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孝道】永远的乡愁(征文选登,作者魏继莲)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征文

永远的乡愁

文   /   魏继莲

孝道文化经过千年历史的发展和沉淀,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主流导向与优良传统,这大多来自于子女对自家老人的态度,当然,也有年轻人对外姓老人的关爱与照看,但在道德逐日沦陷的当下,这种例子少则甚少。那么,怎么样对老人才算孝道呢,这就取决于各自的生活水准和涵养心态了,所以,在我的理解来看,百万富翁的山珍海味和平民百姓的粗茶淡饭没有两样,只要老人过得自在顺气那就是孝道了。

人在世上走一遭,说简单了不外乎做三件事:赡养老人,扶养儿女,回馈祖国。但现时的人,坏到极致的还是少则甚少,乡里邻里有一两个这样的人,就会破坏一方的和谐和安宁,让大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他们对老人拳脚相向,对儿女相向引导,对社会无恶不作,这种人自以为活得津津乐道,但他(她)们哪里能想到,沦陷的是自己的道德,泯灭的是自己的天良,折磨的是自己的老人,遭孽的自己的子女。这种人,在别人眼里就是人渣,总让人敬而远之,绕道而行。我始终相信,世上的万事万物是有因果报应的,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

在我们乡下,有些老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了一辈子,七八十岁的老人整天忙出忙进的帮儿女打理家务,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儿女在田里没黑没夜的劳作,但家庭的氛围其乐融融,母慈子笑,这样的老人算不算过得舒心,这样的儿女算不算孝道?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收入,他们不下田不劳作,拿什么孝敬老人,拿什么让老人三餐温饱?

在我们村里,有一对普通的夫妻,他们兄弟姐妹很多,都出嫁和分家了,由于他们是老小,所以,老人最后就落点到了他们家,孩子的爷爷去世后,孩子的奶奶就瘫痪了,这一摊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里,这对夫妻人前人后受到了不少指责,多少人拿嘴在背后戳他们的脊梁骨,但很少有人拿心去真切的感受他们的体会,但是,我懂他们,因为,我家里也有老人,在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方言,“没老人的夸孝顺,没儿女的夸干舒(干净)”,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对夫妻呢?他俩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诚实善良,任劳任怨,三个上学的儿女,大学,高中,初中,由于有瘫痪在床的老人,男人不能出门打工,女人也要守着锅灶,他们每天给老人三餐以后就下田兢兢业业的劳作,有时在离家近的地里劳动,他们一定有一人在中间回去一趟,给老太太熬一盅茶或喝些汤,他们时常忙忙碌碌,风风火火,尽己所能地照看老人,遇到下雨天就缝缝洗洗,但理解他们的人少之甚少,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老人,子女应该寸步不离地守在榻前,端茶倒水,但大家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这是一对庄稼夫妻,除了土里刨食再没有额外的收入,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不下田不劳作,一家子吃什么喝什么,拿什么孝敬老人?拿什么供儿子上学?所以,我认为,他两口子,算得上孝道。其实,孝道,是一个沉重的字眼,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每一家的儿女,人常说,“家家有一本曲儿唱,一家和一家的不一样”。

就我自己而言,娘家父母去世的时候我三十多岁,但他们活着的时候,我总觉得没能尽到做子女起码应尽的孝道,愧对她们,随着年龄的加大,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后悔莫及,辗转反侧,有时梦里梦见母亲,那种亲切那种疼爱那种依恋,让我拿什么语言能表达出来,只能暗自流泪,然后找千万种借口来安慰自己——那时孩子小,拖累大,家务多,经济拮据,不能时常回娘家看望二老——但老年时的母亲,白发飘飘拄着拐杖,尖尖小脚,倚在村口风里雨里等我的那个姿势,永远定格在我的心底,成为抹不去的乡愁和对母亲的思念与疼痛,这种疼痛,一直会持续到我生命的终结,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在婆家,我不知道在别人眼里我们算不算孝道,因为这世上有许多眼睛看到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但我摸着自己的良心认为,我们是一个个差不多的儿子和媳妇,结婚三十多年,我从来没有和公公婆婆顶过嘴,从来没有,这一来是因为他们二老贤惠善良,从不吝啬地为儿女付出,二来是因为弟兄和睦,家教严谨。

我丈夫兄弟姐妹六个,我嫁过来的时候,俩姐姐都出嫁了,老大老二都成家了,这当儿,只有老大分了家,所以,我们老二老三老四还有老二的三个孩子和俩老人在一起又生活了几年,这期间,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这样一大家子11口人,我们都听从老人的安排,快乐融洽地生活着,每天,该下田的下田,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老人就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其乐融融,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后来,二十多岁的小兄弟突然换上了精神病,并且在家在外胡整胡闹,惹是生非,还时不时往自家的水窖里扔东西,有时,自己干脆跳到里面,闹得一村人惊天动地大呼小叫的,有时抱着我一岁多的女儿在水窖周围乱转,一家人被闹得鸡犬不宁,战战兢兢,公公婆婆伤透了脑筋,操碎了心,最后开了个家庭会议,分成了三家。但分家三四年后,小兄弟的病也没能治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翻墙偷偷跑出去,冻殁在三十几里外的一个山梁上,可怜地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这之后,俩老人身心成殇,单独过起了他们俩人的生活,那年,俩老人还不到六十岁。人常说,长兄如父,这时候,老大就是老大,没忘他的使命,在他的安排下,我们每人每年给老人固定的生活费,就这样过了近乎二十年,这期间,老人算是安享了天年,快快乐乐地生活着。

