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无缘无故老先生 2020-07-23
和谐中视 2020-07-22 15:36:22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文;陈嗣雪

我的父亲陈之佛先生,本名杰,号雪翁,西历1896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浒山镇,西历1962年卒于南京,享年六十七岁。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艺术界谈论中国近代的图案画发展,或研究中国近代美术史时,几乎没有人不提到父亲的贡献与成就。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父亲是近代工艺美术的先驱,工笔花鸟画大师,艺术教育家,终生为现代艺术教育而贡献心力。

身为父亲的长女,同时也是他执教中央大学时的学生,将二十余年来随待身旁所领受的言传身教的回忆写出来,以帮助大家认识这位艺术家。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他生长在一个农商社会的旧式大家庭中,他们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天资最为聪慧,小时候读书年年名列前茅。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可是,家里对于子弟读书一事并不重视,甚至还觉得读书浪费金钱与时间,年轻人嘛,能学得一技之长乃是上策。在这种环境之中,父亲自然格外珍惜读书求学的机会,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常常喜欢提及他能继续求学的故事。他说:“我最最感激我的二伯父,他曾是清朝进士,有一天他和我父亲说:‘这孩子如此聪慧过人,是读书的上材,应该让他继续求学,他不读书,何人才配读书呢?’就是二伯父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前途。”

实用美术的播种者,提倡取其形求其神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因而,我父亲长大后才能远离家乡,进入杭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现浙江大学的前身)纺织工程科求学,纺织工程内因为有纺织图案的课程,引发了他酷爱美术的兴趣。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从杭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以公费到日本留学,进入日本东京国立美术学校深造,成为国人专修工艺图案第一人。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染织图案必须有严格的写生基础,通过写生、观察、体验、分析,描绘出自然界花卉禽鸟的形态特征,寻找本质的美,然后依据图案的造型法则,加以取舍变化,取其形求其神。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他对写生功夫非常认真,成绩斐然,留学日本时跟同时留日的丰子恺经常一起做花鸟画写生,因此他早期的工笔画是从图案与写生着眼。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他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一面教学一面创业,专门绘制纺织品图案,对于我国纺织图案的改进与发展,贡献很多,堪称我国早期实用美术的播种者,因而享有“图案画大师”的尊称。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父亲毕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四十年如一日,诚诚恳恳,谆谆教导,诲人不倦。生前曾先后任教于上海艺大、上海美专、广州美专、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并且在抗战最艰苦之时受命出任国立艺专校长。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除教书之外,他从二十七岁开始,先后将研究心得出版,他的著作有《图案法ABC》、《图案构成法》、《图案第一集》、《中国陶瓷器图案概观》、《艺用人体解剖学》、《中国佛教美术与印度美术之关系》等,并撰文介绍西洋美术史、透视学及色彩学。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他不仅教学认真,人缘与道德修养更好,深得学生爱戴,记得他三十余岁时,因为接受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聘请,不得不离开广州美术学校而回南京,竟然有二十多位学生因为舍不得离开这位好老师,便跟随他来到南京继续他们的学业。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父亲时常对学生说:“大凡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感情比较真挚,感觉比较敏锐,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以这几个条件来创作,自然会产生优美的艺术品。有人以为艺术家是最浪漫,不拘世俗,甚至以为非放荡生活,不足以显示其为艺术家的身份,我可不同意这种借口,试看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一笔一画,一字一句,都要苦心思索,甚至废寝忘食,非达完美境界决不终止。这种严肃的态度,是艺术家创作时应有的良知,如果失去了这些良知,也就不成其为艺术家了。”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父亲对自己的要求极严,终日里除研究教学外,非看即写,非写即画。学生们常说:见其画如见其人,使人肃然起敬,也感到无比亲切。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父亲艺术的卓然成就,在于他继承了民族传统的精华,使之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他的创作艺术性很高,同时更为大众喜爱,我们欣赏他的作品,充分地体会到他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是深入生活的,是以自然为师的。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父亲的修养和他的幽默风趣,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地流露出来,当他从日本留学回国执教于杏坛时,动了蓄须留发的念头,从此一副圆圆的眼镜,一袭布长衫,成了父亲永久的特征,也流露出艺术家独特的韵味。父亲相貌温文尔雅,身材矮小,但由于举止言行十分厚重,令人尊敬和爱戴。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我的母亲是个不识字的乡间闺秀,当时正是五四运动之后,许多留学生都放弃了糟糠之妻,从日本带回娇艳的日本姑娘,而我父亲并没有因为教育程度的悬殊而遗弃家乡发妻,反而恩爱专属,永生不渝。

至今,我仍珍藏着父亲和母亲小别所写的一封老情书,不仅是父亲挚情流露的墨宝,也是遗留给子孙伟大的榜样,让我们知道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是无形的,是伟大的。

淡泊名利菩萨心肠,非看即写,非写即画

父亲的人生观,如同他的名字,淡泊名利,一生为众生服务,并有着一副菩萨心肠。父亲礼佛,但不迷信,对佛教的真理相当有研究,求学时代,他单名为“杰”,后来他自己改名为“之佛”,可见他对佛有颇深的缘分。记得父亲曾对我们说“心即是佛”的名言,也就是勉励我们要由心底发出菩萨心肠,做好人,做好事,不虚伪,要真诚。当年我们的家,父亲取名为“养真庐”,而现在我把自己的家取名“养真楼”,以示遵奉教诲。

