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岳史话】王道村严氏家族谱序 揭秘华阴王到古村史

 西岳文化 2020-07-23

王道村严氏家族谱序

文/严文龙

华阴市(县)王道村,1949年后,相继辖于华西乡、华山公社、华山镇、玉泉街道办事处。这是以区域划政的结果,即南至秦岭,西至柳叶河,北至老西潼公路,东至县城西南以内的村庄地域。但在交通不发达的1949年之前,是以交通的方便划行政区域的。南官路从王道村中穿过,王道村是柳叶河西边五方村一带村庄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所以,自古王道村隶属五方乡所辖。1949年之前,王道村与就近的仿车堡,西王堡绝少联姻,而家家户户都与五方村有着姻亲关系。

王道村位于柳叶河东侧。柳叶河西岸一块王道村人称为西坡的地方,是王道村与五方村杨家城子的共有之地。这里直至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俢地时,掩土下瓦砾极多,相传是古代一所大型建筑遗址。这里距王道村地理位置很近,但因柳叶河的缘故,毕竟交通有碍。故王道村地少,而杨家城地多。国家和陕西“离宫别墅考古队”的考古专家便把这块地命名为杨家城遗址。

杨家城遗址,遗的是什么址?专家一头雾水,说是古城邑吧,与这里出土的“长乐未央"等等瓦砾所现的皇家风范对不上号,而这里的地理位置又与皇家宫苑不可能搭上半点关系。

后来,有人从《汉书·地理志》里边查到了一句话:“集灵宫在王到村”。也正因这一句话,使有关杨家城遗址和王道村的诸多疑问似乎都有了答案。

杨家城遗址,即王道村人所说的西坡,是一个座西朝东,次第而降的地貌。东南方不到十里,是西岳华山。向东次第而降的地势和建筑,就有着向东南朝拜的意味。其地理位置,是一个可供数千人到上万人设祭朝拜的场所。而“长乐未央”的瓦砾,也正是西汉皇家建筑的证据。所以,这里应该就是考古专家一直寻找却未能确定的汉武帝集灵宫遗址。而所谓的“王到村”,就是今天的王道村。

王到村,顾名思义,是王所到过的村子。是什么王到过?它与集灵宫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汉书·地理志》记载:“集灵宫在王到村”。这至少说明两层意思。一是集灵宫晚于“王到村”。二是建集灵宫之前已有“王到村”这个村名。

古人原始性的崇拜,一般不外乎两种,一是自然崇拜,即祭天祭地。祭山即祭天,五岳崇拜即是,最高为封禅。祭地即帝王每年春天的郊祭。二是神祗崇拜。延续至今的祭祖即神祗崇拜的一种。

我想,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设想。西岳华山,是周秦乃至汉代帝王祭天的最经常的所在。在汉武帝建集灵官之前,这里就是个常用的祭台。“王到村”是“王”来时一个临时驻跸的地方。王到,最先是个陈述句,即王到了的意思。不是一个王到过一次的“王到”,而是先后多个王,到过很多次的“王到”。后来,王来祭天必须要到的地方形成了村子,就由陈述句变成了名词,王到村就这样诞生了。比如上海,原是出海捕鱼去的意思,人口住的多了,出海的地方刘家港就成了上海县以至后来的上海市。

自秦始皇到汉武帝,最高统治者皆以皇帝称谓。王到村所谓的王,大概是西周的王吧。因为到了东周,都城迁到洛阳,到华山不经过集灵宫这块地方。这块原祭台就失去了作用。到了西汉,重新定都长安,这块祭台才重被启用,发挥了以往祭祠的作用。东汉之后,都城又迁到洛阳,延熙八年集灵宫就移到大约现在西岳庙的地址了。

