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小明】华阴迷胡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西岳文化 2020-07-23

华阴迷胡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文\孟小明

华阴迷胡是一种曲联体结构的地方戏曲,自古就在民间流传广泛,老少妇孺皆能哼唱,属于喜闻乐见的特色民族文化艺术。初期,主要流行于华阴、华县一带,后扩延到陕西关中道、陕北及周边省份,为陕西第二大剧种。

早期的迷胡(俗称曲子),主要是家戏和地摊子清唱,伴奏少则仅一把三弦,多则加上板胡、瓦子等。即一人或数人或站或坐在一起,有单唱、对唱、说唱、连唱、合唱等,演唱时无大动作,仅带点眼神和手势。曲调格律多是由“月起月落”、“背起背落”、“先背后月”、“先月后背”的演唱模式贯穿始末,是由民间的情歌、樵歌、童谣、小调发展起来的。后发展为庙会,因演出时腰系竹编纸糊马具,跑场招徕观众,又称“竹马”。其高台演唱,据说始于清嘉庆年间,初与秦腔梆子、乱弹同台演出,盛况空前,博得胜彩,名曰“风搅雪”。

迷胡曲调缠绵、抒情味浓、喜怒哀乐、感染力强,使人听之入迷,故而称“迷胡”。相传一代名老艺人“油巷升子”(孟广林)在上世纪30年代念曲子非常出名,善弹能唱、多才多艺,唱的旦角戏《探情郎》、《两亲家打架》等节目嗓音清脆、声情并茂,深受华阴华山及周边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1929年腊月的一天,孟老随同乡邻从老潼关买菜回来,戏瘾大发,伴随着叫马车子的吱叫声老先生唱起了拿手好戏《探情郎》。

一位回吊桥的车夫正好跟在后面,跟着听着,不知不觉入了迷,过自家门口时也没停下来,一直跟到沙渠桥,待曲儿唱完方醒过神儿,再回头,早过了吊桥街,尴尬至极!当得知前面唱曲儿的是华阴庙上的“油巷升子”,车夫油然生敬,赶紧上前感慨万分地说:“嘹!曲子念得就是嘹,把人听得入了神,迷了路,曲子真是好听,名不虚传!好!嘹!”。加之华阴各乡村业余班社传唱跟风,一时在民间流传着“油巷升子观北斗,姚村串胡自来走,梁家庄喜娃再没有的民谣。南洛村炳建、北社东森、段村狼嘴、参娃、麻子、郭罗、土洛坊长河“等名艺人层层辈出,据说“迷胡”的命名也和类似的典故有关。

华阴迷胡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高台演出去掉了瓦子,加上鼓板、铜器,把三弦和板胡做了座次调整,加上二胡、抖胡、扬琴、笛子、阮等民族乐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先后增加了大提琴、小提琴、圆号、小号、长号等西洋乐器。迷胡曲调由简到繁,唱腔刚柔细腻,抒发剧情自然,可以说,华阴迷胡的发展,是民族戏曲薪火相传不断丰富的缩影,是我国多个民族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从上世纪50年代的曾刚、张长兴,70年代的黄瑞龙、冯华民,到80年代的杨福勋、阎宏昌等迷胡音乐人,不断挖掘整理,查清华阴迷胡唱腔曲牌151个,演奏曲牌36个,伴奏曲谱19个,对“岗调”、“采花”、“紧五更”、“银扭丝”、“说道情”、“太平调”等多个调式加以改良,成功的对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很好的配合和烘托作用。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扶持迷胡,使“建国前原有职业班社竟无一留存”的迷胡焕发了青春。1956年,华阴新中社演出的迷胡戏《杜十娘》、《张莲卖布》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曲戏观摩演出,一炮走红,轰动省城。华阴政府因势利导,采取措施成立了“迷胡训练班,改新中社为华阴县迷胡剧团。至今有了一支继承和发展华阴迷胡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上世纪中下叶,可以说是华阴迷胡的鼎盛风光时期。华阴迷胡剧团排演的迷胡戏《海港》、《红心朝阳》、《飞雪迎春》、《血泪仇》、《葫芦坝》、《如今村里的年青人》等,在三秦大地名噪一时,涌现出雷开元,卫赞成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一些优秀青年演员也脱颖而出。而后,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华阴迷胡虽说没有大的排演动作,但值得的一提是,华阴迷胡剧团的看家戏《李亚仙》2000年被录制光碟出版发行,渭南市剧团排演的迷胡戏《五味十字》、《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台中省获奖剧目中,仍有华阴迷胡剧团人的参与。这两个获奖剧目的轰动效应,将华阴迷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华阴迷胡始于明清,盛行上世纪。在过去的岁月里,有她骄傲和辉煌的历史历程,传闻颇多,有史为鉴,一贯的发展都是紧随时代步伐的。众所周知,全国的稀有剧种不胜枚举,但各地都讲求一个“特”字,新时期人们最大的文化需求量是“短、小、快、”与“乐而精”的简单节目,

