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卫华的诗(二)

 有风掠过王强 2020-07-23

个人简介:董卫华,笔名宁静致远,安徽阜阳人。作品曾获2017中国第三届“中华情”诗歌大赛金奖,2016中国诗歌报征文大赛一等奖,2017中国乡土诗征文大赛特等奖,2017中国首届诗酒文化大赛优秀奖,2016燕京中国精英诗人年选三等奖,翰堃艺术传煤第一届诗歌奖二等奖,汗血宝马怀全国赛优秀奖,大美临泉桃花杯诗赛三等奖,2017牡丹杯全国赛全国最佳人气奖。

多篇诗作入选中国诗歌《世纪诗典》《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中国当代爱情诗典》《中国乡土诗精品选》《黄浦江诗潮》等众多杂志网络媒体,诗歌选集。

《春到秋浦河》

细腻的春风轻描几笔胭红
秋浦河,便把自已扔进春色里

脱去冬装的石步桥,还留有貂蝉羞涩的一笑
撑一竿长篙,水波就泛起陆游幽幽的的诗情
霞客先生脚步的余温
渡过蓬莱仙洞的脊背,爬上山岗
凌波飞渡的野鸭,甩动春天的翅膀
擦响阳光,在两岸猿声里摆渡
油菜花吹着风的软
与欢快的棒槌声在秋浦河里对唱
昭明钓台的太子还在玉镜潭
描摹水墨丹青,垂钓月色的香
肥美的鳜鱼,抬着李太白的秋浦歌
顺流而下
接着的是山野更高处的鸟啼,此起彼伏

醉卧在漂流船的拥挤、推搡里
百转千回的滑道,诗的河道就做回真正的湿人
大龙湾里挥起铁锤榨一杯秋浦河的油香
百丈崖里走瀑戏浪,过一回情人桥
秋浦河的春天,那山,那景,那水,那人..........

《又听见,东城墙八百年前的角鸣》

文:董卫华
夜色从古城墙上的蟋蟀声里抽出呓语
匍匐的灵魂, 点燃为旷野守夜的篝火
吼一声,浓雾就飞走了
顺昌城的故事从乱草中爬出来
满身的岁月
护城河,还响着铁浮图和拐子马的铮铮之声
青石板上仍反弹着急促的马蹄声
无法修复,它和驿墙上探出的生诱的喊杀声
有相似的模糊

刘倚用枕头馍激励将士
替金兵搭好浮桥,水中下毒
让金兵的人马,灌饮
是绝顶聪明的事
家人聚在寺院,城破自焚
金人听闻后胆破心寒,定
内藏玄机
偃旗息鼓的雷鸣和闪电
成了八百年来,刘倚庙外的看客和闲人

高举月黑,撑破风高
八百年前的角鸣
悲欢离合如垛口上的藤蔓
颤巍巍靠着一堵断墙, 举着嶙峋虬结的传说
蹲在护城河的岸边
起落,沉浮..........

《月色情绪》

那一夜的月光
跑马圈地
那一夜的月光
岔口丛生
那一夜的月光,青衫太薄
颤微微地斜挂着
坠入一壶浊酒
饮尽相思愁肠
醉了芭蕉,瘦了梧桐

那一夜的月光寂寞的磕磕欲睡
内心却欲火焚身
当那缕月光顺着长青滕
执拗地爬下来又爬上去
颤颤巍巍地试着
跌入封闭我的树洞,
我的胡须己等的长发披肩
能奏响梦境的脚一下就崴了
在我最疼的时候
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冻冷的风声

能握住一只手就好了
然而那只手不过是一缕缕月光
讪讪地告诉我
离我最远和最近的
都是,爱的修行

《最忆是西湖》

总是在握别时才发现,掉进你的春天
竟深不可测
挽住黄昏,扶起晨风
南屏晚钟就围巾般斜倚在肩头

白堤幽静得象白太傅晚年的诗句
春意触手可及
断桥上的白素贞,绣花鞋上的桃花
香在百里漂浮

手柔如水,眼波如水,长发如水
淡紫的风如水
柳梢在西湖的绸缎上绣出
山鸟惊动春月的波声

乘一叶扁舟 推开白裙般的碧波
那散落一湖的轻烟
被三潭印月  一把接住
花港观鱼的佳人 低头轻挪莲步
一不小心,
一条深谙水性的西湖鲤鱼
和我,打起了响榧

《农民工》

把父母的目光扛上肩膀
把妻儿的嘱咐揣入行囊
将寒风裹着疲惫入睡
把汗水融入饭粒咽下
他们是一群走丢的大豆,小麦
丢了泥土
还有姓氏
唯一捻在手里的,是不甘只生长在土里的命

嚼一嚼风,就品尝得出
是三十八度还是四十度高温
抬一抬眼,就掂量出
层层叠叠的大楼建到第几层
用迟钝的瓦刀,劈开
堆积的沙石
让一大堆愿望,住进
砌起的砖缝里
汗水与楼高成正比
可工资,却在最低的一层楼底

用沉默,蛰伏疲惫的伤痛
工棚里,和星星编织一个梦
被异乡切割的乡愁,眼泪流上一回
流着流着,咬牙磕开一瓶家乡酒
和异乡的月亮干上一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