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阅』苏轼的家国情怀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23

苏轼的家国情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诙谐幽默,是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作为一名古代士大夫,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他直言敢谏,是非分明,由于愤世嫉俗而致命运多舛,曲折的人生经历抒写了一曲赤子般的家国情怀……作者︱玄同

苏氏三大家

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四川眉山一个山清水秀的庭院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现年二十七岁的苏洵得知儿子降生的消息激动万分,喜极而泣。自从第一个儿子夭折后,这个初生的婴儿便成了这家的长子。苏洵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给他取名叫轼。轼是古代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苏洵为他的长子取名“轼”,希望他像轼之于车一样,成为皇帝的倚仗,国家的栋梁。

四川的居民,自古以来就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恃自治的精神,他们像偏远地区的居民一样,保持着一些古老的风俗文化。眉州人好学,雄辩,强悍。苏轼的父亲当时是一位失意书生,正处在人生的低谷,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苏轼的爷爷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当地流传甚广的一个故事说,苏家当时住在乡间,广有田地。苏轼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他却以米换谷,在自家谷仓中存了三四万石稻谷。别人不知道他何以如此。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先给他自己的近族近亲,然后才轮到他妻子的娘家人、再后给他家的佃农,最后给同村的贫民。这时别人才知道他当初为什么广存稻谷——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看来,苏轼嗜酒为命和乐善好施的性格,是苏家基因里的应有之义。

苏轼出生时,苏洵的弟弟、内兄还有两个姐丈,都已科考成功,出外为官做吏。苏家成了当地官员经常拜访和京官赴蜀必经之地,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苏洵个性极强、天赋极高,他深受刺激,含羞带愧,决定一心向学,发奋图强。《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苏家是小康之家,苏轼学习既不需要凿壁偷光,也不需要囊萤映雪。苏洵不但为苏轼和后来出生的苏辙请了奶妈,还请了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晚辈高声朗读经典,长辈倚床而听,一唱一和,自得其乐。整个家庭书声朗朗,图书满架,书香味愈来愈浓,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少年生长发育。

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父亲晋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一天母亲教孩子后汉书中《范滂传》一章。书上记载后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阉宦之手,当时书生儒士纷纷反抗暴政。因为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走狗小人,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竟不惜冒生命之险,上书弹劾奸党。改革与抗议之声,此起彼落,调查与审讯之事,层出不穷。当时学者与太学生辈,在朝廷圣旨颁布之下,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正人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当时朝廷大肆诛杀范滂的诏书下来后,范滂不但不逃,还自己立刻赶到监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想要挂印和范滂一起逃亡。郭揖说:“天下这么大,你何必还要在这里不走呢?” 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事连累你,又使的我的老母亲流离他乡!”他的母亲和他分别时,范滂告诉母亲说“弟弟范博是一个孝敬的人,他可以赡养你,我跟随先父去了,是死得其所的,母亲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前辈李杜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好事是很难兼得的!” 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他回头对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感动得留下眼泪,这一年范滂年仅三十三岁。

母亲讲完后,小苏轼眼含热泪,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家庭的熏陶和母亲的敦敦教导,在苏轼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刚正不阿、一心为国的种子。

幼年时的苏轼即显示出聪慧过人之处。苏轼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中既能看出十岁儿童的顽皮,又透出哲人般的深思。当时的宋代,读书入仕是年轻人唯一出人头地之路。苏轼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他在刻苦记诵的同时,将必读经史诗文逐字抄写,藉此练习书法。为他日后成为文学家和书法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有八百道圣旨,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这类文字,苏东坡写来轻而易举。苏东坡去世后,另一个洪姓人接替他的职位。他对自己的文才颇自期许,他问当年侍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说:“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老仆幽默的回答,令人莞尔。

