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燥”与“寒燥”

 虚和谷 2020-07-23

论中医的“热燥”与“寒燥”:

原创 陈彩声 经方临床 今天
人们常见口干欲饮,舌红舌裂,大便秘结,小便短少不利,心中烦躁,失眠健忘。中医称为津液虚少,也属于中医所说的六气中的“燥”症。“水流湿,火就燥”。津亏液燥,则易生火。口腔溃疡,牙龈出血,便血尿血,乃至眼睛肿胀出血,及手足发热,下午傍晚发热,种种表现,十分复杂。

一般医生,看见以上诸多火热之症,不辨寒热虚实,立即生地麦冬,滋阴降火。但是往往无效,甚至更有越清火越上火的,道理何在?

人身为一小天地。自然界的气象变化,人体里面,也有同样反应,有同样现象。一年之中,有风、火、湿、热、燥、寒,六气之变。六气又常互相夹杂。风有风寒风热,湿有湿热寒湿,燥有热燥与寒燥。

大旱之年,夏天骄阳似火,久旱无雨,赤地千里,地面干燥,禾苗枯焦,此热燥也。

秋来霜风骤至,履水成冰。地气不升,空气干燥,手脚皲裂,木板开缝,此寒燥也。所以冷库里,空气也大为干燥。

所以在人体病理中,有一种燥证,属于寒燥,跟秋天的空气干燥同一机理。此燥症,系由体内热能不足,阳虚不能化生津液,火衰水停,津液不升,内寒太盛所致。此寒燥之火,人们最易误诊误治。西医当然束手无策,一点办法也没有。中医本来很有办法的,但是当今假中医太多,滋阴派太多,温病派太多,不细察病因,动辄滋阴降火,视桂附椒姜如蛇蝎,所以一个小病,也往往成了绝症。

春来为什么多细雨绵绵?夏天为什么多倾盆暴雨?阳生则阴长之理也。秋天为什么多火灾?秋来气温下降,雨量减少,空气干燥也。所以阳旺体质,口中津液,源源不绝,不易口渴。阳虚体质,口常干燥,咽干欲饮,时有口渴者。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汤主之”,此寒燥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此里虚大寒之渴也。

四年前,治过一个89岁老头,大便四天秘结不下,痛苦不已。口中燥渴如裂,整夜渴饮不止,饮不解渴。舌红脉数,口吐鲜血。卫生所治疗无效。如果去医医,心死无疑。见他舌根灰黑,知为真寒假热。投四逆汤加肉桂,脉减渴回。大便未通,投以大剂硫磺半夏,便乃大畅。此因寒生燥,阳不生阴,致口渴烦躁之重症也。大扶其阳,津液自生。当时如果也来滋阴清火,只能命丧黄泉了。此老头今年93岁,尚健在。

烦躁失眠而属于寒证者不少。辨证治之,多有捷效。

民间中医陈彩声记于2020,7,23,子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