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麻油 || 作者 雷雨田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7-23


胡麻油

作者    ‖    雷雨田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罐罐茶》《火热的年代 难忘的征程——父亲的洮河记忆》《祭新冠瘟疫中遇难同胞文》《祭舅舅》《庚子春感怀》《皮影戏》《如坠太虚幻境——2018年世界杯观后感》《回乡记》《关爱老人》《老哥是主角》《王家坑坑》《一件小事》《清明时节祭张师》《刘玉霞》《八台泉》《车支书》《回乡偶书》《韩家妈》《怀念孟厨师》

收到老家朋友给我快递的一壶胡麻油,感谢朋友的情谊。胡麻油可是好东西!我们暂且不说营养成分结构如何,光凭那老远扑鼻的浓浓油香就能让人感觉到天底下最香的还是胡麻油。小时候在院子里玩耍,如果厨房里飘出油香味,断定今天是好饭,不是炒洋芋菜,就是漂着油花的浆水面。马上跑到厨房,围在母亲身边等待饭熟。这些年虽然身处异乡,但是一直坚持吃胡麻油,或网购,或从老家带,或朋友馈赠。老油坊榨的油如今真的不多见啦。陪伴我时间最长的家乡食物当属胡麻油了。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这多少年下来不知道改良换代了多少,但是胡麻似乎没听说有啥新的名号,如果不是我寡闻,我感觉胡麻还是以前的胡麻。便萌生写写胡麻油的想法。


胡麻

我们家的土地大多数在阴山一坡,二阴地适合胡麻的生长。在我的记忆里,胡麻属于秋田作物,在谷雨前后下种,有“谷雨胡麻谷雨谷,种了胡麻迟了谷”“谷子浅糜子,胡麻种着浮皮子”的农颜。八月收割。我们把胡麻,甜荞,苦荞,糜谷以及洋芋等统称为秋田,即秋天成熟的作物。种胡麻一般选择耧种,其理由是第一深浅适中,第二下种均匀,因为胡麻很滑溜,手工撒种不宜掌握均匀,要么稀了,要么拧成一疙瘩。耧胡麻时非常投入和认真,有些捉耧水平不高的人家还要请庄里的把式来帮忙。足见胡麻的贵重。每到种胡麻季节,田野里回荡着坠子“哐当哐当”击打耧斗的声音,这是一种节奏,一种音符。胡麻种下去以后不能用耱耱平,怕耱得太瓷不容易长出来,把胡麻捂死在土里。而是用一根或者两根椽绑在一起前面一个人扯上来回打磨平整即可,这就是老庄农人经常说的“胡麻种到浮皮子”。胡麻长得很有气质,到了顶部分成许多枝杈,这些枝杈后来全挂满“胡麻疙瘩”。胡麻花开的季节,蓝莹莹一片,在山上放驴时看到如此景象,心中总泛起一阵阵凄凉婉约之感,现在想来,那也许就是青春的多愁善感。胡麻快成熟时,“胡麻疙瘩”互相交叉粘合成一片,微风徐来,整片胡麻疙瘩随风逐浪。在我们南乡一带有个讲究,收割胡麻必须要连根拔出来,不能用镰刀割或者用铲子铲胡麻,为什么呢?老人说割胡麻的话胡麻油会顺着胡麻杆跑掉,跑干的胡麻榨不出油了,我是向来不反对老人的传统的,祖祖辈辈如此流传肯定有其某方面的道理,不能割就拔。然而拔胡麻又非常费劲,秋雨过后的土壤板结,胡麻杆又很硬,所以拔胡麻很费手必须戴上手套,没手套的就在手上包些破布来保护手不被伤害。所以很多人每年拔完麦子,拔完胡麻双手胀得攥不住,收成的使命让很多人对此忽略不计而已。往场里拉胡麻比较容易,头对头装车时互相粘连在一起,比较稳固。


