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我与书的“流水账”| 李桂平

 乐乡树人 2020-07-22

我与书的“流水账”

● 李桂平
我小时候在一个乡村长大,那时候能看到的课外书就是一些我和小伙伴称为“图书”的书。什么是“图书”呢?就是一些配有黑白插图和简单文字的小长方形本本。如果有哪位小伙伴偶得一本,必会全班借阅。像宝贝一样珍惜,生怕弄脏了、弄坏了。那时一毛几一本的小图书就是陪我们长大的唯一课外书。

一九八六年,我来到南海中学上初中,那时南海中学还叫磨盘洲中学。周末我们一行同伴回家路过南海集镇,发现有一家书店,我们激动地走进去逛了逛。我对一本巴掌大的《英汉字典》产生了兴趣,好像是八毛多钱吧。但是一个星期下来早已囊空如洗,哪里还有余钱买书?回家也不敢跟父母提买字典的事。好在每周上学,父母总要给一些小用钱。于是慢慢攒着。但那时十三、四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学校的四两饭,又短斤少两的,哪里吃得饱?到了晚上肚子咕咕叫,只好买了馒头充饥。这样攒了几个星期,终于买下了那本巴掌大的《英汉字典》。有了它以后,我宝贝似的捧着它,竟也自学了英语课上老师没讲过的好多单词。现在想起来,如果我那时跟父母提出来买一本字典,他们一定会同意的。因为这一点字典钱的实力还是有的啊。为什么不敢提呢?现在终于想明白了:那时农村里的孩子能有书读、有饭吃、有衣穿,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有买书的思想和习惯呢?父母亲没有,孩子也没有。

初中毕业到了荆州读师范,发现居然有图书室,只要办一个借书证,不用花钱就可以看书。但那个图书管理员,又凶、又不耐烦,导致我们好多同学都不敢去借书。还好,那时的零用钱已大大增加,可以随意支配。于是才陆续看了《围城》、《洗澡》、《简爱》、《呼啸山庄》……
参加工作之后,结婚,跟着女儿也出生了。孩子一两岁时,买了有图、有拼音、有文字的挂图贴在家里几壁的墙上,日日对着墙壁练习拼音和汉字。孩子记性好,这些字搬家后,也能认出来,这样就给她订了《幼儿画报》、《小朋友》,每天和孩子看着图,指着字一个一个读。上幼儿园时竟不知不觉认了好多字。因为太年轻,也不知如何做妈妈。女儿八岁时,在同事的推荐下,订了《儿童文字》,觉得非常好,于是我们全家都和孩子一起读它,直到女儿上高中。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我给她们带活动课,课上鼓励他们每人讲一个故事。她讲的是豌豆花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非常连贯自然。过后她告诉我,其实故事内容七分是从《儿童文学》上看的,三分是她自己现编的。通过接触《儿童文学》,她知道了很多儿童作家。张牧笛、伍美珍、曹文轩、沈石溪……
因为孩子爱看书,我也跟着看了《草房子》、《金铜葵花》、《我飞了》、《今天我是升旗手》,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

女儿出生后,我们已有了一点点买书、读书的思想。但一般都是她的生日和“六一”才买。镇上唯一的一家书店还在大桥那头,离家较远,去的次数也就少。还是在一次活动课上,我让他们看课外书,她拿了一本大部头,天啦!竟是我的函授课本《中国近代简史》,已看了一大半了。我问她,你看得懂吗?为什么看这些?她说,你买的书我早已看完了,这本书还有点趣味,我就看了。作为父母,我们深深的自责了,我们自认为孩子的书已经够多了,哪里知道,完全是小农意识。自己不是生在书香人家,我何不给女儿一个书香人家的起点?我的心怦然一震。于是我开始大量的买书。见她对历史感兴趣,就给她买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岳飞传》等。随着电脑普及,在网上买书,就更方便了。因此当当网成了我们的最爱。不出门,就可以买到好多好多的书,女儿天天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好开心啊!
因为买书的方便快捷,又因为当当网可以货到付款。女儿真是如鱼得水,过几天就来一句:妈妈你准备收货吧!因为自己的童年、少年看书的经历,我不想让爱看书的女儿也如我一般。每每都是满口答应:好的,没问题。但慢慢的又有问题了。这次买书时,上次买的书还没开封呢?这怎么行?女儿又狠狠地教育我:你以为非得看完,才能买下一本吗?看书是分心情的,当我哪天想看哪本书时,随手一拿,它就在我身边,这才叫看书。她总有歪理,我又辩不过她,难道她从书上学的这些理?

