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凡】难忘的票和证

 西岳文化 2020-07-23

文/芜凡

难忘的票和证

江边人

我的童年时期,没有票和证,将无法办成事。别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要票,就连出行乘车吃住也要证明和粮票。

凡经历过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的人都知道,老百姓的生活必须品是按计划分配,凭票供应,几乎每家每户都离不了粮油证、燃油证、日用商品供应证和各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粮票、布票、煤油票、肥皂票、副食品票……

所有这些都是按人头定量发放,凭票凭证供应。而象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这些高档紧俏商品的票,只发到单位,由单位安排,或抓阄或轮流,才能使你拥有票证的使用权。


清晰地记得,有次,妈让我去买火柴、肥皂,到了小店掏票时,左找右寻找不到,哪晓得忘记带票,只好回家讨票,再去买了东西回来。还有一次,把盐票弄掉了,在来回途中找了几趟,幸亏找到了盐票,买了盐回来刚跨门,妈嚷着:“等你买盐烧菜,等得急死人,你干嘛去了。”我只好低头不作声,生怕挨打。
    
那时有位远房哥哥娶媳妇,女方非要一台上海蜜蜂牌缝纫机,否则不嫁。我那叔叔阿姨,千方百计地找亲托友寻关系想搞一张缝纫机票,花了一年多时间,好不容易找到在外地的姓下叔伯,凭他在中学担任校长的人缘关系,他还是托别人,才弄到一张上海蜜蜂牌缝纫机票,但短期要等半年,长则一年才能买到货,只好耐着性子慢慢来等。


半年之后终于愿望实现了,买了一台缝纫机,也使他俩喜结良缘了,姓下叔伯,中学校长作为喜宴上的特等贵宾待遇,坐在上方首席座位上。

村里有个王阿姨到县城走亲戚,亲戚送给她一块“肥皂票”和二两“煤油票”,她感激得不得了,让去县城上学的儿子带些鸡蛋、黄豆等物品给亲戚,表示感谢。她欢喜的逢人都唠叨亲戚多好多好,送了“肥皂票”、“煤油票”给她。

那时由于物品严重匮乏,根本谈不上市场经济的流通,反而各地严格执行购买物品的限制。安徽的票证到江苏无效,甚至有的地市县公社之间也有票证限制。新港公社的肉票到横山公社无效。唯有全国粮票才能全国各地通用。

不管因公因私外出的人,首先要持介绍信和粮油、户口本到本地粮站兑换粮票。在本省内兑换本省通用粮票,赴外省就要兑换全国粮票或该省内通用的粮票,兑换数量也受严格的限制。


那时我听说,村上一位长者,在公社工作,因工作需去江苏办事,好不容易兑换了十斤全国粮票,途中不慎丢失了五斤,只好抢时间办好事情,提前返回,否则,因无粮票,没吃的,而无法办事。

有个星期天,村里婶婶叫我陪她去县城我二伯家,想拿米换点全国粮票补贴给在郑州读书的儿子。我二婶知道我们来意后,深深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她托人在粮站兑换了拾斤全国粮票。后来村里婶婶为了感谢我二婶,不仅给了兑换粮票的拾斤大米,还再加送了一只鸭子和鸡蛋。二婶又给了她肥皂票,表示答谢。她回村后逢人就讲全国粮票之喜事。

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的典型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国民经济逐步繁荣,各种票证也逐渐退出市场,走向全面市场经济,当时时髦的票证,如今已成为人们的收藏品了。


作者简介:江边人,笔名芜凡。已退休,喜欢阅读,常常在文字中游玩、取乐。有短短文字见于杂志、报纸、网络文学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