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听风】感谢你们也这样爱我|张邹晗

 乐乡树人 2020-07-22

感谢你们也这样爱我

——致我的一年级

文 张邹晗

像所有的第一次经历一样,今年第一次带一年级。有那么一瞬间觉得应该是幼儿园的状态没错了,小小的他们,茫然的他们,还有陌生的他们。对我来说,习惯了小学忽然又好像回到幼儿园,同样也是手足无措的我,还有茫然又陌生的心情。

第一天,果不其然,上课随意喝水的,直接跑去厕所的,“听不懂”我说话的简直一大批。单纯的孩子们,度过在自己的世界里,于是我也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一样的新学期。幸运的是同年级的是一位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胡老师。今年是他带的第三个一年级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在他的帮助下也才知道该如何开展这每天的活动。我感觉自己也像一个刚入学的大娃,不懂铃声、不懂时间段该干嘛、不懂如何“一呼百应”。听胡老师的经验,上午带着一帮小不点熟悉了校园。“这是男生厕所”“这是女生厕所”“这是食堂”“这是图书馆”“这是老师办公室”我也在熟悉……

他们于我,有浅小的依赖,有大大的惧怕,他们也在认识我了解我。只有偶然听到“老师,那个男生爬花坛上的树”“老师,就那个穿黄衣服的他的拉链打到我了”更多的是不敢说,很多问题都是家长后面反应给我,我才知道,初次做你们老师,请多关照!

第一周结束,预料之中,嗓子嘶哑,算能记住所有孩子,但是还不能特别了解他们的性格。也直率的跟家长们说:“第一周像打仗”但是现在想来,这些乱,都值得!

开学至今,虽然每天凶巴巴的样子总会出现,但是早上来时的“张老师,早上好”下午回家时候的“老师,再见”每天课堂上说的“眼睛看老师”我想,我们已然熟悉了很多。将近一个月的时光,班上一个瘦瘦的小姑娘,每天都会给我带点小玩意。刚开始几天我不以为然,还想着小家伙这么小就知道“贿赂”我,然而并不如我想,有时候一个小瓶瓶里插着一束嫩叶递给我,有时候头花上的小草莓给我,有时候拿一个橘子给我还说:“我有两个,给你一个”,有时候画一幅画给我,有时候送一个她的橡皮给我。我说:“宝贝,我不要,你自己拿着”她还挺急,“这就是给你的”塞到我手上就跑开!后来知道她是也是留守儿童之一,很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突然发现自己很小气,竟然会拒绝她的分享,也许,孩子只是想要亲近我;也许孩子只是想更多的引起我的注意;也许她真的需要我!我想我也应该跟她多分享一下了,毕竟,我们都是孩子!

另一个是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刚认识的时候略有羞涩,说话的时候一笑扎着头,但是却特别积极,聪明。伤脑筋的是上课总是不自觉的就要下位,也不是做别的事情,有模有样的教别人做事,比如拿本子,告诉他该拿什么本子就忍不住跑过去。但这孩子却特别的乐于助人,也特别的负责任。课间操要搬牛奶,他自告奋勇去,这还不说,搬来给同学们一瓶一瓶摆桌上摆好,然后跑到我面前:“老师哎,老师,我把牛奶发好了,每个人桌上都放了”然后做一个OK的手势配上他的表情,我格外不能忘记!每天下午回家,因为是最后一趟校车,所以他得在教室等校车,然后就哒哒哒跑我前面:“老师,我去倒垃圾可以吧”因为刚开始我并不熟悉这孩子,“你会么?知道倒哪儿不?”“我会呀,这很简单”于是拎着小桶出去了,特别意外的是回来的时候不仅垃圾倒掉了,还把桶儿洗了“老师我弄干净了”,不由得我觉得我得深深认识一下这位男孩子。每天下午都要打扫一下教室,教室里是地板砖,灰尘多,小家伙,总是我扫一半的时候,问我:“张老师,我现在可以去给你拿簸箕了吗?”:“等一会儿”不到两分钟“张老师,现在可以去拿了吗?”我以为简单的一时热情,可没想,开学至今,他竟然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每天喊着同学去搬牛奶准时倒垃圾。没错,这孩子身上的乐于助人感染到我了。小小的孩子,如此纯粹的帮助。

四十三位队员的队长,我做的理所当然的号令有效,这短短几周,越来越多人会告诉我他们自己的事情“老师,你吃过汉堡吗?”“老师,我还有个妹妹”“老师,我奶奶有你微信,昨天你说不让带钱,我今天没带”“老师,我想和你站一起看电视”“老师,我帮你擦黑板可以吗”“老师,一一班的同学打我们班的那个男生”孩子们,你们懂得了维护自己班的同学就懂得了什么叫班集体,你们懂得了跟我分享,我真的很感谢你们!

一天下来,有时候觉得忙碌的没有时间照管他们,除了几节课,但是很开心,即便调皮,也终于懂得口令,明白规矩,知道常规。虽然我有时候很凶,但是,他们读书声音一浪盖过一浪时,他们作业越来越懂格式时,他们偷偷在办公室门口瞄我的时候,其实我很开心,我也有像他们一样受到关注的惊喜和快乐。在带领他们成为标准小学生的路途中,我们同心协力慢慢长大。当然,这时间虽不长,但是快乐很多。所以,也谢谢你们这样子去爱我,依靠我,听从我,并且信任我!感情是可以相互感受到的,让我们持续升温,好好相处。

(作者系松滋市南海镇新档小学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