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遭遇 缱绻

 点出好未来 2020-07-22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在我须无欲,于斯患不能。

又应当闵雨,谁识始藏冰。

人力回元造,生生实所凭。

——方回《乙末六月大暑》

 大暑,天热到极点。“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乡野里的盛夏乐趣。江南又到了采莲的季节,小编很想抽个空,溜去浙江苏州一带望望野眼,体会一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简单和无聊的暑假。

说到诗歌词赋中的夏日,大家有没有发觉,《汉乐府》和《诗经》的文字密度都比较低,用诗歌鉴赏专业的讲法,在对仗中表述过于相近,即为合掌,清代纪晓岚就曾吐槽:所谓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不过,小编还是很喜欢这种质朴的儿童式表达。你想,既然是民歌,为了琅琅上口,句式、押韵自然就不需要太过雕琢了。工艺也是同样,同一类作品简繁程度不同,形成的趣味也是泾渭分明。譬如,扇子是一个材料、造型种类具有多样性的大门类:竹扇、羽扇、纸扇、绢扇,团扇、折扇等,制扇技艺是集雕刻、绘画、书法、编织、编结、装裱、髹漆、竹编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手工技艺。炎炎夏日,皂皂白白的日常生活,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人手一扇,老少咸宜。

古代文人所称的“怀袖雅物”一般指书画折扇,这种“袖中藏物”,尺寸之长,拂襟之轻,清风徐来,余韵悠长。开合把玩,自有一种儒雅之风,其实背后的,这一手艺发展历经上千年,与传统的诗词、书画、雕刻等早已融为一体,成为文人旨趣的精神象征。但是,撇开此物能指的部分,扇子的本质还是功能主义的。一切繁华皆是表象,制扇背后的手艺发展是是实在的、精确赋予日常生活的经验,一种朴素而正式的表达。

最早期的扇,用来遮蔽风尘,叫“障扇”。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舆服》记载,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汉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随形式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西京杂记》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相传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这不免令小编想到现代的风扇。

唐·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疏一梳历史与概念,扇,古称箑(sha)。《说文》:“ 箑,扇也。”也有并称扇的,扬雄《方言》曾说:“自关而东谓之,自关而西谓之扇。”指悬挂在室中,用绳子牵荡摇动取风的工具(时至今日,我们尚能在苏、赣、皖的一些古代民居中看到。)

早期商周时期的扇,其实可称为伞盖。它是装置在贵族出行乘坐的车上,形如伞盖,借助车辆前行,气流冲动而产生风,既可遮阳避雨,又能生风散热;二是作为天子贵胄出行的仪仗。《古今注》中曾记载舜时做“五明扇”,以示广开视听,征求贤才,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到了魏晋时代则只有皇帝专用。这种“五明扇”与我们今天意义的扇相去甚远。而真正意义的扇子,应该可以考据到周武王时期,从形式上来看,基本就是今日扇子的雏形,是执于手中的可携、可摇的一种工具。

扇,从字形看来,“箑 ”从竹,而“扇”从羽,因此最原始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从汉魏以来的辞赋中,我们都能看到多处提及扇,曹植有《扇赋序》,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赏赐的上方竹扇;晋代陆机有《羽扇赋》,专门颂咏羽扇。据此,可以推论,汉魏时期的竹扇和羽扇已经十分流行。

竹扇的主要原料是竹,此外类似竹扇而使用原料不同的,尚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麦扇、槟榔扇等等,都是以不同材质制成的拂暑工具。由于材料的特性,竹扇的编织方法有很多种,或削竹如缕,编织而成;或劈竹为片,展平以成,经过多种手法编织,再配以各种装置,遂成竹扇。受其工艺繁简、材料特性影响,竹扇品质的优劣大有高下之别。

羽扇,顾名思义大多以禽羽制成,如雉尾、凤羽、鹊翅、鹤翎、鹅毛、雕翎、孔雀尾、鹰羽等,一般多用鹅毛、雕翎为主要原料。扇柄可用竹、木甚至象牙制作。羽扇的历史从“羽扇纶巾”成语的典故即可知晓。《班婕妤歌》云:“新制齐纨扇,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王昌龄《长信愁》诗有:“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都是对扇的吟咏。不过从诗中可以进一步发现,宋代以前的扇子造型,大都是指团扇。新疆吐鲁番出土过唐代绢扇,扇柄很长,由此可以推断这种长柄团扇有可能是侍者执来替主人扇拂的,因此团扇也称为宫扇,这在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的图像清晰可见。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辽宁博物馆藏

宋代团扇实物今天在故宫博物院的馆藏中尚能见到,一些重要的宋代绘画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我们今人可见的宋代绘画的保存形式主要为绢本册页,因此团扇本来的装裱材质很多就不可考了。

明代以后,性别差异在扇子使用上逐渐分化。男子逐渐使用折扇,而团扇更多为女性专用。这一时期的团扇形状不限定为圆形,也有腰圆、椭圆、六角形等,装饰也出现分化。从团扇来看,装饰繁复的女性特质愈加明显,如用彩带沿边,饰以扇坠,纨素的扇面上不仅可以绘画,还能刺绣、缂丝、抽纱,而扇柄的材质除了竹、木之外,还有牙角之类等。团扇的材质大多以罗、纱、绫、绢为主要材质,后期也有发展为纸质的。

