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县存世最早而又图文并茂的家谱——关川冯家堡笃志堂梁氏族谱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会宁县存世最早而又图文并茂的家谱

——关川冯家堡笃志堂梁氏族谱

(待补)

整理/张克靖 摄影/樊礼军

按:梁氏族谱创修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嘉庆五年(1800)六世孙得位重修,七世孙正学增修了家训;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世孙安峻第二次重修于靖远县城,并特邀清末进士范振绪先生题跋(后序);1994年十一世孙钜用(生于民国二十二年,亦即1933年。正处级高级经济师,退休前任甘肃省轻工业厅办公室主任)第三次重修并撰有新序。此谱有文有图,是会宁县现存最早之家谱。旧谱存于关川冯家堡(即今头寨镇共丰村)十二世孙维海处,还有一卷存于今河畔镇李家塬村塬边社(旧名梁堡)十一世孙喜元处,重抄本存于冯家堡十一世孙添喜处。笔者分别于1996年某月某日、1998年9月15日、2003年5月8日,三次前往关川冯家堡和李家塬笔录此谱,最后一次是和学生摄影师樊礼军一块去的。感谢梁维海(已故)、梁育用(已故)、梁维国等各位乡亲,让我们有幸笔录并拍摄了这份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


国之有史,一以示世系之可稽,使后裔识其派支;一以明宗祖之宜知,俾赖兹想见功德。史之为义大矣哉!予谓国史尚矣,家谱亦然。

曩(昔日)于省城遇吾家济瀍(即梁济瀍,兰州翰林,曾主讲甘肃省清代最高学府兰山书院),曾与予讲水木(木本水源,即寻根问祖)焉,籍贯同郡,本支无征(无法考稽),将欲穷源而探本,阻于世远而年湮。所谓始祖者不可得而知,又安知予两人高祖以上若者昭、若者穆,孰大宗、孰小宗也哉?夫当吾身而高祖以前业(业已,已经)不能考信,复使后之人并我身以前高祖以下之茫无足据也?予殊不安于心。且家谱之系之重,先儒言之祥矣,龙门(元末明初人宋濂自号“龙门子”)云:“三世不修,等于不孝。”予滋惧焉。济瀍云:“尔欲垂谱后人,盍即以高祖为始祖?”予曰:“唯唯。”

念予高祖,祖贯(祖籍)山西太原静乐县文泉里民籍,于前明天启二年(1622)缘(因为)懋迁(经商)来枝阳(指会宁)。形只影只,茕茕羁旅他乡之客,岂料家于斯,聚族于斯,继而栖身会北(会宁北乡)之淡水岔(地点不明,或言即今铁木山南某村)。斯时予高祖盖年几服政(即年届五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既居非通都大邑,于此而求一相赏于风尘外者之与联婚媾,讵不甚难?而王氏独心契我高祖,爰(于是)妻以女。《家训》谓“嫁女择婿”,迄今窥我高祖之为人,于王氏之结丝萝,略见一斑。虽然,有家室矣,而地无立锥,念切置产,我高祖愈(越发)不遑自逸,嗣复徙处汉家岔,早作夜思,耕作维殷。其亟亟为诸子计者,其亦犹疏广先生(疏广,字仲翁,西汉东海兰陵人,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人)言“可以足衣食,与人齐”之意欤?奈寿届稀年,竟溘然而长逝,卜葬斯土,古冢至今累累也(墓地在今汉岔中学校园内,已平)。遗我祖母,时年甫三旬,而称未亡人。遗子三,皆尚少不更事;女一,亦襁褓初离。当此孀孤聚处,非矢(发誓)共姜靡他之志(即立志守节,不改嫁他人。典出《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存陶母(指东晋大将军陶侃的母亲,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育子之衷,胡能保节之不夺,卒以慰我高祖之魂于地下?况尔日谋取者,有高乔而贪贿,更兼户蠹以媒孽其间,操之不易,畴(谁)不以为綦(qí极,很)难?而我高祖母乃从容具控(起诉)会(会宁)之县主,不究;旋具控靖(靖远)之道衙,一讯而孽魁敛迹,而我高祖母永贞之节即著焉矣。嗟乎!誓志之苦,我高祖母已极;而我辈之得有今日,谓非我高祖母之赐耶?

