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戏最爱是秦腔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看戏最爱是秦腔

文  \  凤凰山人

中国之大,剧种繁杂,南腔北调,东西有差,大致北京偏京剧,上海爱昆曲,河北演梆子,河南唱豫剧,江南喜越剧,华北乐评剧,安徽黄梅戏,内蒙二人台,东北二人传,西北吼秦腔。山人生在西北,长在黄土高原,从小到大,吃黄米饭,喝黄河水,头顶高原红,沐浴西北风,平生爱看戏,最爱是秦腔。

秦腔也叫“乱弹”,是古老的剧种,发源于陕甘一带,因周代陕西关中一带被称为“秦”而得名。秦腔有文戏武戏,文戏相公恋姑娘,秀才中虎榜,武戏奸臣害忠良,君臣振朝纲;唱腔有快板慢板,花音苦音,音调高亢激越,粗犷豪放,板胡拉响,烦恼皆忘。

最初看秦腔时间是一九八一年,地点是家乡的戏院里,剧团是甘肃省武山县秦剧团。记得那年夏秋之交村子里新修了戏台,冬闲季节社里请来了武山县秦剧团,杀了猪,宰了羊,办大灶,群众热情高,演员表现好,四天四夜,场场精彩,四邻观众,纷至沓来。

此后看戏在社火。八十年代过春节,家乡每年有社火,耍社火要唱戏,唱戏就唱秦腔。要唱戏,先排戏,有社火头吆喝,排戏在冬闲十月就早早地开始了,时间多为夜晚,地点多在戏台旁边的化妆室,架起炉子生起火,请来导演来教学,锣鼓家什叮当响,散场常常后半夜。春节过了三节,就要选择黄道吉日出社火,多在正月初六、七、八日,三者必具其一。社火有明台子、黑社火之说,明台子是白天耍,黑社火是夜晚耍,可是不管哪一种,到时都要唱秦腔。春节期间,群众没事干,往往早吃饭,听得戏开演,老少奔戏院,平日地头忙,节日得清闲,欣赏家乡戏,个个笑开颜。

再后来看戏在会宁县城。印象中九十年代是当地秦腔发展的低潮期:当时会宁县秦剧团好像解散了,农村春节耍社火也不唱秦腔,而代之以歌舞。但秦腔毕竟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发展的低潮是暂时的,记得当时有几个从会宁县秦剧团退下来的演员出于对秦腔的偏好,在会宁北关操场戏台上办起了“秦腔茶苑”,隔三差五演唱,增加个人收入,丰富群众生活,一举两得,群众称赞。出于对秦腔的爱好,我和伙伴们有时夜晚骑摩托车前往观看,城乡距离四十里,夜晚驾车去看戏,北关茶苑过戏瘾,归来赶路心急急。

现在看秦腔在电视。近几年出门在外,多在电视上看秦腔,怎奈央视戏曲频道偏吃另喝,京剧立正,秦腔稍息,同是艺术,央视不公!欣慰的是陕西农林频道有个“忙罢戏楼”每天播放秦腔,烦恼的是电视台时间金贵,不时插播广告,一本戏今天上本,明天下本,半途而废,索然寡味。

可是,无论怎样说,山人对秦腔情有独钟,年龄愈大愈不能割舍,喜欢看戏,喜欢秦腔,喜欢在家乡的戏院里看秦腔……看着秦腔长大,家乡的戏院隽刻着我儿时的记忆,有我童年快乐的身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