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贪食蛇”李书福又饿了?欲购奔驰,蛇吞象的理想可否实现? | 艾问每日人物

 艾问人物 2020-07-22


文/quincy

近日,吉利向奔驰的母公司德国戴姆勒集团表示,欲收购其3%到5%的股份(约合40亿欧元,400亿人民币)。如果这次收购成功,吉利将成为戴姆勒公司的第三大股东,成为奔驰的主人之一。

事实上,收购的传闻从去年开始就开始了。但目前仍困难重重。外媒最新报道称,戴姆勒已经谢绝了收购。原因是吉利并不是通过市场价收购,而是希望在戴姆勒折价发行新股时,买入3%至5%的股份。但这意味着稀释公司现有股权。所以,吉利目前只能通过二级市场(股市)零散收购。

但不管怎样,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贪食蛇”般的并购冲动似乎不会停下。

iAsk

和马云、马化腾、雷军同年代

为何李书福“画风”不同?

李书福1963出生于浙江台州农民家庭,属于出生于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老牌企业家中的一员。从高中经营自家的照相馆,到造冰箱赚取第一桶金,从赴海南“豪赌”房地产失败,再到冒险造摩托车、造汽车,李书福成了20世纪90年代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比起同时代的马云、马化腾和雷军,李书福更显得有些保守。他经常被划到柳传志、张瑞敏、宗庆后、王健林等这一类“老派”企业家圈子里。不仅是因为他出身于汽车制造传统行业,更因为他身上有那个年代企业家“敢赌”、“爱拼”、“野心勃勃”、“不怕穷不怕苦想致富”的典型特征。

1997年,李书福跑到台州的一个县级市临海,建了一个面积超过800亩的制造基地。这个基地名义上打着生产摩托车的旗号,实际上却在研究如何造汽车。从画图到试制到试车,李书福带着几十个人,真的造出了吉利第一款汽车——“豪情”。

但当1998年“豪情”在工厂下线的时候,吉利并没有拿到“准生证”。要知道,那时连汽车零部件都被国有汽车公司所掌控。没有政策、没有准入,一家民营公司要生产汽车,简直痴人说梦。

转机出现在1999年。当时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吉利视察,李书福破釜沉舟表决心:“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做轿车梦,几十亿的投资我们不要国家一分钱,不向银行贷一分钱,一切代价民营企业自负,不要国家承担风险,请国家给我们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曾培炎静静地听完了李书福的豪言,一句“我不反对你们造车”重新点燃了李书福的希望。

20世纪之交,中国入世,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中国汽车工业也迎来了最好的时机。有统计数据显示,1987年前后,中国汽车产量不足50万,2001年汽车产量迅速攀升到234万,排名全球第八。

李书福幸运地抓住了这个机遇。2001年吉利正式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3个汽车生产基地全线投产,迅速以豪情、美日等车型,在城市小康家庭中打开了销路。 

“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和一个沙发”、“要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由于这样的疯言疯语令李书福还得到了一个外号——“汽车狂人”。

iAsk

“吞掉”沃尔沃后

李书福为什么“又饿了”?

就在吉利刚拿到“准生证”后一年,“汽车狂人”又有了新的狂言。2002年,李书福在一次会议上兴奋地对员工们宣布:“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很多人回忆,听了这句话当时在座所有人都懵了。

沃尔沃是瑞典人最引以为傲的汽车品牌。当时沃尔沃已经被福特收购,但这桩婚姻算是“门当户对”。而吉利收购沃尔沃,则被李书福戏称为“农村小伙迎娶国际巨星”。

沃尔沃的安全和环保技术全球领先,这是最打动李书福的一点。很多人怀疑他会“杀鸡取卵”,拿了技术就走。但李书福并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的诚意。

当时,李书福向福特和沃尔沃承诺,保留比利时和瑞典的工厂,供应商经销商一律不变,保证管理层的高度独立性,并且还将提供“中国市场”这一诱人的大蛋糕。他口中描述的美好未来,终于打动了“北欧公主”沃尔沃。

工会问题是中国海外收购中经常遇到的“拦路虎”。 沃尔沃工会代表谈判时,给李书福出了一道难题——你能不能用3个词来说明,为什么吉利是最合适的竞购者?李书福当时用不太标准的英语说: “我想说的3个词就是I love you。我爱你们,我爱沃尔沃这个品牌。运营好沃尔沃品牌以及爱护沃尔沃的员工、保障员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责任和义务!”

2010年,李书福以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这是一场双赢,也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被吉利收购之后,沃尔沃抓住了急速膨胀的中国市场,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销量盈利连年走高,更接地气、更懂市场。沃尔沃甚至成为中国“两会”专用车,在后来进入中国市场的众多豪车品牌中,早早站稳了脚跟。

而沃尔沃也给李书福带来的不小的“冲击”。世界领先的安全和环保技术,标准化的体系和严格的合规,遍布全球的供应链和销售服务网络,让李书福意识到要想做跨国公司,必须融入全球企业文化。

拿下沃尔沃后,吉利的国际化道路越走越顺,尤其是在2017年,先是6月成功收购马来西亚汽车制造商宝腾近一半股权,继而以5100万英镑(约合4.42亿人民币)获得了宝腾旗下英国国宝级品牌、世界三大跑车之一路特斯(莲花)的控股权。吉利博越换上了宝腾的车标,顺势打开了东南亚市场。

紧接着11月,吉利仅仅花了1亿元就收购了美国太力飞行汽车公司的全部业务和资产。人们说,这次吉利真的要“上天”了。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世界众多知名汽车公司都面临破产重组。2013年吉利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时,欧洲经济情况一样不太好。这两起收购似乎带有“抄底”性质。但2017年欧洲经济复苏强劲。比起18亿拿下沃尔沃,4亿拿下莲花,1亿拿下太力,奔驰可能需要400亿或更多。

到了今天,李书福很少再说“卖白菜”这类的狂言了,言语中更多的是对全球市场的敬畏。这也是他那一代“老派”民营企业家的共同命运,从中国走向世界,从中国融入世界。

艾问每日人物(微信ID:iaskmedia)想说:

从收购沃尔沃,到纳入莲花,再到瞄准奔驰,很多人羡慕李书福擅长“以小博大”、“蛇吞象”、“捡漏”。但背后的逻辑绝非这么简单。

对于吉利来说,收购沃尔沃是品牌增值;对于沃尔沃来说,是脚踏实地的复兴。但对于奔驰来说,目前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更高,并不一定要借助吉利才能打开销量。如果李书福真的愿意在高位买下奔驰,就不得不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吉利目前的资金、人才、管理、文化等硬件,是否能和未来全球战略规划相匹配。

如今,中国民营企业家渐成海外并购主体 ,企业家从“有钱任性”到精准买入,从相互独立到融合发展。李书福让沃尔沃成功转亏为盈的经历,能为吉利的海外收购大大加分。但想要收购奔驰,李书福和吉利还要做得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