十八年老了王宝钏,更何况二十年,这二十年,公公婆婆真的老了,生活很难自理了,我们的大妯娌也去世了,老大老二都有了孙子,都忙乎得不亦乐乎,有一天,老大把我们叫到一起,商量老人的事,由于当时我拖累最小,最后商定,让俩老人住到我们家,我和老公义无反顾的答应了,因为有了娘家父母先前的教训,我再不会在公婆身上留下遗憾了。那年公公八十三岁,婆婆七十八岁。

接下来,公公老年痴呆,然后去世,他前一天还在院子里晒太阳,第二天就驾鹤西去了,一对风风雨雨、沧海桑田、相濡以沫走过来的恩爱夫妻,临终,就这样决然的诀别了,没能为他心爱的老伴儿留下只言片语,婆婆躲在无人的角落,偷偷的恓惶的流泪,然后拄着拐杖,拿手摸着棺木,颤巍巍地转了一圈,再从门里没有出来,她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人,所有的心事和疼痛都一个人咽,生怕给儿女徒添麻烦,这些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因为生老病死是我们没法改变的,只能在心中偷偷的发誓,一定要对婆婆很好很孝顺,让她顺心地安度晚年。

公公去世后,婆婆一个人在老家无人为伴,在征得她同意后,我们把她带到我老公工作的学校,他们领导是个孝子,见我们善待老人,就给我们安排了一间闲房子,这样我们就便于照看老人,但我从言谈举止间能感觉到婆婆眷恋老家,因为老家平坦安静,她是标准的小脚又性格内向,在这里,上厕所走路都不方便。在会宁,学生陪读是普遍现象,这期间,她的大孙媳妇陪读去了,他大孙子一个人在家孤单,就想接他奶奶到他家去给他作伴看门,因为他是个村医,整天满世界乱跑,特别到冬天,他一回家,冰床冷室的,当时,老太太除过脚小,身子骨还比较硬朗,见于她孙子的这种情况,再加上她疼大孙子,就非常乐意到孙子家去,我老公弟兄们商量后,就同意了。

老太太在孙子家住了几年,这期间,她大儿子二儿子都远在外地,就我们离老人近,十五里路,每逢周六我老公就骑一辆烂摩托乐呵呵地回老家了,带上吃喝,风雨无阻,从无怨言,一到节假日,她大孙子媳妇回来,我们就马上把老人接到我家,但悠悠之口,总有雌黄,一些泛泛之辈搬弄口舌,说我们做儿子儿媳的不管老人,把老人推给了孙子,但我们不在乎,我们只要老人过得开心,因为我们知道,老人和孙子在一起,是天伦之乐。

三年前,我儿媳妇在外地生了孩子坐月子,春节临近,我们夫妻如坐针毡,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真正内涵,有一天,我给婆婆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婆婆颤巍巍的声音叮咛我,不要心急,不要记挂她,她一切都好,要我伺候好媳妇儿坐月子,这时候,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关上手机,泪如泉涌,我在心中默念了无数个对不起,对不起,我亲爱的婆婆,千里之外,我记挂着您,我一生都忘不了您对媳妇的好,但我们没办法了,你的儿子和媳妇儿实实在在没办法了,没办法陪您回老家过这个春节了,我们不能丢下儿媳妇不管,她也是她妈妈爸爸的心头肉,儿子又在上班,除了我们,没人照看她娘们子,生活就是这样,总是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转动的,随时会给人制造麻烦,制造障碍,但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候,老二给我们打来了电话,他说他们两口子回老家了,要把老人接到他家过年,要我们安心地伺候媳妇儿坐月子,那一天,我欣喜若狂,如释负重,对老二两口子充满了感激,虽然老人是我们弟兄大家的,但他们也都年岁大了,六十多岁了,从那时到现在,老人一直被他们照看着,后来 ,我们妯娌开玩笑,我说,你再把老人照看上三五年,我的孙子就大了,那时你回你们城里让你的媳妇儿伺候你去,我来伺候老人,从目前状况来看,婆婆身体状况良好,应该能活百岁,她今年八十七岁了,我真心希望她老人家长命百岁,把这个花花世界尽情地踩踩。

今年春天,婆婆脚底下起了个脓包,三寸金莲,疼得不能下地,两三个月,我们二嫂子(妯娌)两口子扶出扶进,端茶端饭,每日换药,从无怨言,那么,什么样的儿女才算孝子,但我觉得,这就是孝子,她一辈子大字不识一个,但懂得孝道,何况,她年龄不小了,本应到颐享天年的时候了,只因上面还有耄耋老人,她还要跪在地上为老人洗脚洗头,我能不感动吗?

其实,在我们乡下,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儿女,过着平凡的日子,赡养着自己的老人,母慈子孝融洽度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自己的逻辑,本本分分地生活着。

所以,我认为,孝道文化,就如几千年前栽种在中华文明里的一棵古树,根深蒂固,盘根错节,遮天蔽日,层层叠叠,长短不一,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汲天地之养分,取万物之精华,脱不了母体,这个母体,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孝敬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做儿女的本分,无论他们给你留下万贯家财还是负债累累,就像某部电视剧里说的,你都住过这世上最贵最温暖的房子,你都没有交房费呢,何况,你交得起吗!


作者魏继莲,会宁县平头川镇人,白银市作协会员。


(注:正文插图来自网络,与本文没有直接关联。“天南地北会宁人”尊重作者付出,可以授权在其他公众号登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坚持准确署名,倡导原始创作,提振正向能量。感养育之恩、念精神砥砺、记风土人情、忆美好往事、歌秦音豪迈、颂祖厉雄风。“没有稿费,只有赞赏,致敬原创!”传播会宁文化,弘扬奋斗精神!欢迎搜索“allhuining”或“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公众号,投稿可直接发送至邮箱:280615328@qq.com,也可搜索微信280615328加好友后以发消息的方式投送稿件。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