迨吾曾祖,以农业之经营奔驰远近,靖会之间足迹几遍,最后相宅冯家堡。卜居既定,于是入籍靖远,且既有恒业,竭力耕耨(nòu),日积月累,家道因之浸昌。

四传吾父,愈丕振焉。无如命途多舛,以无辜之人冤陷命案,父子囚执,家几倾,产几破,真呼天无路,抢地无门!时也,大成云非其罪也,而亲故朋侪中谁则念非罪而化雪不白之冤?最可苦者,吾母荆布操作,既恐祸生于不测,复惧业产之顿隳,值万难调停之际,官私之盘错一身肩承。斯其苦同吾高祖母,而披肝沥胆,殆有甚焉!幸也天诱其衷(指上天开导其心意。《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罪人得,而我父子之缧绁斯脱。溯自陷狱以至释还,凡三易寒暑,而一旦聚首,悲喜交集,由是重整田园,再经商贾,农末兼营,浸浸有日新之象。方期父母俱存,朝夕承欢,以慰暮年,奈何吾父见背之速,令我徒切鸡豚之逮,兹唯依依慈帏,务勤俭,勉耕读,慰我母心而已。

东平云:“为善最乐。”(《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刘苍是刘秀的儿子,封东平王,谥号为“宪”。)晦翁(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云“读书便佳。”予用是自励焉,且以之励儿辈焉。予之殷殷为儿辈延师者在是。

于戏!吾高祖之所历者如彼,而曾祖及我父之所历者若此。凡我子孙,安可不使之共喻(明白)!且吾族中尊卑长幼俱是一本之亲,期功缌麻莫非五服之内,但目前异域而居,即将来日疏之渐,数传而后,尔视我秦,我视尔越,冠婚将罔闻,丧祭亦莫恤,漠不相关者,势必然也,予甚忧之,爰成族谱。

睹斯谱者,或以为为族蕃派衍计,使知若者昭、若者穆,孰大宗、孰小宗,以识本支也可;而以为为祖德宗功计,俾奕祀(yìsì世代)不忘前人,共相勤惕,永思争先绳武(继承祖先的遗志或业绩。典出《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绳,继承。武,足迹。),且藉(jiè同“借”)之以讲敦睦,尤予之志也。更念后之视今,未始不如今之视昔,窃愿吾族之继吾志者,时起而修明之,次世代之馀,凡有嘉言可述,善行可遵,务须谨录之以垂坊表,幸勿视为弁髦(biànmáo成语有“弃如弁髦”)焉。此国史之意也,予与济瀍有同心也。谱既告竣,因序其缘起如此云。

时乾隆二十年(1755)岁次乙亥,月在大吕(夏历十二月的别称),国子监监生五世孙济江利川(济江之字),斋沐谨志于冯家堡之笃志堂。

重订梁氏家谱序

余梁氏族谱、成于余先君(即先父),溯自始祖以来,分支别派,了如指掌。且即以敦宗睦祖之谊(同“义”),昭尔我后裔。

呜呼!余先君之为后辈计,抑何其深且尽载!朱子(朱熹)之释“亲”:“亲,仁民爱物也”,有“水流三坎”之说(典出《易经》坎卦),诚以盈科后进(盈科:盈,溢出。《易·坎》:“水流而不盈。” 科,通“窠”。坎;坑。《孟子·离娄下》:“盈科而后进。”盈科,溢出窠。),即由内及外之义也。夫天灾流行,何时蔑有(没有)。而我先君情殷周恤,不惜倾囷,于异性之维持提撕若此,于同姓之恩明谊美可知。修族谱,联疏远,苏眉山(眉山即今四川省眉山市,古称眉州,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 三苏”的故里)之家风可怀也。此余先君手成族谱之心也。迄今四十馀年,每启函,余先君之苦心,昭然与世系并著。念余梁氏自始祖而下,支分派别,兹则成家于本堡(冯家堡),或家于地沟(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新营镇地沟岔),甚至移家新疆巴里坤、三道沟(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等处。纵有亲疏之不同,而自始祖视之,疏亦未始非亲也。余常想先君之志,因取敦宗睦族之义,为昆弟子侄辈勉,更欲为后之子子孙孙勉也!用是谨重修之,以昭示后裔焉。

嘉庆五年(1800)岁次庚申暮春(夏历三月)吉日 ,六世孙得位沐手谨志。

梁氏冯家堡世系小序

六世孙得位 撰

余梁氏自始祖而下,分两支焉。别以地,不别以情也。盖余始祖生子三:长自强;次自发;三自秀,少亡。自发,余本堡一支之祖也。而自强生子七:三承继为自发长子,四少亡。长房国鼎生子五:曰明、曰寅、曰魁、曰稳,三少亡。二房国隆生子七:长曰能;三曰熊;四曰忠;五曰才(忠、才俱移家巴里坤);七曰栋;次少亡;六曰珽,过继五房国相,是国相二子,长珽则内继,次璜,则所生也。六房国柱生子一,曰桐。七房国瑞生子一,曰宁。明之子文朝、文友,而文朝又外继也。寅之子文举、文卷。魁之子文泰、文安。稳之子文秀、济潭。能之子文昭。熊之子宗保、宗礼。忠之子宗舜。才之子宗候、宗福。栋之子宗禹。珽之子宗圣、宗贤。璜之子济传、济汉。宁之子济海。下而余兄弟辈,尤为蕃衍。目下自强一支,居住冯家堡间有一二家,其居东面地沟者(宁夏海源领地)最众,迁移地方者亦多。而余本堡一支,亦有居住地沟者。