华阴迷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断定它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凡从事和热爱华阴迷胡的人勿等闲视之,都应行动起来。

今身先士卒,认为华阴迷胡的传承和发展应在“五个一”上下功夫。

一、建一种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参加的班子,调研摸清迷胡的底子,建立特效机制,做大做强“华阴迷胡”生存共赢的发展空间。认真传承;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整合资源深挖潜力;注入新鲜血液;使其以向队伍精良化,管理科学化,经营灵活化,演出规范化转变并迈进。

二、设一笔基金。华阴迷胡列入国家非遗,中、省自然拨付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但这仅限用于保护和抢救。若完全依赖财政,显然不实际,也与文化改革唱反调。但如果能由政府带头拿出一笔资金,再加上从有识企业单位(如华山旅游、索道公司、大型企业或商家等)各投入一批资金,同时也不排除个人捐资,用这几笔钱建立一项“华阴迷胡发展基金”,这样,就可以满足迷胡事业的发展所需。

三、办一所基地。迷胡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后继有人。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终将成为一句空话。参考民办艺校的经验,可组织专业艺人,开办迷胡培训基地(现有演唱迷胡的优秀民间艺人也可融入),政府和社会再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投入,定会成功地培养出一批精湛的迷胡新人

四、搭一座舞台。严格的说,位于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包括华山景区)没有一座真正意义的演出舞台。如果能建立一所固定的、时尚的综合演艺场所,使华阴迷胡真正拥有一席之地之台,倾力打造新、鲜、奇、特节目,相信会为华阴华山增添亮丽夺目的新感觉。

五、排一批新戏。华阴迷胡“腔调迷人,韵味十足”,曾有“行者停齐步,耕者放下犁,妇者误开灶,孺者忘其习”之说。但目前,却没有一个品牌戏。当然一出品牌戏的打造,没有优秀的主创人员,没有足够的支撑是不行的。可如果换一种思路,采用“企业筹划、商业运作、合伙出资、市场营销”的模式,即组建一个新型的股份制演出联合体,以华阴华山鲜活的传说故事和著名典故为创作编剧核心,排出民众喜欢、游客喜闻乐见的品牌戏,快步跨入我市提出的打造国际山水旅游文化名城的战略行列,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益双丰收。

华阴迷胡,凝聚着有识之士无数年来的心血和汗水,也是继上世纪中叶迷胡焕发青春后孕育成熟的必然产物。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全面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投入,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标志着华阴迷胡将会迎来一次大的跳跃。如今,艰辛且责任重大的传承任务与发展契机牵动人心,为此也助份热力,把心中话一吐为快,将激清、思考与想法融入其中。旨在借改革之风,扬迷胡之帆,并坚信只要努力,华阴迷胡一定会大放异彩,成为华阴乃至陕西的又一张特色名片。


作者简介:孟小明,陕西华阴东路迷胡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力于“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普及与推广。2013年获得华阴“老腔牌”国家专利两项。其公司拥有精湛的省市县三级院团组成的专业创作,表演团队。可承接大中小型综艺演出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