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氏人文‖苏上坡村的老房子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23

莱芜苗山苏上坡村的老房子

苏上坡村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城东北22.5公里,镇政府东2.5公里处。据《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北直隶冀州枣强迁莱芜寨里镇沂山,后苏麒于明万历年间又迁苏上坡。建村因东靠游龙山,先叫东山庄,又改苏家楼子,后叫苏家上坡。现村有马、吕、李、苏四姓。清朝时苏翰臣(苏汝泽、苏汝浃之父)被任命为“布政”,上任于济南府。村中有两棵500多年的古槐,风骨苍劲,风霜雨雪,见证着该村沧桑变迁的历史。游龙山顶有山寨,日久年远,寨墙早已坍塌。
我是听驴友说苏上坡有老房子的,端午假期驱车前往查看。苏上坡村的老房子有几个特点:一是老房子大都是石头,虽处山区,但一寸三錾的精料不多,包括村里现存的一座老楼的后墙。土坯的房子也有,但全青砖的房子几乎没有,最多是青砖提垛,墙体都是大石头用在外,碎小石头备里。二是老大门口有两层腰枕石,大门口门框下有门枕石,门框中间有腰枕石,门框上的上亮子也有一层腰枕石,这个特点是第一次看见。三是老村区已无完整的院子了,基本废弃,到处是残垣断壁。这几个特点在我们走访和查看中有的找到答案。山区石头多而土地金贵,盖房子用石头是理所当然。无精料和用碎石头备里这一特点,我在询问一个大哥时得到答案。村东游龙山虽是石头山,但是山上岩石种类多,石纹理错综复杂且易碎,不出大块石,也就没有办法錾出精料,备里也要用碎石头。不论山区还是平原老村区现在地面逐渐高了起来,我们在一条水沟中看到水井的沿石有两层,就是地面增高证据了。这种情况在平原地区更是明显,街面比大门口的地面都高,这样水不易排出,墙受潮变形易倒塌。再是老屋屋面的小瓦,由于烧制原因,其硬度和密度不高,容易渗水,也造成屋面的腐烂倒塌。山区老村街道狭窄且弯曲,不利于现代化交通工具通行,也是老屋被废弃的一个原因。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两层腰枕石可能是有利于大门口稳定和美观。
苏上坡村的养殖户多,养猪的、养牛的多在老村区的院子,村中空气十分不好。
村里有特点的院子是村中的老楼,这个老楼前后都有院子,楼后院子的屋已经倒塌,从残存来看规格比前院低了不少,但这个院子紧靠着楼的西向大门确是很豪华。这个大门口是大山框,青砖的前墙,门框上是一层青砖雕花,一层是青砖雕字,雕花的螭头,上棚坍塌。靠楼无山墙,楼后墙有一个青砖发碹的门口通往这里,也就是这个门口是三通的。也说明两个院子是一户人家。楼是西侧的一间,墙是砖石混合,五脊的小瓦屋面,二楼有山窗,南向正中的窗户十分宽大,有窗扇,无窗棂,从大窗户来看像是绣楼。楼东侧是顶脊、小瓦屋面北屋三间,有后门,是正房。起初我认为这是清朝布政苏翰臣的家。但打听到是李家的,有三进院落,看来李家也是富户。苏翰臣家在楼的东面,现在是被打听大哥的家,他说老屋早就翻盖了。
苏上坡村地处山区,土地宽满,盛产花生和地瓜。原先村里有句歌谣:“虽无白米面,地瓜、花生天天见。”村里人家不愁吃喝,又有富户,土匪骚扰可能是常事,所以村里在东山建有山寨。这个山寨有一米宽的石围墙,南端建在悬崖之上,西、北各有一门,寨虽倒塌,但寨内石屋布置现依稀可辨。
当时建这样的是寨也不是一件易事,需要一个有号召力又有钱的乡绅,他作为领袖人物带头出资并协调全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了全村的平安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修建山寨。有山寨不但是财力和团结的象征,而且对土匪也是一种心理威慑,一但有事,村民带着钱财食物躲到山寨里去了,土匪见不易抢到钱财,也就不来了。

老屋

螭头

老屋四提垛

老槐树

老槐树

老槐树

老院子及神龛

顶脊、小瓦的山框大门

四提垛的五脊、马头老屋

老窗户的窗棂,碎石墙

老屋

坍塌的大门口是东四宅,大户人家

西墙及螭头,上门腰石

东墙螭头两层腰石

好宏伟的大门

北屋的卷帘脊

院内

垂脊

石臼

一处老屋

挑担式门口

一处大门

一处大门

大山框门口

檩条椽子
门口

老屋

山窗

老屋

老楼院内

老楼,无窗棂的大窗户,便于外看

远看

无窗棂山窗及山花

楼后的漂亮大门,楼的后门

雕花雕字,字迹模糊不清

楼后的院子,土坯墙

楼东侧的老屋,石墙

井,看两层井沿石

老屋

一处大院子,东屋就有六七间

东屋

顶脊小瓦

螭头

倒塌的墙体,看备里的碎石头

福字影壁墙

那处大院子的大门口

连龙板子,两层门腰石

东侧

巨大门枕石

影壁墙

青砖雕花

南屋

大门口的垂脊

老屋凹面檐

石寨墙

石寨墙

寨内石屋

苏氏人文

来源: 老谷游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