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民俗《2018雎水春社踩桥会》

 世界s风俗s网 2020-07-24

踩桥会是四川省成都、绵阳一带民间自发的大型踏青闹春、拜桥祭祀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定为每年的春社日(即立春后第5个戊日,又叫逢社),已经举行超过200多年,今年的春社踩桥活动就是在今天(2018年3月17日)。

所踩之桥名叫太平桥,当地人又叫睢水大拱桥,位于绵阳安县雎水镇睢水关虎头山下,是一座被誉为“川西之冠”的巨型单孔弧形石拱桥。该桥修于清嘉靖4年(公元1799年),桥长24米、宽7.8米、高8米,桥的两头各有三十六级石阶,两边还有石栏杆,栏杆上刻有走兽坐像,栏杆之间镶嵌有石板,石板上雕有古朴的浮雕花鸟图案,桥身单孔正圆,桥水相映形如满月,工艺精湛神奇迷人。桥头刻有对联一幅:“渔洞山前悬半月,虎头岩下见长虹”,描绘了桥的地理位置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此桥全部用青石砌成,虽然饱经沧桑,但仍坚固如初。

自建成后,每年逢社,安县及相邻的绵阳市区、北川县、德阳市、广汉市甚至成都等地的数万名百姓扶老携幼,自发地涌至睢水太平桥参加“踩桥盛会”。参与者逐年增多,场面越来越热闹,已成为川西传统民俗活动一大亮点。

活动的高峰时刻,只见乡间小道、河坝田坎、桥上桥下,人头攒动。人们依次从桥面右侧上、左侧下,于是出现了如瀑布般的人流潮,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年青的父母按照“算命先生”的指点,在人群中为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寻找属相相生的“有福相”的成年人,拜为“干爹干妈”。他们为子女祈福,保佑儿女一生平安幸福。

有的人则挤上桥顶,将自己从家中带来的破旧衣物从桥上丢入河水中,更有甚者,将零钞钱币一并抛下,寓意“抛弃邪恶,消灾去难,蚀财免病”。向河面望去,只见水面上杂物漂浮,河水污染,惨不忍睹。桥下,河道中同时也出现了一群手拿捞网捞取钱物的人,他们在捞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踩桥”的由来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但“来回走三遍”、“拜干爹”、“丢药钱”以消灾免难,保来年平安的传统民俗一直传存至今,经久不衰。近几年来“子夜踩桥”、“舞狮祈福”、“红线连吉祥”、“彩船群仙图”、“拜卧佛寺”又在踩桥活动中悄然兴起。

安县雎水太平桥,以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踩桥会”而备受关注,每年3月的春社踏桥活动,从成都、绵阳等地而来的10多万人聚集这里踩桥。2011年的踩桥会,有来自四川绵阳、德阳、成都等地的10万民众参加,曾因“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断了两年,2011是地震后首届的踩桥会。

“5·12”大地震,损毁了与太平桥一径之隔的寺庙和周围的诸多民舍,而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桥,在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和这次一共2次的地震劫难后,却依然奇迹般屹立不倒,太太平平。

昨日的安县雎水镇,已经渐渐恢复了地震前的安宁。在当地政府和各地支援单位的帮助下,当地的居民们开始陆续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在太平桥桥头的一张石桌上,村民们正在井然有序地领取分发的猪肉,看不到丝毫的慌乱。

说起身后的这座太平桥,村民黄老汉有些激动。他说,这座300多年的古桥,已经经历了两次大地震的考验。1933年茂县地震,也波及到了雎水和周围的地带,但是太平桥却没有丝毫的损伤。这次的地震,比上个世纪来得更为严重,太平桥附近的寺庙房子多处遭到损坏,居民房屋也垮塌严重,当地一些居民也早已转移到了离山脚较远的安全地带。就是这座太平桥依然屹立不倒,只是桥边石头堆彻的围栏有了细小的裂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