1057年,苏东坡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三人启程赴京赶考。考试当天,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藉以防止纳贿或询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闺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一0 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他那时才二十岁。四月十四日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了“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即足以关乎一学人之荣辱成败。当年一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的意见。试想一想,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的话,那该有何等的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后来苏东坡果然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同时,苏辙也高中,苏洵被推荐免试。苏东坡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氏三大家,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文章写在大地上

苏轼的从政之路起起伏伏,跌宕不平,总起来说是三起三落。一起:步入仕途。苏东坡20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考中进±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风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人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一落:大难临头。l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03天,这是历史上标准的文字狱。乌台就是御史台。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由于宋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把苏东坡贬到黄州。二起:东山再起。l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l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祜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l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l089年7月至l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l年零7个月。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三落:一贬再贬。l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打击元佑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现在海南岛经济发达,古代却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

伴随着苏东坡的三起三落,他的思相也由理想主义逐步趋于现实。年轻时的苏东坡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以天下为己任。而中年以后的苏东坡不追求政治,因受皇太后的垂爱而为政治所追求,颇为有趣。苏东坡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他为“人应当有不同意权”而奋战。他指出朝廷官员都表示同一意见,或因怕开罪于人而避免表示意见,皆非国家之福。君臣当表白自己的意见,如此于人于事,方有助益。他所力争的第一项是“广开言路”,他所向往的是唐太宗时的开明政治。他若生在今天,一定会为言论自由而战,为强大有益的舆论而战。他指出 “人虽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马。”但是文人若不能独立思考,无批评的勇气,言论自由也终归无用。

苏东坡单枪匹马,只身独自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当时科举废驰,冗吏充斥。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但是在苏东坡时代,引用亲族之风已经盛行。有好多外省来京的考生,由朋友亲戚的推荐,不用在京参加考试,便可以获得官职。每次考试若选三四百人,总有八九百人是不经过考试的。礼部就可以推荐免试生二三百人,其他还有由兵部和皇家关系推荐的。他这种政治理想,和者到底会有几人呢?

苏东坡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历史上由治到乱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倡导变法图强而闻名于世。宋朝承五代残唐纷争杀戮的五十年之后,一直没有强盛起来。而且,西夏、契丹(后来称辽)、金,不断侵略中国的边境。中国与这些北方部落短期交战之后,用金银绸缎换来换来短暂的罢兵言和。这就使国库财力大量外流,国内行政松弛泄沓,政府经费则捉襟见肘。王安石自命为财务奇才,他实行变法的目的是实现国富民强,动机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烈,超过了当时的社会承受程度,没有得到大多数官僚阶层的支持,广大民众非但没有受益,反受其害。

王安石要把他那么激进、那么极端的制度付诸实施,必然不顾别人的反对,强行推进。于是司马光、韩琦、富弼、欧阳修、范仲淹等一批元老重巨被排挤出朝廷。政局极其动荡,正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苏东坡不顾个人得失,给神宗皇帝连上三表,论辩是非,引证经史,以畅其义。苏东坡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拥护,为帝王者不可不知。苏东坡仅以青苗法为例,痛斥王安石的变法已导致天怒人怨,民怨沸腾。这一项措施本身确实不错,但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这种贷款必然会变成摊派式的强迫贷款。每家都得向官家借债,每一期三个月,每个人在一期得交付百分之三十的利息。这种贷款对贫民危害很大,若本利不能缴还,必受牢狱之灾。农人在无力付强迫的青苗贷款和利息之下,卖妻儿而逃亡,为他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把财产典卖。县镇监狱人满之患,每一县政府都有查封的抵押品和没收的财产,法厅也讼案充斥。朝廷这样失政之下,即使没有外族侵入,任何朝代也会灭亡的。

