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富煦风(白银区作协主席李慧笔下的会宁人张玉珊)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甘富煦风

文  \  李慧

2015-12-20 



张玉珊,甘肃会宁人,生于1965年,现任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会宁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协会会长。白银市八届人大常委,白银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创办的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为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甘肃省小杂粮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白银市小杂粮工程技术中心,白银市粮油应急储备企业,国防委给养应急保障企业,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了甘肃省工信委的认定。2010年被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评为农业产业化粮油扶持重点龙头企业。             

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

走进会宁郭城驿,站在郭虾蟆城遗址,一阵旷古的风迎面拂来,风里蕴含着无尽的男儿事、家国梦,让人直觉几分刚毅、忠勇的亮色穿入胸际。那阡陌、巷道,那飞鸟、走兽,那田野里劳作的面影,那潮湿的空气,都弥漫着一种从容淡定的气质。

甘富果业集团的老总张玉珊,就是一位从这种气息中走出来,风生水起地跻身于陇原商业界的精英。

我们驱车来到河畔的一处标有“甘富果业基地”的地方,由于时间紧迫,只见一位中年男子和来宾握手致意后,就匆匆带领我们一行三十多人,走进位于河畔的苹果种植基地参观,同时用朗朗的口才,思路清晰地讲解着甘富果业的经营模式、市场前景和发展规划;讲解着果树的栽培技术,以及病毒虫害防治和冰霜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工作;讲解着“公司+农户+基地”的致富之路的可行之处……近半个时辰的讲解,呈现在我眼前的一会儿是会宁广袤、厚重的黄土地,一会儿是风起云涌的国际市场和瞬息万变的机遇,一会儿是匍匐在黄土地上父老乡亲们的艰辛,与滔滔洮河水流淌在陇原干裂黄土地的欣喜;一会儿是甘富果业蒸蒸日上的恢宏的蓝图,直让我们无不热血沸腾,叹服不已。那时,我压根没有把他和老总联想到一块,想是专业讲解员。

当他在讲解期间不时提到“西北大磨坊”时,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把会宁小杂粮搞得有声有色,享誉海内外的“西北大磨坊”的当家人、风云人物——张玉珊,难怪他有如此的气魄,如此的格局,如此的底气!

立足故园 商海鼓浪

在头寨子镇的苹果示范园区的展厅里,只见一捧金灿灿的黄土格外引人注目地被展示在显要位置,张总说:我们会宁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我们有着万丈黄土,土能生金,我们只能在黄土上做足文章!

是的,站在苍茫的天地间,向下俯视,横亘在眼前的关川河是一川无尽的黄土,向外眺望,矗立在四面的山,就是黄土万仞,可黄土纵然再深,如果没有涓涓洮河水的滋润,没有科学做基垫,那么,滴在土地里的汗水纵然比雨水多,长出来的除了糜谷,也会长出些无可奈何的眼泪,却始终难以长出金灿灿的财富和甘甜富裕的岁月。

农家出身的张玉珊深知其中况味。他先是在自己的家门口郭城镇经营建材、农资等,随之办起了“农家乐饲料加工厂”,经过十年的打拼以及资金和经验的积累,使他的胆识和魄力与日俱增,于是征地建厂房注册 “会宁县三利土特产有限公司”,他的良谷米精心包装后在1999年亮相第一届“兰洽会” 并一炮打响,成了抢手货。

会宁是中国小杂粮之乡,品优质良,客商青睐。张玉珊的公司兑换来的杂粮总是被外地客商抢购去深加工。外地人能把小杂粮深加工,缘何我们不能呢?这使张玉珊非常困惑,经仔细调研后,他大胆地着手杂粮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开始有了品牌意识,和市场竞争力。

2006年,张玉珊征地筹资建成日产200吨的小麦面粉生产线1条,年产6000吨杂粮挂面生产线1条,年产2000吨胡麻油生产线1条。2009年扩建了良谷米车间,形成了年产5000吨良谷米的生产规模,建成了年产1000吨苦荞茶生产线,并将公司更名为“甘肃西北大磨坊食品工业有限公司”。2010年,公司实现对外贸易,实现创汇97万美元,开会宁农产品出口先河。同年,建成了年产35000吨荞麦米、15000吨熟荞麦米生产线各一条。光在2008年“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他就组织10辆康明斯运输车,一次性送100吨面粉支援了灾区。