胡麻杆

胡麻上场打碾入库后,胡麻杆就派上用场了。一部分杆子当柴烧,火头很硬;一部分捆绑成束,专门沤成胡麻毛。同样是粮食,胡麻就显得高贵许多,身上的每一样东西都用处很大。尤其胡麻杆在水里沤个十天半个月,晒干砸碎成毛状后捋干净,捻成线,缠成一疙瘩,打成绳或者织成麻袋。冬天庄里人在家里捻线拧麻绳的情景如一幅幅图画。我记得村里一位老者,按他们家的排行辈分我们应该喊他姑父呢!虽然不识字但是博闻强记,知道的事情很多,天阴下雨我总往他家去,老汉总是盘腿坐在炕上,裤子宽大得似乎只有一个裤裆,手提线杆捻线,线杆是一段刮干净的竹子,长约六七寸,线杆头部坠着一瓣生洋芋,尾部有一铁丝弯曲成的钩子,捻线时靠这小小的钩子固定住线,左手提着线,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线杆搓一下,线杆便嘟噜噜转起来,头部的洋芋也被转成一个美妙的曲线,线杆在转,姑父便慢悠悠地把胡麻毛一点点地往前输送,等到线杆停止旋转,捻好的这一段线就顺势缠绕在线杆上。缠在线杆上的线呈哑铃形状。一边捻线一边说古今,我们都听的津津有味。清凉凉的鼻涕挂在姑父的鼻子尖上几乎要滴下来,有时候忍不住提醒一句“姑父小心鼻涕”,他便吸溜一下鼻涕又回去啦,过一会又回来了。讲到高兴时,老汉把线杆往裤裆里一放,从旁边烟匣里拿出水烟锅抽几口,使劲吸一口烟,鼻涕还是清凉凉地流出来挂在鼻子尖上。讲到《瓜女婿吃大豌豆》时,坐在门槛上纳鞋底的老奶奶,突然站起来,手中的锥子指着老汉嗔怪你这死老汉,一天没说的给娃娃说这些干嘛?但是已经说开了,我也笑得在上炕打起滚来。斯人作古已有好几年,我每路过他的坟园,那根旋转在他手里多少年的线杆便出现在眼前。


后来县城也建起亚麻厂,家家户户的胡麻杆也被收购。我们晚饭后在河湾里背书的时候,远远望见亚麻厂一跺一跺的胡麻杆在夕阳下纹丝不动,我多次想到这里面是不是有我们家的胡麻杆,有我们庄里的胡麻杆。祖祖辈辈没出过远门的胡麻杆,如今也来到县城了。但是亚麻厂具体是做什么的,一点都不知道,那时候也没有勇气和胆量进去看看,听的最多的是亚麻厂工人在打架,某个学生和亚麻厂的谁谁好上了,和地毯厂的谁谁好上了。再后来听说亚麻厂起火付之一炬,起火原因坊间流传甚广,对此我毫无兴趣。我只知道家乡的胡麻全身都是宝。


榨油

每年榨油的季节是最幸福的时候,那种感觉仅次于过年杀猪。要说胡麻油,我总认为老油坊榨的油还是最香。机器油成色不错,但是总缺少油坊榨的油的那种醇厚。这好比土蜂蜜和洋蜂蜜的区别,好比手切的长面和机器压的长面的区别。

过去榨胡麻油用的是原始的土法榨油,我们叫“老坊油”,与后来的机器榨油相区别。从我记事起,机器榨油已经相当普遍,但是很多人家还是喜欢吃老油坊榨的油,虽然出油相对少点。我们庄里的油坊由于出油不甚理想便废置。榨油都要去十公里外的通渭一带。我上初二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家里困难没有条件去县城医院,有个亲戚介绍我去了通渭县义岗川镇一个叫王家渠的地方去治疗,在那里住下治疗了快一个月。那个医生姓王,面目清秀,他父亲在诊所对面开着一个油坊。王大夫每天看完病就去帮他父亲榨油我也经常跟着去,土法榨油的场面历历在目。人老了过去的事忘不了,现在的事记不住,此话不假。


那个油坊是箍窑还是崖窑我一直没搞清楚,反正我们村里的油坊是挖的崖窑,洞口用基子砌的前檐墙,只留个门,似乎没有窗户。油坊里面光线很暗,一个灶头,一盘炕,微弱的光来自一个油灯,如去世人头前的长明灯一般。刚进去时黑得让人有点眼麻。

四乡百姓驴驮的,人背的,架子车拉的,在油坊门口排队,胡麻称好重量后就等于挂上号了。小的一榨油三百余斤胡麻,一般的五百斤一榨油,八百斤一榨油的属于比较大的,通渭人也有称呼一个油的。油坊便根据挂号情况组织油的生产计划,告诉来榨油的人哪天来取油。有些人家拿着几十斤胡麻的,太少不好操作,就按照出油率兑换成清油直接拿走了,一斤胡麻兑换三两三钱油,已经属于好的出油。说到称重,我记得王大夫父亲可以不用称,双手把袋子往上提几次掂量一下,随口可以说出多少斤,跟上称称的误差不会超过半斤,这让人已经感到相当了不起啦。榨油的人都佩服着说王家爸你阿门这么能?老油官油浸浸的脸上没有丝毫的得意之情,旱烟锅子噙在嘴里忙前忙后。


