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1

 昵称70934705 2020-07-23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其次为患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EA),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病因与病理机制

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肌梗死后患者LVEF降低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预测因素;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存在,亦可预示心肌梗塞存活着发生猝死的危险。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理表现。陈旧性心肌梗死亦是常见的心理表现。

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它的发生是冠状动脉血管事件、心肌损伤、心肌代谢异常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异常的结果。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是心脏性猝死的另一重要原因。其电生理机制是当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异常时,次级自律细胞不能承担起心脏的起搏功能,常见于病变弥漫累及心内膜下浦肯野纤维的严重心脏疾病。

临床表现

分为四个阶段: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与生物学死亡。

前驱期:在猝死前数天至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胸痛、气促、疲乏、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

终末事件期: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自瞬间至持续1h不等。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

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脑血流量急剧减少,可导致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刚发生时脑中尚存少量含氧的血液,可短暂刺激呼吸中枢,出现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随后呼吸停止。

生物学死亡

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其他常见原因有继发感染、低心排血量及心律失常复发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