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二十多年建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如今他走了丨艾问

 艾问人物 2020-07-22


南仁东:“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从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现代这样,出现了文明,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的精神。”

文/李峥

每当人们仰望星空的时候,都会对无边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人类也从未停止对于宇宙的探索,2016年9月25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在我国贵州落成启用。


2017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布讣告,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先生于北京时间2017年9月15日23点23分因病逝世,享年 72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为我国天文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老人。

iAsk

如何选址?

上世纪80年代,留学海外的南仁东,看到了国外的天文设备远超过中国,从那时起他萌生了建造中国自己的射电望远镜的想法。1994年,他正式和自己的团队开始了建造射电望远镜的准备工作。

建造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选址。大型射电望远镜,所需要的地方必须要尽可能地排除外界所有的电磁波干扰,这样才能更好地接收和研究来自宇宙中的信号。


根据这些客观的要求,南仁东把自己的目光瞄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因为这里的喀斯特地貌,比较容易找出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他带着300多幅遥感地图,脚步几乎踏遍了西南山区的所有洼地。攀山涉水的实地考察之后,南仁东最终把地址选在了贵州省平塘县金科村大窝凼(dàng)的洼坑。

这个地方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2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县城。名副其实的人迹罕至,让这里可以远离各种电磁波的干扰。

在南仁东看来,这个独一无二的的地方,正好可以匹配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程。

iAsk

如何评价自己?

但是历经万难的工程选址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这是一个世界上之前没有的工程,所以有关它的论证和计算也同样十分复杂和专业。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7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项建议书,原则同意将FAST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FAST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2011年3月,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设这样一个大工程。所要面对的客观自然条件可想而知,但是年事已高的南仁东依然亲力亲为。

在当年的工程现场,你总会看到南仁东忙碌的身影。身为总工程师的南仁东,不仅仅是指挥和规划,他也会俯下身子去干活,去拧一个螺丝。对于自己,南仁东这样评价道:“我不是一个战略大师,我是一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这项工程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同样也是外人所难以想象的事情。这座射电望远镜要求反射面板要能够不断调整,以观测不同区域。但这也意味着支撑这些反射面板的钢索也要承受巨大的耐疲劳考验,难疲劳性能要达到规范值的两倍。现实要求南仁东必须对现有的钢索做出技术性的改进。

南仁东为了攻克这一技术性难题,与他的团队一起,就像爱迪生试验灯丝一样,历经多次尝试。他说:“每一次做的例行实验,我都要在现场,最终解决了问题,创造了一种新的钢索。”

在南仁东历经20多年的努力和坚持下,2016年9月FAST工程总体竣工。现在,这座“中国天眼”正在睁开自己的眼睛,环顾浩瀚的宇宙。它对宇宙的的深入探测,有助于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演化的了解。

在未来二三十年内,FAST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当它运行时,可以探索宇宙中百亿光年的微弱信号。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南仁东说,“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从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现代这样,出现了文明,就是因为他有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的精神。”

南仁东在去世后,在国家天文台的讣告中写道:“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艾问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说:

南仁东为一件事情坚持了20多年,为我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对细节的把控,和对于工匠精神的坚持,让他成功完成了这个庞大的项目。

仰望星空的南仁东敢于去想象,并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同时,脚踏实地的他也知道,要完成这一目标,必去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才可以,凭借这些最终他成功地完成了自己曾经描述的一切。所以,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设定目标和努力实践同等重要,必须都要做到。


最后,我们向南仁东先生,这样的时代人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