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适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

 凌宗伟 2020-07-23

   有一回去听某新老师上的一堂数学课,从课堂组织情况来看,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也给了学生相当充裕的活动时间(板演,练习),并且能够从学生的板演中发现问题,及时的帮助学生明晰思路,辨明是非,同时还注意了变式训练,体现了“思维的体操”的特点。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但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课堂节奏比较平缓,开始的时候甚至有点阻滞,我想这是应该引起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平缓的节奏不利于学习情绪的激发,阻滞常常出现甚至会消减学生的激情。其实课堂的节奏是需要教师调控的,譬如当抛出一个问题或例题时,一旦发现学生的表现比较冷漠的时候,就要变换问题的角度,或者换一条例题。万不能被自己预设时考虑的梯度所束缚,因为我们预设的梯度,往往与学情是不相符的,我们以为简单的,学生那边未必简单,相反,我们以为复杂的,学生那头却未必复杂。

   也许会有同仁们说我是抬驴的故事中的议论者了。其实不然,教学在某种境况中是一门艺术,这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征就是课堂是变化的,每一件作品都不可能是现成的,都是师生现场创作的,可以说,再也没有比课堂教学现场感强的艺术作品了。


   这就提醒我们,既然是现场创作,节奏的调控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教师的现场调控水平哪里来,怎么提高,这不仅取决于经验,更取决于我们课前的预设。教师心里的教学方案不能只是一个,我们在预设的时候是要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到一切皆可能的。打个比方,教师的课堂设计就要像Windows,要面向对象的需要。课堂上当你发现学生需要什么的时候,你就要拿得出什么,你就是“傻瓜电脑”。

   当然,学生要什么就给什么又不等于被学生牵着走,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心里还是要有底的。这底就是从课程特定与标准和教材出发的教学目标,而学生需要就是学情,教学过程中的在设计,其实包含了教学目标的调整,注意是调整而不是推翻,主旋律是要贯穿始终的,没了主旋律的乐章,是不能成为美好的乐章的。与此相关的就是每堂课都是不能在够死扣预设的流程下行走的,更多地需要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流程。为什么许多时候我们无法调整问题和例题的顺序?那是因为我们的课件制作比较呆板,基本上是在线性思维下制作出来的,很少运用超级链接乃至更高技术含量的技术。于是课堂上实际已经是课件牵着我们走流程了,而不是课件为教学服务。因此,课件制作一定要打破线性思维模式,设计要防止固化的流程,要能够随机切换。不然的话是不利于课堂节奏的调控的。一个成熟的教师是能够适时调控课堂节奏的。

   课堂节奏要流畅,更要有起伏。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学情,多想几个可能,课堂上要善于察言观色,多一点随机应变。须知,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被技术牵制着的教学,恐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