵图》,《八件衣》,《六月雪》、《反徐州》、《如意钩》。

1938年,抗日战争开始,杂戏班停演了五年,到了1943年,才又开张演出。演出的范围在稷山、河津、万荣、吉县、韩城一带。

未完待续


浑浑噩噩几十年

一事无成空度闲

唯有文字是挚爱

纸短笔秃难留篇

精神不倒往前行

文苑平台结字缘

半世历的多少事

只语片言作笑传

——作者自嘲

张谦益供职于事业单位,微信名汾水居士,感悟,清凉

——发刊制作:薛前发

 微信手机同号13293971786

【稷山文苑】戏剧对联趣谈// 稷山 张谦益

【稷山文苑】牌坊门楼联趣谈// 稷山 张谦益

【稷山文苑】王志荣—制作铜印章的奇人// 稷山 张谦益

【稷山文苑】即将失传的人工加工葫芦、手串// 稷山 张谦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