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清走笔】让朴实研究成为教学常态|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0-07-22

让朴实研究成为教学常态

山栀子

昨天看到学校微信群发布的关于观课、集体备课的信息和图片,因为忙碌,错过了一组好课。于是在今天,早早就跟相关老师预约了我要参加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中午,还特别交待李香主任:只听,不说。
下午140,到了六年级办公室。和老师们逐一认识后,开始了集体备课。为了不影响老师们集体备课的正常气氛,我说:大家按惯例活动,不要因为我而显得拘谨,权当我是空气。
教研组长因公缺席,刘继荣主任代为主持。集备的主要任务是磨课《盼》,一节聚焦写作教学的课。授课教师首先进行了教后反思。其他教师分别围绕其他各年级观课教师的评课意见进行了交流,怎么吸收,怎么改进。
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因为是偶遇的新教材,到底应该“教什么”,应该“教多少”就成了这节课讨论的焦点。从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到入职不久的新老师,侃侃而谈。授课的老师很谦恭,说课的老师很直率。
大家都在用心和参与,仅为一节“好课”而已。这就是教学的境界。
曾经听到有人向我介绍一位年轻教师的感慨:我在实小工作一年,才觉得原来几年的教学工作都白做了。
于是,我就想到,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工作,怎能不成长?
有老师认真地回味其它各年级观课老师提出的教学建议,并逐一取舍;
有老师提出另外一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得到观课者一致好评,分析好在哪里;
有老师为了上好这一节课,去网站搜索到作者的原著进行了整体联读;
有老师担忧,我们突然接手新教材,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语文教学的标高和质量。
这就是实验小学的老师和教研氛围:敬业又专业!大家都想上课、想深究、想创新、想完美。
在静静地聆听中,我想到,一节好课,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有一个定论?但是,老师总是在用专业的态度去做专业的事,力求尽善尽美。
我在想,理科教学注重规律,规律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严密的逻辑;而语文教学是人文、工具、艺术和思想的综合,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在想,磨课究竟应该磨什么。磨自己,在研究教材中找到“自己最得意的发现”。只有自己发现的东西,才能教得轻松,不要去迷信教参,也不要去盲从别人。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需要汲取,也需要取舍,如果全盘吸引他人的东西,就不是自己了,这课也教不好。磨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和心理去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与学生认知和思维的碰撞点、兴趣点,把高潮的生成交给学生,才能学有所获。这也正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充分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这样的磨课可以多一点,这样的集备很有价值。期待更多的年轻教师,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研朴实一点,才能得到老师们的认同,并成为一种常态;当研究成为我们教育工作的一种常态,教育才会真实地发生,并催生质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