苏东坡这样做的结果,像他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王安石与苏东坡私交本来不错,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多次拉拢苏东坡,想得到苏东坡的理解和攘助。苏东坡也知道皇帝的变法决心,但他刚正不阿,对事不对人,看到政治弊端必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苏东坡在《贾谊论》中,批评贾谊不自量力,不知等待,急躁冒进,最终含恨而死。但是知易行难,苏东坡又何尝不象贾谊呢?明明知道变通逢迎可以邀宠,但仍然直言敢谏导致外放,这也可以说是苏东坡之为苏东坡的原因吧。

苏东坡在外地长期从政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他的为民情怀。在杭州、徐州、密州等任上,苏东坡想方设法减轻新法对民众的伤害,兴修水利,赈济灾民,设立医院,如著名的苏堤、黄楼等,不胜枚举。苏东坡是一位典型的民权主义者,在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听到这里有杀婴恶俗,即田野小人,因风俗习惯和生活所困,只愿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以故民间男多女少。他立刻给太守写信,要求立即改变这一恶习。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苏东坡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和福利。任徐州太守时,他亲自视察监狱,并指定医生为囚犯治病。当时有一条法律,凡太守鞭打犯人致死者,太守受罚,但是犯人因病致死或照顾不善而死,则无人负责。苏东坡对这条规定进行了纠正,要求必须注重囚犯的人权。苏东坡十分关心基层官吏的待遇。他看见很多逃兵沦落为盗匪,因为有一条荒谬的法令,凡是低级军士因公出差,官家不发予旅费,所需旅费由官兵自行解决,致使许多官兵到处哄抢百性,等于是逼良为盗。他自己改革这项陋规,只要地方政府每年节省下几百绢钱,就够旅费,一定程度改善了基层官吏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当地猪肉特别便宜,主要原因是富人不屑吃,穷人吃不起。东坡发明了独特的烹饪手法,致使猪肉在当地大受欢迎,彻底打开了当地猪肉的销路。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妻·妾·子·弟

  苏东坡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东坡。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东坡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苏东坡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千古第一词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东坡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被苏轼收为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王朝云二十二岁时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子欣喜若狂,给孩子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腹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可见朝云对苏东坡知之至深。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东坡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其中苏迈为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所生,历任地方县令等职。苏迨、苏过为王闰之年生,苏迨1094年考中哲宗绍圣元年甲戊连科捷进士,授朝汉大夫等职;苏过从小在苏轼身边长大,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被誉为“小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捕入狱,儿子苏迈每天到监狱去看他,为父亲送饭当然是儿子分内的事。苏东坡和儿子暗中约好,就是儿子只许送蔬菜和肉食,倘若听到坏消息,他才送鱼去。有几天,苏迈要离开京城到别处去借钱,他把送饭这件事交给朋友办,但是忘了告诉朋友那件暗号。那朋友送去熏鱼,苏东坡大惊。他心想事情已然恶化,大概凶多吉少了。他和狱卒商量,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措词极为悲惨,说他一家十口全赖弟弟照顾,自己的孤魂野鬼独卧荒山听雨泣风号。他表示愿世世为手足。在诗里他又细心表示以前皇恩浩荡,蒙受已多,无法感激图报,实在惭愧。又说这次别无可怨,只是自己之过。子由接到,感动万分,竟伏案而泣,狱卒随后把此诗携走。到后来苏东坡开释时,狱卒才将此诗退回,说他弟弟不肯收。我相信子由根本知道这条计,故意把诗交还狱卒。因为有这两首诗在狱卒手中,会有很大用处。因为狱卒按规矩必须把犯人写的片纸只字呈交监狱最高当局查阅。这个故事里说,苏东坡坚信这些诗会传到皇帝手中。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皇帝看了,十分感动。这就是何以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最后却判得很轻的缘故。

苏东坡从小与弟弟苏辙(字子由)共同生活和学习,感情深厚。他们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苏东坡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竟尔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虽然二人有关政治的意见相同,宦海浮沉的荣枯相同,子由冷静而机敏,每向兄长忠言规劝,兄长颇为受益。也许他不像兄长那么倔强任性;也许因为他不像兄长那么才气焕发,不那么名气非凡,因而在政敌眼里不那么危险可怕。现在二人在家读书时,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写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在密州过中秋节时,苏东坡想起不能见面的弟弟,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批评家说这首词写出之后,其它以中秋为题的词都可弃之不足惜了。这首词调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书·画

