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修复:电影迷恋的救赎之路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7-23
X

  作者:孙鹏

  关注电影的人,对近几年悄然兴起的“数字(数位)修复”“4K修复”“彩色修复”等词汇一定不陌生。数字修复,指的是对原有作品进行质量的“重建”,被重建的作品不仅包括电影的画面,还有照片、音响、音乐、游戏等。数字修复技术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高质量视听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换言之,数字修复既受商业利益驱动,也拥有拯救文化的情怀。

电影修复:电影迷恋的救赎之路

《数电影的人》海报

  中国电影资料馆从2007年开始启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2014年老电影的数字修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同年,北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均增设了修复电影展映单元。中国现存最早的故事片《劳工之爱情》、上世纪四十年代现实主义力作《万家灯火》、中国电影美学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以及安东尼·阿斯奎斯1928年的默片《地铁》、罗曼·波兰斯基的《苔丝》、谢晋的《舞台姐妹》等经典影片,纷纷修复亮相。

  另外一件深刻影响中国电影的事情是,中国失传已久的默片《盘丝洞》跨越87年的时光后修复重映。《盘丝洞》是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的神怪片,由但杜宇导演,殷明珠主演,对重新理解中国电影第一波商业浪潮和早期娱乐片的叙事模式、代际传承、史学价值等都有很大帮助。《盘丝洞》的发现、修复与回归,得益于挪威国家电影资料馆对馆藏电影档案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2019年,青年导演卢元奇拍摄了纪录片《数电影的人》,影片在一小时的时间里向观众娓娓讲述了电影修复过程中涉及的寻觅、收藏、整饬、数字扫描、画面修复、声音修复等全流程环节。影片节奏不快、时间不长,叙事也中规中矩,但让观众感受到了片中人物对电影保护工作的投入和热情,尤其是对电影修复伦理的表达十分清晰。

  电影修复伦理,是指按照怎样的标准对待需要修复的影片。电影修复是与历史、文化和原创作者的一次对话,修复伦理就是这场对话的礼仪和道德。在文物、书画和建筑领域,常提及修复时要“修旧如旧”,《数电影的人》也明确提出了此类观点。但“修旧如旧”作为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原则,其中很多认识细节要进一步甄别、讨论。

  部分人将“修旧如旧”理解为保持原样,既不能做结构的改动,也不能使用现代技艺和材料。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不存在真正用“旧”去修“旧”,只能模仿旧、理解旧,电影修复更是如此。电影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副产品,天然地与科技发展保持同步关系。没有新的思维和技术,就不可能有修复。如此一来,电影界所理解的“修旧如旧”意味着什么呢?《数电影的人》给出的答案是:保持电影拍摄时不完美的原貌,还原电影首映时的状况,比如保留原来的机器噪音,不对其进行过于纯净化的处理。

  其次,无差别地对待影片也是《数电影的人》提供的电影修复伦理标准。假使有10部电影等待修复,而依靠当前的能力、精力和资金投入,只能保证5部电影及时得到修复,剩余5部电影将逐渐酸化、变质,彻底损毁。那么,应当如何选择?通常情况下,会优先选择本国自己生产的影片,接着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经典的影片。此时,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决定哪些是重要的、经典的?每一部电影,无论艺术价值是高是低,都镌刻着历史的风貌和韵味,都像文物一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不依个人喜好,平等对待所有电影是“时光修补匠们”的道德。

  苏珊·桑塔格在《百年电影回眸》一文中提出了“电影迷恋”的概念,认为百年之际没落的也许不是电影,而只是人们对电影的迷恋。电影迷恋,强调影迷在电影院的场域中观看电影的仪式性,这种仪式性在黑暗中不被干扰。在电影和电影迷恋的黄金时期,人类无可救赎地留在了“柏拉图的洞穴”里,在影像中陶醉。然而,电视的出现使人无法聚精会神,录影带的产生也削弱了电影迷恋的力量,人们已经无法强烈体验完全被银幕征服和感染的感觉。桑塔格始终期待新的电影迷恋的生成,这些“悉心救援一个个影格,对抗岁月迹象,以留存影像历史(或历史影像)的数电影的人”或许能够用他们灵巧的双手恢复银幕的流光溢彩,让观众重拾电影迷恋。影院已经复工,对于电影的热情再次回归,观众给予电影以关注,电影回馈观众以温暖之光。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后、鲁东大学讲师)

[ 责编:李姝昱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