如此来推测,王道村的历史不仅古远,而且古远得有些惊人。若从西周结束的前770年算起,也该有两千八百年的历史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件小事。我家西边城墙外的半墙上,长有茂盛的酸枣刺。一到秋天,那红都都的酸枣,着实可爱,看着眼馋。发小们就打着酸枣的主意,但那是设有办法摘得到的。年龄最小的我,居然自告奋勇地拿起一根长竹杆,站在城墙上毫无畏惧地打酸枣。两丈高的城墙,下面还有七八尺深的城壕呢。

城墙上打酸枣,从来都没人干过的事。现在想起都后怕,而我那时也只不过十岁,都是瞒着大人干的,很多事情,都不知道什么叫害怕。

这件特殊的经历,使我每到一个地方,都爱观察城墙。除过我们村和魏长城,我没有见到哪里的城墙是长酸枣刺的,更不要说是茂盛的酸枣刺。包括县城墙,也包括西安城墙。

后来,当我从电视上看到甘肃秦长城的遗迹时,我才恍然明白了,城墙半腰要长出茂盛的酸枣刺,没有千百年以上的历史是不可能的。

地方历史文化,常常有着神秘的迷人的魅力。我记得自小爷爷常念叨村上城隍庙的殊胜。王道村有座城隍庙,在城外西北角,占地六亩六。庙门阔大庄严,门口两边的两尊大青石狮子气势威严,大门前有口大涝池,石沿半围,气象不凡。庙内有戏楼、腰殿、上殿及东西厢房。柏树密布,树冠参天蔽日,阴阴森森。城隍庙神法身高大,气宇庄严。爷爷说庙神法身比县城内城隍神还要高大,占地比同州府城隍庙还要大很多。爷爷的话里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这样的一座城隍庙,没有人说得清它的来历,什么时候所建,为什么而建。有人约略记得庙里腰殿的大梁上有乾隆字样。

一个村子的城隍庙,建制却是如此的恢弘。这与常理是相悖的。但是,当我们理清了“王到村”的历史渊源之后,事情的原委也就有了大致的眉目。

城隍,是上古就有的名字,即一座城的守护神。从“王到村”古远的历史来说,城隍庙也应该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朱元璋建明之后,确五岳,定四水,也规定城隍只有县城才能有,确定城隍庙神职责是管理阴界鬼神的与县官同级别的阴官。

王道村的城隍庙,非明代所有,当然也不遵明代规定的建制。据老人说,庙里的柏树密密麻麻,最大的要数人合抱,才能合围。没有一千多年,柏树长不到这么粗。王道村人过去有个歇后语:城隍庙里的柏树——没数。即谁也数不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庙内还有柏树百十余棵。威威赫赫,甚为庄严。文革前几年,据说大约是1963年,为重修大火烧掉的戏楼筹资,一次性砍伐殆尽,古庙的神秘意味,从此尽失。

王道村的历史,与城隍庙的存在是一段佳话的左右印证。今人还清楚地记得,庙里的建筑与庙的面积是明显不相称的,可以想象。庙里原有的建筑群,与庙址一定是相称的。一般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庙宇建筑,寿命就是二百年左右。简陋的民房建筑,只有二十年就得翻修。古老的城隍庙,因“王到村”历史的不同一般而显耀。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庙宇几经倾颓毁圯(yi),后来再盖就不一定依原建筑了。而庙里的柏树是不会变动的,它们的生长记录着古庙的年岁。尤其在明朱元璋对城隍定制之后,王道村城隍庙不可能再恢复原貌。这就有了王道村城隍庙地大殿小建筑明显不相称的结果。

村城隍的存在,王道村不是个案。在华阴,据说还有几处村子都有城隍庙。但你仔细考察,这些村子一定是很有历史的,其城隍庙的最早的建筑,也一定在明朝之前。

为家谱写序,似乎没有必要说这么多的仅是探讨村上历史的闲话。但胞弟在追寻本姓严家的历史渊源时,上至周秦而涉汉唐。博引甚多,恢弘有味。那么,述说村史的远古就甚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了。

