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点击下面链接,品读作者昔日美文 : 稷山郭云辉//石佛沟村在有百余年的老槐树不远处又安拜了一尊水泥石佛,活灵活现,佛光四射。 稷山 郭云辉 这几天,胃口犯贱,食欲不振。恰逢双休日,闲着没事,遂驾车回村蹭饭,届以安抚喧嚣的胃口,聊以慰藉浮躁的味蕾。 行至双亲厦后,炊烟袅袅,“呼啦、呼啦”的拉风箱声飘入耳际,一缕缕馍香的味道沁人心脾。推院门、隔小窗、低头细瞅,母亲坐小凳伛偻于灶台前,一手拉风箱,一手用木棍拨弄着灶膛内的柴火。灶间的柴火在“呼呼、呼呼”窜焰,铝圈蒸笼边的气泪在“滴答、滴答”下溅,蒸汽在绷紧的围笼绳下“扑哧、扑哧”跳跃。目之所及,眼前生动的画面一下子把我的记忆就带进了那烟火灶台的年代。 记忆里,童年农村的作息大多是一大早起来滚水泡馍一吃,上学的上学,走地里的走地里。十点多钟吃饭,吃完饭,带上干馍各忙各的,不到天黑不吃饭。主食早上面晚上汤,酸汤面、臊子面、菜调面;面汤、酸汤、小米汤。天天如此。菜品倒是一年四季,各有千秋。家里即便生活改善,也就是炒个鸡蛋或豆腐,非常清淡。 记忆里,灶台是庄户人的天气预报,每逢下雨前的晚饭时光,你就纵有天大的本事,灶膛里的烟就是逗你玩、不出去,把人呛得一塌糊涂。爷爷每每烧火做饭就炫耀一番自家灶台,家里的老灶台一圈抹了一层洋灰面,常被奶奶收拾得油光瓦亮。爷爷说,这是他专门找了一个高人管了两顿好饭垒成的。爷爷常说,好灶台,省柴火、省力。而且烟囱的烟道要修直,莫学有些人花花肠子,净与人玩心眼。直通的烟道烧起火来不怕烟熏火燎。爷爷经常说,人要实心,火得空心。人心正直实诚,是一辈子的事,马虎不得,否则会深受煎熬。 记忆里,奶奶专司其饭,每天从早到晚都是围着锅台转。硬是把一个缺吃少喝的日子调剂成香味俱佳的光景。 记忆里,最愁莫过严干二三月,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反季节蔬菜,不像现在,食材琳琅满目,想吃什么有什么。好在农人智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春的野菜最善济人食。地菜面团,白蒿散馍、苜蓿窝窝。仲春的香椿炒鸡蛋、榆钱拌菜,洋槐花焯水拌粉条。院里的时令小菜,如韭菜、菠菜、茼蒿、楼儿葱竞相生长,嫩翠可人。韭菜水饺、菠菜卷卷、茼蒿炒饭、楼儿葱烩豆腐。小时候最让人难忘的小食品是,暮春时节盛开的楸树花花香四溢随风抖落,一朵一朵地捡拾起来晒干碾碎撒点盐,用馍沾着吃。好菜费馍,一点不假。吃过后那真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记忆里,最丰盛的当数夏秋两季,大田或小院里的蔬菜次第成熟,豆角、菜角、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等等。夏秋季节,大田菜多得吃不完,瓶装西红柿、晒茄子片、腌黄瓜,以备冬菜匮乏而食用。那时的责任田里几乎都有套种的各色瓜品,菜瓜、甜瓜加西瓜,埝头家家种有北瓜和南瓜。地里的菜不掏钱,舍得吃。家家户户除了大锅灶台,几乎都有黄泥裹成的小柴火炉,大锅笼馍做主食,小柴炉熬瓜。两锅齐架,烟雾腾腾,气势威威。别有一番风味。馍笼好,菜熬好,一人一碗,农村人吃饭不讲究。或坐灶间、或坐门槛、或到大门外,吃得遍地开花,这时候再也没有人上桌吃饭。老百姓大多草肚子,或馍、或菜,填饱为止。那时候我的肚子好像松紧带一样,可饥可饱,遇到好吃的,吃个够,吃个饱。有时候菜熬多了,倒掉可惜,就一股脑一人添一点都吃了。想想以前,真是吃货。 记忆里,最忙的还是秋末冬初,秋要收,麦要种。还得掏空准备越冬的菜。腌制酸菜是家里每年都要做得越冬菜,材料全是自家地里种的,白菜、白萝卜、芥疙瘩菜清水洗好晾干,白菜切块、白萝卜、芥疙瘩菜擦丝,相互拌匀用温水小瓮装好,常温下发酵几天,然后挪到南墙根阴凉处。冬日里,即食即取。熬好的酸菜吃起来,比坐席还带劲。冬天备存一些羊油,捞出冰碴碴的酸菜在案板上切碎,切些葱姜蒜。把放入羊油的砂锅在蜂窝煤炉一支,等把羊油提炼成黄状块,放入葱姜蒜爆炒,倒入切碎的酸菜,加点酸菜汁和水,沸腾后小火熬个一两小时。整个冬天,几乎上顿酸菜,下顿酸菜。也不腻歪。间或炒个白菜和蒸个胡萝卜条拌蒜泥。蜂窝煤炉亦能取暖,亦能炒菜做饭,的确比大锅灶台省力,干净了许多。 记忆里,那时候的庄户人,家家户户都有柴草堆、柴草垛,每逢天阴下雨,尽赶盖油布保护,不然就会断了炊顿。全家人也就只能等着喝西北风了。日子在一天好似一天中过着,穷惯了怕富的思维惯性着。避着人割点肉偷着吃,年关煮点麻花还得把门关住,生怕露富让人说闲话,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现如今,从柴火灶台到蜂窝煤炉子再到现在的电磁炉、燃气灶。做饭是比以前省事、干净。但总觉得不知缺了点什么。那时候的做饭活生生就是一部战争情景剧。烟雾缭绕,切菜声、炒菜声、柴火燃烧的“噼啪”声,手忙脚乱,取这取那,杂乱有序,热闹非凡。 现如今,菜市场上的各色食材丰富多姿,可就是吃不出那个年代的哪一种味道,哪一种氛围。时代行色匆匆,是味觉退化,还是蔬菜变异,我百思不得其解。 现如今,炊烟难寻,生活依旧。民以食为天。灶台乃一家之主。变化的是高端的灶具与大气的格调,不变的永远是那一丝丝敬畏和一抹抹乡愁。 往事如烟,生命如火,日子在一日三餐中流逝。家风在岁月年轮里拓延。回眸烟火灶台人生,积淀诚信俭朴家风。家风不是怀旧,而是念恩、传承和发扬。 后 稷 文 苑 郭云辉,男,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稷山县下王尹村,运城市优秀班主任,中小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太阳初中 ——发刊制作:薛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