女儿童年最喜欢看的是《红楼梦》和《哈利波特》。《红楼梦》是她八岁时参加龙卡杯少儿歌曲大赛的奖品。不是白话文,我以为她看不懂,也没有要求她。有天我帮她收拾床铺时,发现她已看了大半。不认识的字也查了字典,用铅笔注了拼音,作为妈妈,我真是既惊讶又惭愧,我竟不知,八岁的孩子是能读懂《红楼梦》的。我太孤陋寡闻了。由于对红楼梦的痴爱,她竟开始研究它了,陆续又读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周汝昌的《谁知脂砚是湘云》、刘心武的《刘心武揭密红楼梦》、刘耕路的《红楼梦诗词解析》等一系列红学作品。
然后女儿又接触到了英国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这一发就不可收了,这是她最着迷的一本书。她喜欢里面9 车站、飞天扫帚,由它改编拍摄的电影一部都不能错过。高中时,竟在网上买了一件哈利的袍子,去参加模拟联合国的化妆舞会。因为这本书,她结识了与她不同学校,不同省市,不同国籍的好朋友,也树立了地想去英国看9 车站的梦想。而今她马上就可以真的到英国去看看了,而且还要在英国的国王大学读大三。我们要感谢哈利波特吗?她唤醒了女儿的梦想,激励她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当老师以来,我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由于这些孩子大多数来自于农村或是周边做小生意人家的孩子,还有些是父母外出打工、小小年纪就住校的留守儿童。除了上课时那几本书之外,他们的课外书就只是些《满分作文》、《优秀作文》等。因为家长没时间辅导他们,又希望他们作文写得好,一说要买课外书,就买几本作文书,更有甚者,连作文书都没有,而是些一元钱、二元钱就能从学校小卖部买到的漫画书。如我小时候一样,我心疼啊!于是我就把女儿的书一袋袋往班上提,往往一学期下来,这些书就旧了、破了、丢了。女儿爱看书,当然也爱惜书,心疼她的书被弄得面目全非。没办法,看到特别喜欢读书的孩子,我只有亲自去书店买回来送给他们。希望能激发他们读除了作文书以外的其它经典名著。给他们推荐了适合小学生必看的一百本书目。不让他们重蹈我童年时的路,吸取我和女儿读书的教训。
从那以后,我慢慢发现,我们班的孩子,还真的爱看书了,课余饭后见他们捧着书,安静的读着,再看这些书名,《爱的教育》、《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都是我强烈推荐的,我竟无名的产生出一种幸福感来,我更加欣慰了。这样还不行啊!我的思想毕竟有限,阅读也有限。还要发动父母一起参与进来。然后给他们的父母又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期望大家都能借鉴学习一些别人的经验,培养好自己的孩子。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既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班主任,一名数学老师乐意做这件事的原因吧!
曾有一个朋友问我,你平时除了上班,下班之后,又不打牌,你的时间怎么打发的呢?我告诉她,除了做家务,就是看闲书了。看了那些书,你学了些什么呢?是啊?我学了什么?一点成绩看不到,既不会写作,也不会侃侃而谈。我就是一个极平凡极普通的读书者。我用它来打发我的闲余时光,我读《金粉世家》、《京华烟云》,感受那些旧式家庭的喜怒哀乐,体会人生的生老病死、命运起落;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余华的《活着》,了解时代的变迁,各种人物命运的转折;看周国平、毕淑敏、梁实秋、汪曾祺、林青玄的散文——惊叹这些大家写文章的朴实却又寓意深远,让你心情愉悦。一天不翻书,真的睡觉都不香。有人总结说,读书有三种境界,一种最浅层的境界就是如沙漏,虽然最后啥都漏了,但我还是乐在其中,享受“漏”的过程。

某天晚上睡不着,因为睡前没读书,索性起床写下上面的我与书的“流水账”。
(作者单位:市黄杰小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