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宁】 一千多年前的华阴——全国经济峰巅之地

 西岳文化 2020-07-23

启封汉华仓

文/关宁

 当飞奔的车轮碾过无数的历史尘埃,越过新千年门坎的时候,我在大地吐绿、草长莺飞的季节来到凤凰岭上,去寻觅西汉华仓的踪迹。

 数千年的历史刮起的阵阵风尘,将西汉华仓盖得严严实实。但被挖掘得满目疮夷、起伏不平的黄土高台,挺受着千载的寂寞与无奈,似乎急切地向我表述内心的不平。一个个洞穴,迎着八面来风,又像无数个窗户,向我敞开久闭的心扉,诉说着千年的骄傲。

 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疾呼:汉华仓,我来了!

 我将目光首先投向关中漕渠。

 这是一条了不起的漕渠,曾跨越五县300余里,承载过千帆百舸,但由于长期泥沙的淤塞,如同一条蛇的蜕壳,留下微不足道的痕迹。现在怎么也看不出它有什么奇妙之处,但它可与举世闻名的大运河相媲美。

 世人多知道大运河,岂不知,大运河与它相比,只是它的晚辈。关中漕渠存在了一百多年,始终是西汉京师供给的大动脉,它不仅勾通了关东与京师的联系,也灌溉了沿途数万亩良田。汉武帝在一定程度上因它而造就了盛世。而大运河的开通则是隋炀帝的心血来潮,这个令华阴人为之汗颜的华阴籍的暴君为江南一游,不惜巨资,不惜人力,开凿大运河,弄得怨声载道,虽然客观上沟通了大江南北,但彩船南下、彩旗飞舞之日,便是他国破命亡之时。大运河成了他亡国亡命的催化剂。

 掀起尘封的记忆,我不禁惊叹于这个配套工程的完美。国强民富的汉武帝时代,随着京都人口的骤增,素有“天府”之美誉的关中,所产粮食却远远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京都的需求。填不饱肚子何言称雄,汉王朝便把眼光放到关东,决定从关东调运一批粮食以供养京都。但迢迢千里,并非举手之劳,如何调运,成了摆在朝廷面前的一个难题。这却难不倒汉武的能臣,郑大司农的一句话便开了漕运历史之先河。据《汉书.沟洫志》言,武帝元光初年(前134一前129)大司农郑某曾上言“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里,径易遭,度可三月罢……”聪明睿智的汉武帝也许早已看到这一点,此言正中下怀,于是便令著名水工徐伯“率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渠成后,流经今临潼、渭南、华县、华阴,直到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长达三百余里,使渭河的回运时间缩短一半。

 关中漕运并不是一列直达快车,伴随着运输量的增大,要把关东之粮从黄河的大船上运至渭河口进入漕渠必须换船,建立适当的中转站显得尤为必要。选择条件自然要便于转运、储存和离渭河较近之地,这凤凰岭又一次得到历史的青睐,华仓便在这理想之地建成了,成为水路码头。这个水路码头是何等的重要,汉武帝特设船司空县,建船司空城,为管理船运之衙门,委派一名张太学士为终身官员,于是双泉的村民自称是张太学士的后代。不难想象,这水路码头昔日曾是何等的繁华,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漕运之上,更是百舸争流,往来如梭,成为京师供给的一条大动脉。

 正如日月争辉一般,关中漕渠和西汉粮仓形成完美的配套工程,也许正是这阴差阳错,汉武帝将昔日华阴的经济推向了峰巅,让双泉的美名远播天下。

 三国演义的开场白“是故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道得好,改朝换代不仅使万骨枯,而且使地面上的建筑物毁之殆尽。于是重筑重毁,便成了中国历史不成规律的规律。西汉粮仓也未逃脱如此厄运,在你争我夺中消亡了。

 汉华仓,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粮仓,身旁还沉睡着有史最早的漕运,经过一百多年时间,随着东汉政权的建立、京都东迁和漕运淤塞难以为继而最终废弃了,但透过历史的风尘,我依然能领略到昔日华仓的风貌:一道高大的围墙,将一组组贮满粮食的仓房紧紧地揽在怀中,一座仓城,吊楼夜斗,守仓之士顶盔明甲,防卫森严。

 与船运量相对应,数百万石之粮要充塞其中,这使仓房不能不多,不能不大,根据考古队挖掘的资料,作为主建筑的一号仓给世人一个惊叹,该仓东西长62.5米,南北宽26.6米,总面积1662.5平方米,设有三门,比迄今发现的林格尔汉墓壁画中所绘的繁阳县仓及幕府仓的规模还要宏伟(门的多少很能说明仓的大小,繁阳县仓只设两个门,幕府仓设一个门)。主仓大还罢了,其建筑风格更具特色,在主仓周围罗列数个小仓,仓房大小各异,贮藏品种不同,这使我不由想起诗圣杜甫咏华山的一句诗“西岳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谁能说华仓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西岳华山的创意呢?

 如果把华仓仅仅看成是一个普通的粮仓群,那就大错特错了。正是华仓和漕运才给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硙峪只因当地民众多以磨面碾米为业,才获此名称,那磨沟河便是昔日当地居民用水磨磨面的见证。由于有了守仓士兵的操练,才产生了双泉独特的民间艺术――素鼓。也由于有了漕运船工的号子,而创造了双泉独有的剧种――老腔。

 我就像一个顽童,戳破历史的窗户,好奇地窥探着,打量着室内琳琅满目的一切,但历史只给我一道缝隙,使我无法看得更多更多。

 西汉粮仓与关中漕渠就像断线的风筝飘逝在历史的星空,化作渺茫的星辰,当走了很远很远的人类蓦然回首时,只能看到它们在遥远的天际闪烁着清辉。虽然众多的寻觅者不时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着,但捞上来的只是一些文明的碎片。

谁能组合这些碎片,将它还原成原来的模样?

选自《远逝的凤凰》


作者简介:关宁:字致远,陕西华阴人,著名华山文化学者、西安交大城市学院客座教授、易道书画家。多年以来一直从事华山文化、国学、易道书画方面的研究,主要作品《远逝的凤凰》、《岁月流痕》、《山水之间》、《华阴文化解读》、《华山品易》、《破解人生的密码》、《华阴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