我们兄弟姊妹五人,父亲特别疼我,小时候走到哪儿玩都带我去,学生来家里画画,最喜欢画我。等我懂事后,由于弟弟妹妹年纪小,家里环境并不宽裕,我就帮母亲照顾父亲。譬如父亲生平最怕上理发店,又不愿长发披到肩头,于是在我读初中,会对镜自己修剪头发开始,我便成了父亲专有的理发师,直到离别大陆。

七七抗战爆发,江南一带相继沦陷,父亲担心曾经留学日本,会被日本人利用,终于带着重病初愈的身子,和一家大小七八口踏上渺茫的旅程,千辛万苦奔向四川,追随已迁校到重庆的中央大学。

当时四川虽是天府之国,但物资缺乏,尤其绘画材料不易觅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放弃图案制作,从事工笔国画。

因父亲是由西洋画而中国画,所以他的画特别重于写实与色彩的运用。他的工笔花鸟画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独树一帜。布局美,线条匀细而有劲,设色更是艳丽而不落俗,使人产生“清”、“香”、“幽”之情怀。他继承了我国传统的技法,并重视自然界的观察和写生,而且把自己多年来在图案上的造型、色彩的研究,运用到工笔画上,赋予我国绘画新的生命,表现绘画的动态意境,丰富了绘画的思想与内容,创造自己独特的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

继承我国传统技法,重视自然观察写生

他反对在艺术上浮华取巧,主张在传统基础上痛下功夫,认为观、写、摹、读是学习花鸟画四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首要“夺造化之妙”、“师法造化”,观察写生是也;二要“师法于人”,是读书临摹,两者不可偏废。作画要和古人所云“感物而动”、“情即生焉”,达到情与景融合的境地。

在构图上,他也认为必须掌握对比调和、节奏均衡,所谓“跗萼相衔”,前尾一体,疏密虚实,位置得宜,则多不嫌满,少不嫌疏,仍为构图处理上之名言。色彩上做到“艳而不失之俗”、“淡而不失之枯”,用艳色时红装素裹,鲜明热烈,和谐而不俗,用素色时清新潇洒,雅而不薄,淡而弥永,强调对比调和的原则,是花鸟画设色必须掌握的问题。

每一位画家都期望自己的创作能够得到大众的共鸣,并贡献给所有爱好艺术者。民国廿一年到廿五年(1932—1936年)之间,父亲费尽心血筹备举行一个别开生面的纯图案画展。我们看他日以继夜地努力,创作出一幅幅庞大的作品,正为他高兴之际,无情的战火毁灭了他一切希望。当时父亲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不是少不更事的我们所能了解的,也不是悉心爱顾的母亲所能了解的。至今父亲筹备那次个展的许多杰作,不知散失何方。

抗战举迁到重庆后,父亲终于以沉痛的心情,化悲愤为力量,再接再励有了创新的工笔花鸟画作品,绘画上造诣更深。“皇天不负苦心人”、“有志者事竟成”,父亲终于在民国廿九年(1940年),以工笔花鸟山水画展出于重庆励志社。

我还记得上下二层的会场,作品挂得满满的。那时的新闻传播没有现在的进步,但会场里每天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观众的那股喜悦之情,狂热的爱好,使人久久不能忘怀,也使父亲痛苦的心灵里填上了无限的安慰,他的心血得到大众的共鸣。画展结束的时间已到,爱好者迟迟不忍离去,直到天色已暗,预备收卷画作时,一群素昧平生的观众匆匆赶到,恳求务必将作品再展示出来,让他们观赏购藏,父亲不忍令他们失望,于是重新展画供赏。

那是一次非常成功、非常轰动的花鸟画展,父亲以往“图案画大师”的美誉,又多了一项“工笔花鸟画大师”的盛名。名利兼收之后,父亲个人并没有享受到,他后来把画展卖画所得的血汗钱完全奉献给重庆国立艺专了,这种为教育牺牲的事,他从不跟人提起,也鲜为人知。

父亲一辈子不愿做官,也不善行政工作,完全是一介艺术家、画家、学者、老师。当时教育部长慕名敦请父亲出任艺专校长,在三顾茅庐之下,父亲无法推却人情包围,只能接受几乎没有人肯承担的艰苦任务。

那时正是抗战末期,学校经费拮据,校舍难觅,好不容易在重庆沙坪坝对岸磐溪两公里外的一个大宅院设校,交通非常不方便,全校的事务费,还不够购买画模特儿时生火取暖用的木炭。若干名教授不肯吃苦相助,父亲不但自己掏腰包,赔上金钱,辛苦得几乎连老命都赔上了。那时我已进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念书,父亲对我说:“办艺专让我真正体会到‘患难见真情’这句古训。”

抗战胜利还未带给我们多久的欢乐,就将我们分隔在两个世界里。虽探听到父亲生前的一些生活情形,却无法消减我对父亲的怀念。

如今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在,时光易逝,他离开人世迄今已匆匆数十载,迎思怀念之情,填塞胸怀,提笔记下二三往事,以为感念。(和谐中视 马建中)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国之巨匠——我的父亲陈之佛

收藏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