苏东坡是宋代乃至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正所谓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而且造诣颇深。唐五代以来,词多是花间小令,所言者无非闺阁幽怨,男女情思。东坡以诗词言志,开创豪放派之先河。最能表现他忧国忧民、忠贞报国的词应为《江城子·密州出猎 》: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而最能表现苏东坡豪放性格和宽广胸怀的是他写的前后赤壁赋,最为后人咏诵的是他的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不但是宋词的开创者,而且律诗水平亦达到极高境界。如《惠崇<</SPAN>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东坡妙联退敌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北宋时期,宋人屡遭辽邦侵犯。一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三天时间内朝庭文武百官无人能对。苏轼恰逢回京述职,听说后大笔一挥,巧妙对出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凭着一身的旷世才学,苏东坡成为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领袖。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苏东坡的培养、奖掖和荐拔,黄、秦、晁、张四人被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有一次,在中国艺术史上很出名的事,是十六个此等名家聚会于驸马王诜的庭园之中。这就是有名的“西园雅集”,李公徽画,米芾题词。画里有宋朝三大家,苏东坡、米芾、李龙眠,还有东坡弟弟苏子由、苏门四学士。石桌陈列于花园中高大的苍松翠竹之下。最上面,一只蝉向一条小河飞去,河岸花竹茂密。主人的两个侍妾,梳高发誓,带甚多首饰,侍立于桌后。苏东坡头戴高帽,身着黄袍,倚桌作书,驸马王诜在附近观看。在另一桌上,李龙眠正在写一首陶诗,子由、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围在桌旁。米芾立着,头仰望,正在附近一块岩石题字。秦观坐在多有节瘤的树根上,正在听人弹琴,别的人则分散各处,以各种姿势,或跪或站,下余的则是和尚和其它文人雅士了。

苏东坡不仅创了他有名的墨竹,他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苏东坡论自己书画时说:“吾书虽不甚佳,然出自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元朝鲜于枢把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东坡做翰林学士时,常在夜里深锁宫中,起草诏书,作诗论文。有一个极为崇拜苏东坡的,私下买通苏东坡的秘书,专心搜求苏东坡的字。苏东坡每一个简短便条若由苏东坡的秘书交给他,他就给秘书十斤羊肉。东坡风闻此事后,有心跟秘书开个玩笑。一天,秘书请苏东坡回复一位友人的口信,东坡就口头回复了。秘书第二次又来请求,苏东坡说:“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秘书说:“那人一定要一个书面的答复。”苏东坡说:“告诉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

   酒·僧·道·仙

苏东坡苏东坡早年尚儒,中老年尚佛尚道。他生性旷达,朋友三教九流,他多次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最为世人所知的是他和佛印之间的趣闻轶事。

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东坡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苏东坡一听,不禁哑然,感叹寺内无庸人。待到佛印回来,两人河中泛舟,苏轼想“报仇雪恨”,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下一句诗:“狗啃河上(和尚)骨”,交给佛印看。佛印看后微微一笑,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口答道:“水漂东坡诗(尸)”。苏东坡哪肯善罢甘休,他想用此一“鸟”字开佛印的玩笑。“鸟”这个字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 疑是叩门僧。 ’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苏东坡与佛印之间关于吃鱼的趣事,也广为人知。一天,苏东坡刚做好鱼准备吃时,佛印不期而至。苏东坡怕佛印抢先,急忙把鱼放到书柜顶上。佛印看在眼里,佯装不知,问苏东坡的“苏”字怎么写?东坡不知其意,说到“蘇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鱼…”没等东坡说完,佛印道:“不对,鱼在上头。”东坡急了,说,“不对,鱼在下头…”没等东坡说完,佛印伸手把鱼端下来,说道:“还不承认鱼在上头?”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大饱口福吧!”