兹谱之世系,言本堡而不及东面(即地沟)者,俾后之览者,一见了然于支之分也。必先于序中提明东面一支之世系源流者,使览者知东面一支之分叙一谱,由分见合,谓余不以分者疏之,实以分者联之。是余之志也夫。

谨序。

跋关川梁氏家谱

梁氏先世以国为姓,周平王封秦仲少子康于夏阳梁山,其地在今陕西澄城县北。郑樵(北宋人)云:“夏阳在同州,犹有新里城。新里,梁伯所筑。”《乐史》云:“新里在澄城县。”梁之受姓,盖始于此。

靖远关川梁氏,比族而居者已数百年于兹,子孙蕃衍,世有潜德。明天启二年(1622)自山西静乐迁会宁,复徙靖远关川。其始祖以下分二支:长房传五世,已分为二十馀支;二房居冯家堡,传五世,分为七支。此七支中,有名济江字利川者,生七子,由七子相传至今,又分为二十八支,在梁氏族中为最盛。阅谱,知济江工翰墨,与皋兰同族梁太史(翰林的别称)济瀍、临洮吴太守(知府的别称)镇(吴镇是甘肃清代最著名的诗人)为文字交,惟不利场屋(科场)。其后嗣捷武乡试者八人(即中武举者八人),世多善行,其事迹均载旧县志及碑石。观梁氏世德,知后世有兴起者。予编次县志《氏族》一门,索其谱参考之,因志数言于谱。

民国甲申(民国三十三年)(1944)长至日(夏至日,夏至白昼最长,故称),范振绪识(zhì“记”的意思),时年七十一岁。

附载

道光十三年(1833)《靖远县志》卷之四“义士”条:

梁济江,监生,素敦善行。时值岁荒,周恤贫民,野有暴骨,雇夫掩埋。乡人感德,建坊勒碑,书曰“善盖一乡,义重桑梓”。

梁得佐,武生(俗称武秀才)。乾隆甲辰(四十九年)(1784),官兵追剿逆回,道经原堡(即梁氏在李家塬所居堡寨),佐(梁得佐)备刍茭(jiāo干草)糗(qiǚ干粮)粮以供给之。岁荒,周恤邻里,不遗余力。乡人建坊曰“承前启后,仪型闾里”。

按:括号中的词语原文无,系笔者添注的。

查《梁氏族谱》,济江,字利川,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初九日丑时,卒于乾隆四十五年(1788)二月二十日辰时。一生娶四室,生七子(得位、得任、得佐、得杰、得佑、得伸、得名)。七子中有三子中武举,得位、得任系乾隆戊子(三十三年)(1768)科同榜武举,得名系乾隆甲寅(五十九年)(1794)科武举;一子为武生(得佐);一子为贡生(得杰)。

得位,字荣廷,生于乾隆四年(1739)正月初二日子时,卒年无考。得任,字信夫,生于乾隆十三年(1748)十一月十五日酉时,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七月二十五日辰时,例赠武德郎。得佐,字梦征,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十三日,卒于嘉庆二年(1797)十月十九日申时。得杰,字亚三,生于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巳时,卒于嘉庆三年(1798)正月初六日亥时。得佑,字秀山,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九月初五日,卒于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十日午时。得伸、得名,生卒不详。

得佐次子正志和得名长子正伦系嘉庆戊寅(二十三年)(1818)科同榜武举。也就是说,梁氏合族,五、六、七三世中有武举人五名,监生一名,贡生一名,武生一名,都出于济江一支。据此可知,范振绪《跋关川梁氏家谱》中的“其后嗣捷武乡试者(即中武举者八人)”的说法不太准确。

此支在梁氏族中也最为富盛,川塬共有七堡,川二塬五,次子得任、三子得佐、四字得杰、五子得佑、六子得伸五人均住李家塬,各居一堡;长子得位、七子得名住冯家堡,亦各居一堡。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靖远县志时,梁氏七世孙正林、正邦(得佐长子)各捐输仓斗粟米粮一石八斗五升和二色粮一十五石。

要说明的是,因为关川冯家堡(今名共丰)明清民国数代都属靖远县管辖,所以以上梁氏人物(特别是五名武举和一名贡生)1994年出版的《会宁县志》(下限至1990年)和2007年出版的《会宁县志》(1990——2005)都没有记载,此地(于新中国成立后)划入会宁,按入志人物的标准理应补入以后续修或重修的会宁县志中。



































冯家堡全图(此图约绘于嘉庆五年,亦即1800年)


河畔镇李家塬水沟渠梁宅


冯家堡局部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