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成现 | 路遇移民

 昵称H23GDUT4 2020-07-23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路 遇 移 民
文|赵成现

那天上午从襄阳转车后,对面坐着一对年近七十的老夫妇。听口音,觉得是老乡,就随口问他们是哪里人?

老汉虽然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面带微笑回答着:以前是淅川的,移到邓县十来年了。

哦,是淅川哪个乡的?

来邓县时是香花的,但是以前不在香花住,是李官桥的。老人一边说一边笑:我们都移够两回了。

老人说,1958年,上级决定修丹江大坝,住在李官桥的人成为第一批移民。

那时我才七八岁,整天跟着爷爷屁股后在李官桥的大街小巷跑来跑去。你是不知道,当年的李官桥可热闹啦,比当时的淅川县城还要繁华——

李官桥从北到南四十多里,是千年的丹江冲成的一个小盆地,土壤极其肥沃,只要不发生水灾,年年都是好收成。李官桥连接着河南、湖北、陕西,水旱两路四通八达。街上有清真寺、火星庙、药王庙、陕山会馆等十几处古建筑,还有一个四五十亩大的广场,广场内有一个能够容纳一千多人的大戏园子。街上的粮行、染坊、山货行、油坊、酒坊、中药坊、茶馆、旅店等应有尽有。


当年,国家决定修丹江大坝后,李官桥人没有埋怨,依照国家的安排,大部分都移民到湖北钟祥的大柴湖。记得当年有一个顺口溜:割罢麦,打罢场,收拾收拾去钟祥。我爷爷领着我父亲也坐船去钟祥大柴湖一趟。据说是去看国家给盖的房子,但是回来后,又听说可以就近投亲居住,我们一家就没有去钟祥。这些年,住在大柴湖的淅川人有一二十万,为方便他们回来走亲访友,天天都有从大柴湖发往淅川的班车。

1967年吧,丹江大坝修好了,李官桥全部被淹没在水底,曾经繁华李官桥再也看不到了。我们当年投亲到香花,因为香花地头广,也不在乎多我们一家人。五十年间,我爷爷,我父亲都留在了香花,也算留在了老家李官桥。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动工,我们居住的地方又将被淹没。政府安排我们来邓县,虽然难舍难分,但是为了国家,大人小孩没有怨言。五十年前没有去钟祥,想离家近一点儿,这次来邓县也不远,随了一家人的心愿。

老人一说就有说不完的话。

我又问,到邓县习惯了吧?

习惯了,来邓县有新房子住,有一亩三分地种;又靠街边儿,出来进去很方便。就是宅基地有点窄,以前在香花,宅基地宽敞,自己养个猪呀,牛呀有地方拴。现在不行了,就一个小院落,养个鸡就会熏着左邻右舍。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就咱这老家伙在家里,养那些牲口也照护不下来;去年,土地也流转了,孩子们也不让养,清清静静地过一天是两晌。腰里别个弯弯棍儿,快活一会儿是一会儿。

坐在老人身边的老太太也笑了:你快活过几天?

唉,大叔,你们来邓县了,那你们的坟地淹了吗?旁边一个旅客突然问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儿。

老人说:有的淹了,有的没有淹。当时国家也让迁坟,新的移民村也有公墓。但是,只要水淹不住,人们还是不想迁,想留个念想。逢年过节还可以回去上上坟,看看曾经的老家。如今,到处都是水泥路,家家都有小轿车,来来回回很方便。

大叔,你们这是从哪里回来呀?过道那边一个人看老人高兴,也来凑热闹。


从葛洲坝,我妹妹的儿子国庆节结婚,去吃喜酒,住了一个星期。当年我妹妹嫁给了一个水利工程师,就安家在葛洲坝了。

老人满脸的幸福感,老伴也眯着眼睛笑。

火车飞速前行,一个小时的路程似乎很短,眨眼间就到邓县了。下车前,老人接到孙子打来的一个电话,说要接他们。

老人说:不用了,我与你奶奶下火车后,想在邓县看看,下馆子吃个饭,坐公交车就到家门口了。

走出火车站,老两口很快就消失在南来北往的人流中。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赵成现,河南邓州人,民俗文化爱好者。著有散文集《留住逝去的乡愁》与诠释二十四节气的散文集《春夏秋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