当然,今天王道村的严姓家族,未必就是胞弟所说的周或秦支族衍出的严姓余脉。但我们既说不清我们祖先出自何严,又怎么能断定我们就不是其中的那个严呢?中国人尤其是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故土难移的秉性。在经过几世几代的辗转迁徙之后,又重归祖宗念念不忘的旧地,是常有的事。说不定周秦时我们的老祖先就在这里,而在几百年前我们的近祖又回到故地。

对于村史及其家族史的探根问源,是饶有意义也是很有趣味的事情。这样可以增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因而我们有了文化的自豪感和历史的尊荣感。用现代化的一词来说,就是“文化自信”。尽管,有很多问题,我们永远也弄不明白,但我们乐于探究。

王道村什么时候由“王到村”而易名为王道村的,我们无从得知。据上辈人相传,王道村原有四姓,王、赵、苏、严。

王家在民国初年就绝了。赵家在1949年后仍只是一家。苏家算是村里的鼎盛之家,在清朝早年,有个红岩村孟姓女婿(排行为二)与家人不和,来丈人家寄住,苏家给房给地,待如亲子。不料这女婿贤能治家,竟反客为主,家业兴盛,后代繁衍甚是兴旺,成为王道村第一大姓。严姓为第二大姓。王道村只有孟家和严家有祠堂,年节皆隆重祭祠。

王到的荣耀,秦汉的远去就已洇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唐宋儒学兴盛后,孟子的王道思想,更符合老百姓的文化心理的需求。“到”其词也不雅,易“到”为“道”,是文化选择的必然。也许,与孟姓人口的繁衍有关。祖先圣人的王道,毕竟是儒家文化一个标志性的社会理念。孟姓人为主的王到,移花接木到王道是顺理成章的事。

有祠堂就有祭祠,有祭祠就有辈份排列,就要有昭穆之别,就要有家谱族谱。

据老人说,家族原是有谱的。每逢祭祠时拿出来要用。人民公社时,祠堂都没收归公产了,祭祠没有了,家族谱系也就散失了。前些年,族兄们多人积极督促重修家谱,一直未果。去年严家祠堂重修落成,重修家族谱也随即而行。胞弟富余近年来致力于地方文化历史的搜集研究整理,多有建树。于家谱重修,也颇为著力。前不久我回老家,族兄启会陪我拜了新修的祠堂,祠堂由族兄崇娃(佳会)常年看管。祠堂整饬(chi)而洁净,虽不阔大,却不失庄严,恭敬之心油然而生。临走之时,弟把一册草成的家族谱交与我,要我为文作序。

凡大德之家,必重视祭祠祖先。曾国藩曾严戒子孙,祭祠祖先必严肃恭敬,虔诚恳挚。选最好的食物,用最好的祭品。重视祭祠先祖,不仅是不忘养育之恩,更是继承勤孝诚信,温良俭让品德的表证。

有曾国藩的严训,曾家后代,人才辈出,遍及政治、外交、科技、教育各界。难能可贵的是,曾家后代子孙,至今几无一不肖之徒。

王道村严姓家族,祖上为笃实农家,不算书香门第,更不是名门望族。但诚心待人,勤善为家,戒饬子孙向善尚义。故今天也算兴旺发达,贤名有滋乡里。族人多有慰望,不敢说为祖先增光,但至少不辱没乡里。

堂侄浩祥,曾为玉泉初级中学校长,深知一个家族,最重要的是教育,嘱我一定为祠堂撰一副对联。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被先人浓缩为十个字:忠孝廉耻勇,仁义礼智信。就以此为教,撰一副有教后世来孙的对联,作为本序的结束吧:重祖德多积厚德遗后世,敬圣贤常行贤孝戒子孙。

   是为序。      

                     文龙拜文                  

2018年6月23日 

作者简介:严文龙,本科,宝鸡师范中文系毕业,陕西华阴市华山镇王道村人。曾在《华商报》社任副主编,在《陕西美术》任执行主编,在《当代画坛》任主编。发表作品百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