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红歌 || 大明东坡村印象记

 艺笋 2020-07-22

大明东坡村印象记

前几天,有朋友在微信上对我说,让我写写他村的情况。对于他村,以前我不陌生,但现在我却不是很熟悉。因为上学时,星期天有空去他村,和在我们大明村上学的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爬到柿树上吃烘柿。自从出来校门后,各自有了家庭,同学们为了生活也是到处奔波,就是过年期间,都很少有空能碰到一起,也就很少去他们东坡村耍了。这个时候,让我写东坡,真是有点儿受宠若惊,只怕自己写不好,但又不能扫了朋友的兴致,那我就拿起这稚嫩的笔,用最真实朴素的文字,来写写我们这大明村的一分子——东坡村吧!

我们大明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大明村在中央,正东边约二里地是东坡村,西北三里地左右为大明西坡村(有地图上表示为大明西沟的)。左右两个小自然村,如同大明村的两只耳朵和臂膀,守护在大明村的东西两旁。东坡村位于洛宁县东北部和宜阳县西部的边界上,东坡村东边儿是宜阳县沟南村,南边儿是宜阳县西王村,北边儿是宜阳县寨坡村,西边儿就是我们大明村。

东坡村之所以称呼为东坡,也是当时村民所住的地理位置决定,地处偏僻,环境优美,整个村庄都隐蔽在绿树丛林中。以前的东坡村村民都住在一个沟岔里面,这里三五家,那里一两家,出来大门不是上坡,就是下坡,东坡住户少,住的又不集中,分散在沟底,沟畔上。因为村小地多,勤劳的东坡村民就在路边儿上,地畔上种上树,有木材用树和果树,多是耐寒耐旱品种,刺槐泡桐杨树,柿子桃梨杏,尤其刺槐和柿子树居多。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簇,点缀着美丽的东坡村。到农历四月刺槐花开的时候,那真是一沟一坡的白,如雪一样,空气里,却弥漫着甜蜜的浓香,很远都能闻得到。

东坡村村不大,属于小自然村,只有一个居民组,四五十户人家,二百多口人。虽说村不大,却有关、马、张、段、丁五个姓氏的居民组成。虽说不是一家人,但是东坡村办什么事儿都很齐心,也很照顾邻里关系,也许是人口少吧,谁都有用着谁的时候,并不因为不是一个姓氏的,在办什么事情上拐骗谁,毕竟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邻村民。

东坡村虽说人少,但也不缺聪明才智之人。当以前还是集体生产队的时候,各村的人们还都在推着沉重的石磨磨面,东坡村里已经有人发明出了柴油机带动的石磨来磨面了,三里五村不想推磨的人们,都会背着粮食来东坡村磨面,一来为了磨面,二来也是为了看个稀罕。当时这事儿在周边三里五村,也是响当当当的有名。

以前,过红白喜事儿,东坡村和沟南村,寨坡村,这三个小自然村联合起来,每逢哪个村,谁家里过事情,这三个小自然村里的主家人都会前去互相帮忙。随着这些年,年轻人出外打工的人员增多,在家里的年轻人就少了,过起红白事来,就开始缺这家少那家。终因不是一个村里的人,也不好意思去说。再过红白事情的时候,就分开了。东坡人虽然不多,但谁家里过起红白事情来,每家的大人媳妇儿都去帮忙,家里有在外打工的,家里人也提前几天打招呼,在过事情的几天内,不远千里往家里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回家给人家帮忙过事,添双人手。让外村来东坡村过事儿的人,不会觉得村里人少,过起事情不像样子,而丢了东坡村人的脸面。所以说,从过事情这件事上说,东坡村的人心还是很团结一致的。

东坡村小,学生也不多,在过去也是有学校的。据以前在东坡村教过学的杨成聚老师说,他这一个老师教几个班级的语文数学课程,往往是教了这个班级的课后,布置下作业,再教其它的班级同学,这样的教学条件维持了六七年之久,杨老师吃饭也是挨着每家每户去吃的,真是吃着百家饭,教着众学子。想想那样的老师,真是全能的,每门功课都得懂,都得会。自从学校整改了以后,东坡村就没有了小学,上学的孩子每天来回四趟,跑在东坡村到大明村这二里路上,上学回家吃饭,想想东坡村的孩子们上学也真是辛苦,不分冬夏,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奔走在这求学的路上。

东坡村近些年来,遇到了退耕还林这好项目,就在岭上的地种上了桃、梨,梅子杏等果树,到果树开花时,有红有白,一道岭都闻着扑鼻的清香。但也有人不会管理,果园荒芜的,就有人砍伐了果树,重新种上庄稼,现在的果园也就剩下有二十多亩了。

前十多年,东坡村为了能吃上自来水,拉了动力三相四线,打了机井,吃上了自来水工程。村里这几年又修了通往大明村的水泥

路,给人们的出行,孩子们的上学,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现在的东坡村,已经整体搬迁到岭上来了,旧的宅基地,也已经推平,重新调整成了耕地,听说都是村里那些出不了门,爱种地的人种着。新搬迁上来的房子,规划的整齐划一,已经盖了五排,每家每户都是砖房,一家比一家建的好,门口也都打了水泥路,雨天出行也方便了许多,勤劳的东坡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了新家园,奔走在致富的道路上,我相信,明天的东坡村,会更加繁荣富强,美丽和祥!

(注:照片由东坡村马明坡同学提供,文中部分资料由东坡村关利远同学提供)

张红歌,网名:家和万事兴,QQ呢称崤山洛水,洛宁县河底人,70后,农民工,在外上班之余,爱好读书,听歌,喜欢文学,中医,农业方面书藉。偶尔会在网上写点儿心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