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与P-J综合征的不解之缘

 心理医生金兆丰 2020-07-23
还记得大三时期的临床见习,那个阶段完全就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毕竟天天在课堂里“纸上得来终觉浅”,因此真正看到教学医院科室的老师忙忙碌碌的身影,可真是刘姥姥进园子的心理,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感兴趣,所以也对那个时候能够接触到的病例记忆犹新。
缘起

所谓我与P-J综合征的缘分,也是从那时讲起。

记得在消化内科见习的第一天,带教的一位主任看见我们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也是关怀备至。

老师      

同学,来的正好啊,我们28床有个特殊病例,你们去问问诊,学习学习!

我和身边的同学不约而同地傻傻地看了看对方,怯生生地回答。

主任,我们只是见习生,这样直接去,真的好吗?

老师      

没事,你们大胆去,见习生也是医生,穿上白大褂大大方方去!

在主任的鼓励下我们也顿时倍感自信,拿个小本就兴高采烈地一路回想书本上问诊查体的步骤,一路来到病房。

问诊查体

初见病人,是位17岁的女中学生,唇部、以及口腔内黏膜上散在着黑色的斑点,四肢肢端的皮肤上也同样散在着相同的黑斑。(很是特别哦!)

了解病史,患者黑斑的出现是在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后来发现黑斑越长越多,自己一直也没有在意,最近半年感觉到间歇性的腹痛症状遂来就诊,行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息肉。家里有位姑姑也是类似的情况。因此初步诊断P-J综合征”收治入院准备接受治疗。

P-J综合征,这可是一大收获。

那么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呢?

病症解析

P-J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本病于1895年由伦敦外科医生Jonathan Hutchinson首次在一对l2岁双胞胎姐妹中发现,1921年荷兰学者Peutz报告了一家族三代中有7例多发性肠道息肉伴唇颊粘膜及指、趾黑斑。1949年Dr.Jeugher进一步对本病作详细介绍,并确定本病是以基因显性遗传方式遗传。

1954年医学界即开始使用“Peutz-Jeghers Syndrome”这一名称。位于人体19号染色体短臂(19p13.3)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1(STK11/LKB1为其主要致病基因。该基因的钝性突变导致其编码的LKB蛋白结构异常,失去其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该病发生。

主要表现

多数患者有家族史。黑斑应为该病的首发症状且发生具有一定特征性,多见于幼儿期,首发部位多表现在口唇,口腔内粘膜、四肢末端多为后续好发部位,亦有表现在肛周、外阴、颜面部位等处。

随患者年龄增长,黑斑的数量、大小均呈进行性增加趋势。患者消化道症状多于青少年期发病,出现时间较黑斑出现晚,表现在黑斑出现的3-5年后,常因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就医。

病理表现

胃肠道息肉病理表现主要是错构瘤,部分病例会发生恶变。息肉具有多发性,主要表现在

1)数量多发。单次镜检发现息肉平均在数十枚。

2)部位多发。息肉可出现在胃肠道各节段,空肠、回肠表现较多。亦有报道鼻部息肉、胆囊息肉等。

3)频率多发。多数患者一般都需要多次接受治疗,并且在每次治疗中都会有新发息肉。多数患者继发肠套叠、肠梗阻、营养不良、贫血等合并症。

治疗手段

这样一种疾病我想可能一辈子见一次也就知足了,但凡事真的有一种注定的缘分,学医亦是如此。前年在上级医院代职学习期间,有幸再一次接触到这个疾病。

这次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了177例临床资料,通过深入的学习,谈及该病的治疗,主要包括

(1)针对黑斑治疗:激光治疗对PJS患者皮肤黏膜黑斑疗效肯定,可选择CO2激光、Versapulse激光等方式。

(2)多发息肉治疗:行内镜下息肉切除,针对息肉多发的特点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治疗。出现肠套叠、肠梗阻的等并发症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病情

启示

患者早期出现皮肤黏膜改变的时一般得不到及时诊断,原因有二:

是由于黑斑发病时间较早,患者成长发育及自身生活质量并不会受到太多影响,患者主动就医意识不够强。

是部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够,且病程发展上消化道症状表现时间较黑斑表现时间较晚,往往不能予以重视并给予早期临床干预。

因此,通过对该病的调查分析,我认为该病的临床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特征性黑斑的出现应对早期诊断该病具有提示性意义。基因学早期诊断对该病应有一定意义。作为临床工作者,应当加强对该病的学习认识,建议在通过病史采集高度怀疑该病的早期患者,应定期消化道内镜的检查,以期早期诊断,避免相应并发症发生,对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

P-J之缘,书尽于此,与君共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