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的众筹:“杜甫草堂”落成始末

 林樰熳 2020-07-22

他的诗饱蘸忧苦,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战争、饥饿、离别、死亡,所以被誉为“诗中历史”。
他的笔饱含深情,即使在自己挨饿受冻的时候还发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所以被称为“诗中圣人”。
他的名字叫杜甫,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没有之一。但是,在沉郁顿挫的主流背后,他还有另一类的诗。
 

在成都市青羊区西门外,有一条浣花溪。浣花溪畔,有一座屹立不到的千年草堂,历朝历代,拜谒他、瞻仰他、造访他的人络绎不绝,它的名字叫杜甫草堂。
我走进草堂的时候,正门口就坐着他的塑像,黑漆漆的,清瘦得如同一根饱经沧桑的苦竹。他的头颅微微昂起,深邃的眼窝里装着浓得化不开的忧伤。
草堂的环境十分清幽,高树修竹,野花闲草,小径弯弯曲曲,涧水叮叮咚咚,几排茅屋疏疏落落掩映其中,显得十分清幽别致。
据说这个草堂占地300亩,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修建的,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的古朴建筑格局,到1985年的时候,才更名为草堂博物馆。可见,就是明清时代,这个地方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场所。
据考证,1300年前,杜甫确实把他的草堂坐落在这里。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从甘肃同谷辗转到四川成都。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们一家7口在一个叫草堂寺的地方寄住半年,后来就相中浣花溪畔的一片清幽谷地了。
卜居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这个地方山水灵秀,地理偏僻,环境清幽。对于刚经乱离,无比渴望安宁生活的杜甫来说,无疑具有治愈的效果。林塘幽,少尘事,蜻蜓上下,鸂鶒沉浮……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
可是在同谷就已饿死了两个孩子的杜甫早已身无分文,那么他是如何建起这清幽别致的草堂的呢?
 
首先是有人主动送钱来了。这个人叫王十五,是杜甫的表弟,杜甫与他关系甚好,曾多次在诗中提及他的名字。如《王十五前阁会》、《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等诗中都提到他的名字。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营茅屋赀
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
“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当时王十五刚好在城里当官,听到杜甫窘迫的消息,他主动出资帮他打理。这是朋友的情谊,是亲情的温暖,杜甫非常感动,无以回报,便作诗以谢恩。
几十年走南闯北的游历经历给杜甫积累了不少人脉,在成都也有许多亲朋好友,为他筹措构建草堂资金的怕不止王十五一人!再说,柴门泥墙,草瓦木椽,不过是个简易的容身之所。本身造价自然也不高,所以没过多久,他便顺利完成了心愿。


 
草堂建成了,周围的环境急需美化。在古代,土地很廉价,而地上的园林作物还是需要一定花费的。那么并无储蓄的杜甫又是如何打扮自己的庭院呢?
一个字:讨!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奉乞桃树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水江边为满园。
萧八明是河阳县的县令,想必是杜甫的晚辈或亲密战友。在这首诗里,杜甫口气比较大,脾气也不小,不仅开口就索要100根树苗,而且还让人自己送来。不想萧县令二话没说就真送来了。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韦班是大邑县的县令,对杜甫热情有加,杜甫初到成都时,两人你来我往,游山玩水,好不尽兴。韦县令在生活上也常常接济杜甫,所以,装修草堂时,杜甫就毫不客气地问他要东西了。但这首与前一首相比,便写得含蓄了许多,而且颇有风骨,尤其是一二的对比,写出了松树卓尔不群的气质。
此外,他还向绵谷县县尉何邕讨过桤树,向绵竹县县令徐卿讨过竹子。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
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苍松翠竹,白桤红桃,如此一番众筹后,杜甫的草堂掩映在高山峡谷,花木丛林中,自想必有一番恍若仙界的景象,令人好不羡慕。但是杜甫觉得有了精神享受还不够,也得来点物质储备啊!于是他又来到了当地乡绅徐卿家。
诣徐卿觅果栽
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
徐卿是当地的一个富户,与杜甫不算至交。杜甫问他讨要的时候,用语便比较客气,用了一个“求”字,并且也没有作过多的选择,随便来点果子树便可了。
 



外装修在大张旗鼓的四处索要中毫不费力地完成了,而且似乎有了园林的雏形。那么内装潢和接下来的生活又要怎么做呢?
首先,解决得饭碗问题。大邑当时盛产白瓷碗,是一种较为粗糙的陶瓷品。朋友韦续恰好是当地县令,于是杜甫就直接写诗索要了。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君家白碗胜霜雪”,大邑瓷碗并不精致,而杜甫却极尽溢美之词,却将它描写得冰清玉洁,当然是为了让人家高兴之余,慷慨相赠啊。这点小九九,我想就是韦续也是知道的。但人家是一县之令,并不在乎那点什物,很快就帮他解决了。
饭碗有了,接下来就得解决粮食问题了。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好朋友高适。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高适和杜甫是多年的老友,早在穷游江南的时候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高适逐渐发迹,杜甫却依然流浪,此时,高适也在四川做官,杜甫就不客气地向老朋友伸手了。
“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这个要求提得直截了当,连个拐弯也不转,高适收到后,也不说二话就给照办了。
物资虽不丰沛,但基本要求已然得以满足。可是,一个“读破书万卷”的大诗人家里,怎么滴也该有些与众不同的文化味吧!于是,绞尽脑汁的杜甫又请来当地著名的画家韦堰来做个参谋。韦堰瞅瞅空徒四壁的白墙,抓起几案上的文房四宝,大笔一挥,刷刷几下,两匹四蹄生风的骏马就立在眼前,它们的足下,还有辽阔的草原……
杜甫十分感谢,当即作诗以表谢意。
题壁上韦堰画马歌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见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韦堰画的这两匹马,一匹在低头吃草,一匹在昂首长鸣。一匹恬然自得,一匹志在远方。诗人在最后说“与人同生亦同死”,可以想见,在他的心中,草堂、骏马和他自己已融为了同生共死的一体,这想必也表达了他想终老于此的决心吧。
 


公元760年,在杜甫来到成都的第二年春末,他的草堂终于宣告落成了。他的庭院并不很大,但是草木葱茏,花树繁茂。他称门前的那条小路为“花径”,称自己的房门为“蓬门”,都是与草堂极为相配的名字,显得质朴而隐逸。
堂成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稍为夸张的口吻,写出了草堂素淡青葱的林泉之景。桤树成林,翠竹成丛,草长叶茂,燕语乌飞,多么平和宁静的一幅田园风景啊!“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尾联的这句,虽然写得十分谦虚,说自己的草堂比不了杨雄的“草玄堂”,但是字里行间,依然流露出欣欣之色。 
草堂以一种极为独特的众筹方式建成了,生活也暂时得到了保障。但是,杜甫的人生却依然没有就此安顿。晚年的他基本上已经沦丧到用诗文行乞的境地,是典型的文人乞丐。他的诗,除了上述乞要外,还有乞食的,乞酒的,乞食不得而愤愤不平的,为乞得一席酒饭而极尽美辞的,不一而足。
每次读杜甫草堂生活的时候,我便常常会想起苏轼的黄州生活。他们两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都是落难而来,都在不毛之地上建家守业,都过着困顿的生活。所不同的是,杜甫草堂建成之后,四处乞要,还不忘文人风雅;而苏轼却能带领全家自食其力,靠劳动维持生存,享受精神愉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苏轼的诗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从容和豁达,而在杜甫的诗里,看到更多的是失望和嫉俗吧。
你喜欢这样的杜甫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