第一道工序是把胡麻籽炒熟,倒在一个大锅里炒,锅是倾斜的,用一个推耙一样的木头翻炒,锅里的胡麻是扬起来的,胡麻在锅里扬起落下,落下扬起,类似南方人炒茶叶的样子,还要边炒边尝。榨油的每道工序都是把式活,炒油籽非常关键,要掌握好火候,太干太生都不行,影响出油量。据我观察基本是老油官亲自炒,别看他面无表情,慢慢腾腾,其实品牌都是靠他操作出来的。炒出的油籽用油斗盛出来倒在炕上。第二道工序就是磨胡麻泥,一头黄牛戴着眼罩拉着石磨一圈一圈地顺着磨子逆时针转圈,磨缝里流出黑乎乎的胡麻泥,酷似家里石磨上磨出的麻子泥。我问为何不用驴拉磨,王大夫说驴拉不动,除了牛就是骡马才能拉的动。第三道工序,把胡麻泥放进大铁锅里蒸,锅里加水,锅上置木板,板上很多小眼,胡麻泥倒在木板上。蒸熟后进入第四道工序,地上放几个木墩,行话叫支高,下面一根草绳摆成十字,上面铺上冰草,用一柳木棍曲成的圈将冰草拢成圆形,趁热将蒸熟胡麻泥倒进冰草里面,一边包一边绑,绑好后的胡麻泥放在油槽里等待压榨,三五个胡麻泥坨坨放好后,盖上木板,闩牢固,就开始最有仪式感的落担了。担者,油担也,是一抱抱不住的圆木,前端分叉,后端设楔子,起担落担均靠楔掌握,油担,木楔都是大匠人所制作,质量要保证。担落到实处之后开始在前面挂重物,第一挂是一个碌碡,重没两百斤,一百七八十斤足有,一后生哎嗨一声把碌碡抱在胸前,臂膀的腱子肉油光铮亮,绷紧欲裂,旁边一人赶紧挂好碌碡,再陆续挂上两个小的石头,这时带着沫子的清油已经汩汩地顺着油槽淌入最下面的油缸。经过一个对时(凭印象是一天一夜)的出油,再也榨不出油的时候,就把油担升起,胡麻泥坨坨取下来,用很大的木炮子敲碎,再敲碎,用脚攘碎,用一块木砖再攘碎,再蒸再包再榨。等三遍油榨完,一个油就算完成。


反复多次再也榨不出油的胡麻泥叫油渣。上面有石头和草绳的压痕,这种油渣其实还有油分,挨饿年代都和杂粮面搭配做成干粮啦,有很多人是油渣馍馍衬茶熬过来的。后来主要与干草、麦麸拌上喂牲口,作为牲口冬季的能量补充。

童年的记忆里,吃油确实很困难,我家的清油装在一个瓷瓶里,瓷瓶口有一豁口,用破布缠绕的棒棒塞住瓶口,高高地挂在厨房窑的墙上。墙上三样东西最令人垂涎,清油瓶子,腊肉,弟弟的干馍馍。母亲为了防止我们几个大的偷吃,把这三样东西挂得高高地。有一次我很饿,但是够不着,就把一个猪食盆扣在地上,一个板凳放在猪食盆上,站上去欲取,不曾想板凳腿把猪食盆压碎,把我从板凳上摔下来,猪食盆是一个瓦盆,市值约一元,为此母亲很严厉得批评了我和姐姐。挨饿年代,清油瓶里的油倒在杂面馍馍上吃几口,齿间留香起码半天,腊肉切成薄片放在莜面饼饼上双手掬着吃上一顿,堪称大餐,给弟弟做的干馍馍蛋蛋,里面放了油,入口很硬但是稍微一咬,酥作一团,香的出奇,真羡慕弟弟年纪小,有特权。


扯远了,再说胡麻清油。把胡麻炒熟,在案板上擀细,或者在石窝里踏碎,夹杂一部分“文盖面”(菜籽)和盐,新出锅的洋芋皮子剥掉,蘸着吃很好吃,捣碎一碗洋芋,撒上拌匀也很好吃;蒸花卷时一层层撒上胡麻面蒸出的花卷咬一口,面香加油香香不绝口。究竟有多好吃?举例子说明,现在酒店里有一道菜叫五谷杂粮,端上来一盘杂粮里面有煮熟的洋芋,旁边放个小碟里面有蘸料,这种味道跟我们老家的胡麻文盖面调料一比较,用现在的话而言“弱爆了”。油炸薯条蘸番茄酱吃,跟我们老家煮洋芋蘸胡麻文盖面吃相对照,前者就是休闲小吃,后者乃厚重文化.

把朋友快递的清油腾在油缸里,缸是粗瓷,釉是粗釉,但是流出的清油傲慢地散发着阵阵香气,我感觉这生活过得真幸福。什么叫小康?顿顿有胡麻油吃才叫小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