最能代表苏东坡诙谐性格的,莫过于他怎样使一个道行高洁的老僧和一个名妓见面的故事了。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

不可否认,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苏东坡十分迷信鬼神之事。仁宗嘉佑六年(一0六一),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那时陕西旱象出现。已经好久不雨,农人为庄稼忧心如焚。除去向神灵求雨,别无他法,而求雨是为民父母官者的职责。苏东坡心想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不然神不会发怒。现在若不立刻下雨,黎民百姓就要身蒙其害了。苏东坡现在要写一份很好的状子,向神明呈递。并亲到太白山上一个道士庙求雨。有人告诉他在太白山的祈求并不是无效,但是神由宋朝一个皇帝封为侯爵之后,再去祈求便不再灵验。苏东坡在唐书上一查,发现太白山神在唐朝原是封为公爵的。山神实际上是降低了爵位,大概因此颇不高兴。苏东坡立刻为县官向皇上草拟了一个奏本,请恢复山神以前的爵位。然后他又与太守斋戒沐浴,派特使敬告神灵,说他们已为神求得更高的封号,又从庙前的池塘里取回一盆“龙水”。十九日,苏东坡出城去迎“龙水”。全乡下人人振奋,因为这次的成功是他们极为关怀的事。乡间早已来了好几千人,当地十分热闹,在“龙水”未到时,已然阴云密布,天空昏黑。老百姓等了好久,雨硬是不肯下。苏东坡又进城去,陪同宋太守到真兴寺去祷告。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到了城里,他祷告乌云的诗里有:“府主舍人,存心为国,俯念舆民,燃香疆以祷祈,对龙揪而恳望,优愿明灵敷感。”祷告已毕,他又和宋太守出城去。他俩走到郊区,忽然来了一阵冷风。旗帜和长枪上的缨子都在风中猛烈飘动。天上乌云下降,犹如一群野马。远处雷声隆隆。正在此时,一盆“龙水”到来。苏东坡和宋太守前去迎接“龙水”,把“龙水”放在临时搭建的祭台上,随即念了一篇祈雨文,这篇祈雨文和其它的祭文至少还保存于他的文集里。仿佛是有求必应,暴雨降落,乡间各地,普沾恩泽。两天之后,又下大雨,接连三日。小麦、玉蜀黍枯萎的秸茎又挺了起来。现在欢声遍野,但是最快乐的人却是诗人苏东坡。为纪念这次喜事,他把后花园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这件事之后,太白山的山神也升了官,又由皇帝封为公爵。苏东坡和宋太守为此事再度上太白山,向神致谢,又向神道贺。

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像佛教所说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内心冲突中获得精神上的和谐而已。苏东坡在以后的仕途中,常以古代陶渊明为知己,安贫乐道,恬淡自适。在大半生的外任和流放中,他向当地居民学习酿酒,并且嗜酒如命。他以清风明月为伴,研究长生不老仙丹。

苏东坡在给患有肺痨病的陆道士的一封短信里,他说:“科中散云,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再辅以山中道士所得的卫生环境与运动锻炼,与现代在疗养院中病人所能享得的利益,即是饮泉水、晒朝阳,等等养生之道。另有一条奇怪的办法,朝云也与苏东坡共同合作实行,以求长生。大概从绍圣二年(一0 九五),苏东坡开始独自睡眠,不再亲近女人。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养生亦无他术,安寝无念,神气自复。”王朝云对道家长生术很感兴趣,由于长期服用丹药,导致英年早逝。苏东坡也于1101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正如苏东坡在一首诗中所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苏东坡就象飞鸿一样,,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却划破了历史的天空,留给后世无尽的思索和感叹。

热门

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