鉴于上述性别差异,可以进一步考证折扇的历史。有一种说法称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南齐书》记载:“褚渊以腰扇障日。”,据《通鉴注》上解释,“腰扇即折叠扇。”只是当时流行羽扇等大型仪仗类扇。时至北宋“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市井有制的说法证明了折扇逐渐在一部分人群中开始使用。真是这样吗?其实并没有进一步的史料证实这种说法。反倒是《历史名画记》中载:南朝画家道愍“兼能画扇,人马数分,毫厘不失,别体之妙,可谓入神”。证实了在扇面作画是古之既有的传统。唐宋传世的书画作品中,不少是纨扇扇面画,山水、花鸟、楼阁、人物均有。宋徽宗赵佶草书纨扇上之“掠水燕翎寒自转,坠泥花片湿相重”诗句,运笔流畅,极为精妙。

历代团扇成扇存世极少,名人团扇以成扇形式流传的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在于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书法,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尤其是江南苏州的苏扇工艺形成规模之后,吴门画派、画中九友直至四王吴恽等一系列画家无不将折扇作为创作载体。1973年3月,南京博物院在吴县洞庭山考古发掘一明代官僚墓葬时,发现了一柄文徵明书画折扇精品,此扇扇骨用乌木所做,泥金扇面。在泥金扇面上描绘雨中山水,近景以墨笔混点配合晕染表现山坡烟树,林中小屋三两间,以淡墨勾出。烟雨濛濛中,远山数峰隐约;扇的另一面行草书写一首《夏日睡起》诗,运笔遒劲流畅,风格苍秀。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作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甚至广及僧道闺阁、商贾市井。纵观明清绘画史,扇面是绝不可忽视的书画创作。丰子恺曾在《扇子的艺术》一文中写道:“扇子在中国是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虽然其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笔写意,皴擦点染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古代扇面多有书而不画,因文人都能书法,爱书法未必能作画。早先折扇正面书写,背面配画,后来才正面绘画,背面题书,渐成“诗、书、画、印”交相辉映。但也有以各种字体汇集扇中的,如吴湖帆集清代七十二状元扇,便都是书法扇。《诗经·民劳》说:“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但凡和艺术有关的事物都是千头万绪,说不清道不明,就当宽纵万物任意生长,一切创作皆有可能吧!

此外,苏州也是各类工艺的重要生产地,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间,苏州始设作坊生产,逐渐各式工坊遍布苏州的各条小巷及周边市镇,明后叶制扇业多集中在阊门桃花坞一带,并出现著名的乌竹骨泥金扇。1638-1661年(清代顺治年间)苏扇成为皇家贡品,由此苏扇工艺成为非常重要的苏州出品。折扇扇骨,特别是那些材质精良、色泽纹理好、雕刻工艺高超的扇骨,往往被收藏家所珍重。明代苏州制扇名家辈出,骨式样众多,有圆头、直根、绦环、结子等,质料有白竹、棕竹、湘妃竹、乌木、紫白檀、玳瑁、象牙等。

以竹扇为例,竹料的选择大有讲究。首先,刚砍伐下来的竹子,要对其进行煮制,这样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为了防蛀,二是为了美观。砍好的竹子还要经过暴晒,最终晒好的竹子需要存放6到8年,没有开裂霉变才能用来制作扇骨。竹子削好形后,大骨和小骨都需要再放上1年的时间,等它性质变得稳定之后,还要再经过烘、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进一步加工,这样做出来的扇子才不容易变形。而像梅鹿、湘妃这类稀少而珍贵的斑竹材料,要求更为苛刻,不但要底色干净,花纹漂亮,两片大骨还要花纹对称,直径更要达到2.5cm以上,如此筛选下来能达到要求的材料几乎是凤毛麟角,找到一对大骨就更不容易了。好的扇骨一年产量只有几十把,只有材料达到要求,一把扇子的分量才能压手。如此说来,只有扇骨和扇面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则扇的收藏价值才会水涨船高。

年头仙逝的非遗大师徐义林是制作修复苏扇的行家,他还撰写徐氏扇谱,CCTV拍摄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个如何制作闷钉的环节,小编记忆深刻。在桃花坞大街内一条幽深的小巷打线场20号,徐师傅有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工作坊,就依傍在他小屋的东首,内里散落着各式制扇工具和未完工的扇骨。在一言一语中讲解制扇技艺的话语中,徐大师依旧是一口扬州家乡话。镜头扫过苏州的巷子,真是令人难忘的隐藏于闹市的旁观者。巷外是热闹喧嚣的繁华都市,巷内是静悄悄、慢悠悠的闲情意趣,进退得当、悠然自得。肖家巷处在临顿路和平江路之间,北边是大儒巷,南边是钮家巷。靠平江路的那头,连接的是雪糕桥。巷子里有桑宅、丁宅……无数深藏不露的民间高手。十全街南有一条小巷,如今叫作阔家头巷。巷西有沈德潜故居,现时是昆剧传习所;巷东有玄通寺,过去住着书法家萧退庵;中间有以精致小巧闻名的网师园。弹格路边有好些卖小玉器和篆刻印章的小店,店里放着流行音乐,偶尔有一丝丝评弹的声音滑过来。在这里居住的人仿佛是经历过岁月打磨的玉石,温润又坚硬,平日里从容不焦躁,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在门前种种蔬菜、闲话家常。仿佛爱德华·霍普的作品《城市的清晨》,一幅再平淡不过的生活场景,原本在人们眼中了无生趣的地方,恰恰因为霍普的实景化,一切的孤独就被放大成情绪的传递。

光阴须得酒消磨,且来花里听笙歌。在缱幽酣倦的暑假里,想一想这美好的生活也是极其惬意的事,生活其中来来去去,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大暑]手艺学堂:纳凉与怀袖雅物

版权©廿四节气手艺学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