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科普——耳前瘘管的B面:变异型

 潘生丁 2020-07-23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头颈五官疾病诊治中心

颌面咽喉头颈外科 

陈良嗣头颈部腺体及先天性疾病诊治工作室

       若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最为耳熟能详的头颈部先天性疾病是什么?

       “非耳前瘘管莫属!”这是绝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地回应。

       可,就是这样一个朝夕相处、司空见惯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有不为人知的B面。

【案例:频繁的耳后脓肿原因竟是......】

       案例发生在两年前,虽时过境迁,但确诊过程的一波三折着实值得深思。

      15岁的小娜来自六朝古都的金陵,身材窈窕、面容姣好,如不复核年纪,难以相信眼前的风姿绰约竟只有及笄之年。遗憾的是,滴粉搓酥的脸庞上那道纵跨于耳廓前后的“Y”型疤痕。

       爸爸妈妈的长吁短叹中,小娜过往六年的经历电影般缓缓回放。

       9岁那年暮秋,法桐的叶子刚刚泛出金黄,小娜右侧耳后毫无征兆地鼓起一个包块。某儿童医院考虑是皮脂腺囊肿合并感染,并给予切开排脓。意想不到的是,迁延不愈的伤口,断续捣腾了三个多月,直到次年梅雪争春才偃旗息鼓。

      五年级期末考试前,猝不及防的耳后肿痛再度不约而至。某医科大附院给出了绝然不同的意见:第一鳃裂囊肿。两个多星期的住院,除了手术的疼痛,还有裹着耳朵还听见的烦人蝉鸣,本来无限憧憬和向往的暑期了无生机。

       时间倏忽而过,中考前的学习紧张而又繁重,沉寂了3年,仿佛已是陈芝麻烂谷子的耳后脓肿再度来袭。某战区总医院的权威诊断与第二次不谋而合,医生告诉小娜父母,再次手术面瘫的概率极高。“眼睛闭不上、嘴巴歪了,女孩子以后可怎么嫁人?”妈妈愁肠九转。幸运的是度娘解忧,爸爸把目标锁定千里之外……

      目睹小娜的耳周疤痕、翻阅院外的资料,习惯性思维的作祟,“复发性第一鳃裂囊肿”的诊断俨然板上钉钉,甚至,我已思量如何避免再次手术的神经损伤。就在耳内镜检查之际,一个隐匿于右侧耳甲艇、直径2mm的小凹陷,颠覆了此前的所有。

【耳前瘘管的前世】

       人体头颈部诸多先天性疾病的形成均与鳃器的发育异常有关,耳前瘘管也概莫能外。胚胎第4周时出现6对鳃弓,耳廓是由第一、二鳃弓和第一鳃裂的中胚层和外胚层形成。胚胎第6周,间叶细胞扩增成6个耳丘,第1~3耳丘集结于第一鳃弓尾端,第4~6耳丘集结于第二鳃弓的头端,各个耳丘在“上帝之手”的精准调控下,最终各自增大并融合成凹凸有致、玲珑剔透的颜面标志——耳廓(见下图)。

      孕早期,受多因素的影响,六个耳丘的异常发育可能导致耳廓相应部位的大小失常,或缺失,或瘘管形成。

【你所熟悉的经典型耳前瘘管是这样滴!】

       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人群的发病率较高,美国是0.1%~0.9%,非洲人种4%~10%,亚洲人种是2%~6%,国内报道为2.5%~4.77%。

       为临床医生熟悉的经典型耳前瘘管(见下图),常表现为:耳轮脚或其前缘的瘘口,及继发感染后周围皮肤的肿痛、隆起、破溃,反复者局部伴有疤痕形成(瘘管通常位于耳廓前方)。

【不为人知的耳前瘘管的B面——变异型!】

       然而,耳前瘘管也并非千篇一律,难免有一些“另类的离群索居者”,或表现为多个自然瘘口,或表现为瘘口开口于耳廓其他部位。其盲端止于耳廓或外耳道软骨,甚至耳后区乳突骨质表面。这些特殊类型称之为变异型(见下图),约占所有耳前瘘管的6.8%~10.9%。

       准确判断耳前瘘管的变异型,必须了解一条假想的连线——经耳轮脚升支后缘与耳屏连线并延长(见下图)。

       变异型耳前瘘管的瘘口多分布于此连线后方,最常见者位于耳轮脚上升支处,其他还可见于耳廓上缘、三角窝、耳甲艇、耳甲腔、耳前切迹、耳屏间切迹、耳垂等。总之,瘘口可能存在的位置,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不到的。

       变异型耳前瘘管的瘘管分布和走向,也异于经典,绝大多数走向耳廓后下方,并且穿透耳廓软骨。

【变异型耳前瘘管排查的必要性】

      耳前瘘管的变异型曝光度相对不足,加之瘘口位置隐蔽,即便是专科医生也极易忽视,这种不亚于小学生点错小数点的疏忽恰恰酝酿了不可逆转的误治。

      因此,对于频繁复发的耳周脓肿,尤其是耳后脓肿,除外考虑第一鳃裂囊肿、皮脂腺囊肿、外耳道胆脂瘤等可能,仍应例行窥查耳廓各部,以免疏漏。

【如何彻底根治变异型耳前瘘管?】

       经典型耳前瘘管的复发率波动在0%~42%,而变异型有过之而无不及,可高达63.6%。所以,外科手术不可等闲视之。

       避免复发的细节有二。第一、瞻前顾后。在常规单一切口无法充分显露弯曲走行的瘘管时,涵盖耳廓前后的双切口设计是病灶彻底根除的首选;  第二、连皮带骨。基于瘘管可能紧邻,或穿行于耳廓各部软骨,病灶的切取范围尚需包括部分受累皮肤及软骨。

【结语】

       耳前瘘管的命名只是约定俗成,外在的“瘘口”和深潜的“瘘管”并非仅囿于耳前,临床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书为御,否则,只会深陷误诊误治的泥坑。

      药到病除,前提是辩证施治。外科妙手回春的先决则是精准诊断,如若判断偏差或误判,再精湛的手术技艺,对于患者而言,只是一场灾难。

       医学浩如烟海,医者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某种程度上可能改变患者的命运或人生轨迹。试想,如果小娜前两次的接诊医生对耳前瘘管的变异型有所认知,或许可以避免两次徒劳的手术。然而,这毕竟是事后诸葛,对于已成事实的误诊误治无从假设,正如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参考文献】

  1. Tan, T; Constantinides, H; Mitchell, TE; The preauricular sinus: A review of its aet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J].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05,69(11):1469-74.

  2. Choi, SJ; Choung, YH; Park, K; et al.The variant type of preauricular sinus: postauricular sinus.[J].Laryngoscope.2007,117(10):1798-802.

  3. Dunham, B; Guttenberg, M; Morrison, W; et al.The histologic relationship of preauricular sinuses to auricular cartilag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9,135(12):1262-5.

  4. 庄惠文,谢莉萍,熊观霞, 等.变异型耳前瘘管的诊治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6,22(5):379-382. 

  5. 王英歌,阳菊华,张榕, 等.先天性耳前瘘管的遗传与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5,(4):650-6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