倾情黄土 心怀桑梓

“我们农民的日子过得太苦……”,张玉珊似乎还想再说点啥,却张了张嘴硬是没说出来,后面的话被无言的情绪鲠在喉间,憋出了一圈眼泪。

农业是人类的生命线,农村和大地是生命的根。

在郭城驿街镇,我曾看到一只小狗,光屁股孩子般在墙角下独自戏耍。它的淘气,它的自得其乐,让我若有所失,发呆许久。和其他乡镇一样,郭城驿也很少能看到学龄前戏耍的孩子,这也就意味着土地上越来越留不住年轻人的脚步了。面对越来越多的荒芜的土地,和越来越渐趋消失的村落,政府在实施“精准扶贫”,许多省份由政府投资修了“村村通”油路,翻新了农家院落,但是,如果没有留得住农民脚步的支柱产业,一方面农民处于“留不住的城市和回不去的农村”无可奈何的尴尬间,一方面,村庄依旧摆脱不了日渐消亡的命运,无非是在消亡前化了点妆而已。

农民的儿子,吃着黄土地的米谷,在黄土地的怀抱里滚爬大的张玉珊,对黄土地与黄土地上的农民有着与生俱来的深情,对“苦”字也有着痛彻的体悟,深知父老乡亲的辛劳与难怅。他埋头不知道琢磨了多久,决定在黄土上继续做文章,把农民兄弟留在家乡的土地上过上好日子。

而天有几重深,会宁的黄土就有几重厚。土能生金,当然能生万物。会宁河畔的土地闲置多时,会宁头寨子镇素有“会宁瓜果之乡”的美誉,每一家农户都有种植果树的经验,可是,没有人组织,没有科学注入,没有品牌意识,不成规模,难成气候。成立果业集团,培训、复制、推广科学的苹果种植业,出口创汇,占领海外市场,让家乡父老在自己的家门口就业,创业,拥土为金,过上甘甜富裕的生活,是张玉珊多年的梦想。他盘算着:通过土地流转,20年内,2600多亩土地涉及的260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建设初期,可以提供300人就业,农户就近就业,月收入可达3000元;挂果前后,可以解决300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14000元……这些枯燥数据的背后,是一颗热扑扑的心,我想,这大概是最有格局的“精准扶贫”了。

文帆高挂 万里破浪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会宁郭城驿历史沉淀深厚,文化氛围极其浓郁。尽管我对张玉珊并不熟悉,但是,他对文化的推崇,对文化人的敬仰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我甚至猜想,张玉珊小时候一定也是一位有过文学梦想的人,只不过更大的心胸,更任重道远的使命将他的视线转移在了黄土地上。

在头寨子镇甘富果业的展厅里,我看到了一叠一连修改了六七次的稿件,又欣赏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电视小品“苹果的故事”。那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那极富地方特色的对白,那丰满的艺术感染力,那巧妙的构思,那细腻的表达手法,让人在忍俊不禁中了解了一个创业的故事和创业模式。后来知道,这个小品居然是张玉珊自己创作编导的,由此可见,张玉珊对文化的重视,也由此可见,文化早已被潜移默化地注入了甘富的“胎教”中。这让我再一次惊叹不已。

一天的采风活动,张玉珊一直陪着我们,当我们离开时,他一再挽留,已经俨然是我们肝胆相照的朋友了。

返回的路上,我们依旧沉浸在甘富“高起点、高标准、高收益”的战略思路,震撼于张玉珊的大视野、大格局、大气象带给我们的冲击力的兴奋中谈论不休。在不知不觉中,甘富果业已经植入了我们心田,仿佛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事业,不由得想关注她,感悟她的付出、见证她的生根发芽,见证她的辉煌和甘甜。

我想,不知道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张玉珊脑海里一定闪现过无数个更具诗意的鲜活的词组,但是最能表达他胸襟和抱负的字眼就是“甘富”——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富起来,让甘肃人民都富起来,让匍匐在黄土地上的农民都富起来,过上甜甜美美幸福的日子!张玉珊这个在西北大磨坊里已经被打磨的百折不挠,在商海的大风大浪里久经考验的平民儒商,甘心、甘愿去国际商海浪涛里去打拼!


李慧:女,汉族,内蒙古人。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白银市作家协会理事,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秘书长,白银区作家协会主席,政协白银区第八届委员。著有散文集《明月心印》《白银文化人物散记》,参与编辑《一路有你——银光文学沙龙二十周年作品集》等诗文集。


产品主要以西北磨坊良谷米和荞梓育苦荞茶为主,淘宝店铺网址是http://shop115474564.tw.taobao.com。


“天南地北会宁人”尊重作者付出,可以授权在其他公众号登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坚持准确署名,倡导原始创作,提振正向能量。感养育之恩、念精神砥砺、记风土人情、忆美好往事、歌秦音豪迈、颂祖厉雄风。“没有稿费,只有赞赏,致敬原创!”传播会宁文化,弘扬奋斗精神!欢迎搜索“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公众号,投稿可直接发送至邮箱:280615328@qq.com,也可搜索微信280615328加好友后以发消息的方式投送稿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